最积德的四件事,哪怕做过一件,也会功德无量
发布于 2021-09-22 06:50
文 | 来源网络
图 | 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古人认为,要想得到福报,无灾无难,不让凶事横祸降临自己身上和家中,就要做积德之事。
下面这四种事,最能积累福德,哪怕坚持做一件事,也会功德无量。
01
孝顺父母
百善孝为先,从“孝”这个汉字来看,是“老人”的“老”字,底下是个“子”字,儿女双手托着老人,就是“孝”。《说文解字》中说,“善事父母者”为“孝”。
几千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
孝,也是中国人考核一个人的第一个关卡,因为别人会以此为切入点来了解你。
试想,一个连父母亲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够真正去爱别人?一个对父母亲都不负责的人,你还指望他会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心、责任感吗?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开示:“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意思是说:供养父母哪怕仅仅一点,也能够获福无量,即使是少许作了一些不孝顺的事情,也会获罪无量。
孝敬父母不仅是做人的根本,而且也契合了天地之大道。天地轮回,有因有果,自然不孝会引起不顺。
成大事者,必是孝子。一个对父母好的人,才能有机会让大家相信,其品格和人格的高贵。自身有吸引力,汇聚正能量,诸事自然顺利。
02
清净口业
一个人的福德深不深,从他的说话方式就能看出来。
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诫人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口业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一个人每次说出伤人的话,都是在给自己造业,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
如果能去清净自己的口业,不说妄语、两舌、恶口这些造恶业的话,经常说善语、利益他人的话,福报就会越积越多。
我们都喜欢和相处舒服的人交朋友。而那些让人舒服的人,往往都是懂得如何说话,知道为别人考虑的人。
用善语才能结善缘,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别人。
急事,慢慢地说;尴尬事,幽默地说;没把握地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嘴是福祸门,说得漂亮,才能活得漂亮。
03
知错就改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
为了显示自己道德高尚,明明自己厌恶的,非要装作自己很喜欢;明明自己有私心的,非要强迫自己装大方;明明自己无法宽恕的人,强迫自己假装不在意……
他们以为,这样是在修德,是在积累自己的德行。
但,实际上,这只是在表演“德行”,而不是在修炼“德行”。
《菜根谭》里说:“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就是说,真正养德、蓄德的方式,并不是让你处处把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缺。而是,自己哪里不完美,哪里藏污纳垢,哪里自私龌龊,你不要去推诿,坦然接受。
人,不可能完美无瑕,没有任何缺陷,也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真实面对自己的缺陷,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生最要紧的,不是知道大道理,而是马上付诸于行动。
而且也不要期待自己马上会有彻头彻尾,宛若重生般的改变,这是非常肤浅的想法。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坚持不懈,时间久了,力道就会改变常数,从而改变命运。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付出的修行,终有一天会全部回报给我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04
布施行善
所谓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之首,主要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金刚经》有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世间最高级的修行乃是布施,布施爱语,广结善缘;布施善行,行善积德;布施智慧,救人苦难。
提到布施,应当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布施后就忘记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时候,是不会看对象的,只有这样,才能修得功德圆满。
布施如田地,有田地,才能有收成,有布施的种子,在将来才能开花结果。
《了凡四训》中有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如果乐于助人,把福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帮人越多,得到的助力也越多,福报也越大;反之,损人利己,害人越多,得到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倒霉起来,损失也成倍增加。
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
布施不一定是要拿财出钱,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援手,递给流浪汉的一粥一饭,这都是布施。尽力做你力所能及的善事好事,就是最大的福德。
愿我们每个人都心存正念,以恭敬之心布施,都必然能广种福田,受用无尽。
转一转 赞一赞 看一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