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第2部亲情作品征文】李晓丽|父亲的单车

发布于 2021-09-22 07:06

【胶东散文年选·新媒体散文年度征文】  

   李晓丽,常用笔名潇寒。安徽合肥人,80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散文,坚信文学是对抗生活中一切苦难的精神力量。

父亲的单车

文/李晓丽

假期和父母同住,女儿每天早晨六点多就被喊醒,在半梦半醒的状态里被我们架住手脚,木偶似的套上衣服。
父亲提着女儿的小背包,拉着她肉嘟嘟的小手,提溜着还未完全清醒的她下楼,骑着那辆被我闲置多年的绿色自行车,爷孙俩晃悠悠晃悠悠的融合在城市一天的车流里。
日日清晨,看着睡眼朦胧的女儿,想到她坐在爷爷为她“特别订制”的自行车后座上打瞌睡的样子,着实有些心疼。次次出门前,总是反复叮嘱女儿:爷爷骑车的时候不能睡着、不能乱动、小手要扶牢。。。。
父亲怕我不能安心上班,总是宽慰我,“没事儿,带着她,我骑得慢着呢”“慢得她都着急了,在后座不停地喊,爷爷骑快点儿!”
听着父亲的话,自行脑补了画面,突然想到,父亲已经很多年没有骑过车了。
忆起童年,印象最深的总是回家的那条路。
父亲母亲忙于生计,每天忙到天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顶着一头星光踏上回家的路。我就坐在父亲的二八自行车横梁上。
印象里,回家的那条路又远又长,长到我在横梁上困得打瞌睡。父亲怕我睡着,总是变着法子逗我笑,好让我打起精神。一会儿让我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又用满是胡茬的下巴抵着我的额头,胡茬扎的我咯吱咯吱又笑又叫。遇上下雨天,躲在父亲的大雨披下,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爸爸的两只脚,不停的等着车轮。。。。
又过了几年,父亲的自行车变成了最流行的二六自行车,我的座位也随之挪到了后座。
7-10岁那几年,我在市体校练体操。每天结束训练,父亲的自行车就等在体校楼下。
一个寻常的夜晚,下训练以后,照常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同行的一个队友,也坐在她父亲的车后。两个父亲聊着天,两个女儿在后座隔着忽远忽近的距离互相做着鬼脸。
“哐”的一声撞击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就都失去了意识。
我恢复意识的时候,已经在医院了。父亲站在我面前,衣服上全是血,头上包扎着绷带,白色的绷带上依然清晰渗透着血渍。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才知道,就在我们谈笑风生的时候,一辆“面的”从后面追尾了我们。我因为年纪小、重量轻,虽然从后座直接摔了出去,但只是摔晕了而已,额头受了一些皮外伤。倒是父亲,头部血管破裂,在医院住了几十天。
奇怪的是,我确实摔得晕了过去,但我又确实无比清晰的听到,在那声撞击声之后,我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父亲焦急崩溃甚至带着哭腔的呐喊,“快先看看我的孩子!快去!看我的孩子!”
很多年以后,每每回想起儿时的这场车祸,我总是不能忘记父亲那件沾满血的外套;我总是不自觉地凭着想象去再现当时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般,看见父亲站在围观的人群中,头上的血顺着脸颊流下,一道道浸透了上衣,口中一直在喊,快先去看看我的孩子……
印象里,从车祸以后,好像就再也没有坐过父亲的自行车。年复一年渐渐长大,上下学都和小伙伴们结伴步行,也就不再需要父亲的自行车。
到了中学,晚上常常上补习班,为了往返方便,父亲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记忆里,夏天的夜晚,补习班下课,骑着车塞着耳机听着歌,晚风拂面,年少无忧。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个晚上下了课,与翩翩少年同行,车自然是没有骑,两人一路推着车走回家,临近家门口,遇到了因久等不归而出门寻我的父亲。
于是我的第一辆自行车,从此光荣的“被退休”,连带着补习班也因祸得福的被停课了。
不知不觉,自行车就无声无息的从家里消失了。时间像无形的一双手,将我脑海里关于自行车的记忆直接剪去了一段,剩大片的留白。
再回过神,已是偌大社会中的一员,芸芸众生之中,疲于奔命,一如二三十年前的父亲母亲。
我的第一份工作,离家有些远。实习期间,一直坐公交车上下班,早出晚归,整整一个月。实习期一过,父亲把他那辆本田私家车的钥匙交给我,说反正他的车放家里长期不开,闲着也是闲着,让我以后开他的车上下班。
我有些疑惑,为什么实习期不把车给我开。
父亲说,你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刚到单位实习就开着车,影响同事对你的印象。现在转正了,总不能因为开车炒你鱿鱼吧。
这个解释,当时听得我哭笑不得。而今想起,觉得父亲这个人,真是可笑,可爱,可亲。
再后来,我换了现在的工作。离家近,心血来潮突然不想开车了,又拖着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父亲给我调了龙头、坐垫、把手的高度,装了车篮给我放包,结果几天新鲜劲儿一过,我又开上了父亲的私家车,人生中的第二辆自行车被打入了冷宫。
五年过去了,这辆被我遗忘的自行车,父亲一直留着。这个暑假,为了我女儿,父亲又特意在后座装上了坐垫。
倘若父亲当初没给我买这辆自行车,或者他没有好好保留着这辆自行车,我女儿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感受到自行车后座的风景,日后她的童年记忆里也就失去了一个有颜色的片段。
每天忙得只见星光不见落日的我,一次也没有亲眼看到过女儿坐在爷爷车后座的样子。
事实上,我并不想看到女儿坐在父亲车座后的样子。因为那就是多年前,我坐在父亲后座的模样。我害怕当我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一抬眼,却又看到父亲在眼前,脊梁日渐弯曲,白发日日见长。
生活努力把我们培养成心硬的人,我害怕这坚硬在父亲悄无声息的老去面前,不堪一击。
五年来, 我结婚生子,日益成熟的同时,也日益忙碌。父亲在我眼中,似乎从未改变,一样的善良心软,一样的憨厚可爱,以至于,我常常怀疑,人的老去,大概都只发生在一瞬间,否则,为何我眼中日日如初的父亲,突然就老了。
五年来,不止一次有人感到不解,为什么我的车里会摆放一尊“金尊弥勒佛”,和我的年龄气质风格颇显违和。我常常笑而不答。在我买车的第二天,父亲亲自选了这尊金光闪闪的弥勒佛像放在我车上。
我并不喜欢,可是这些年,从未想过要更换。
而这五年来,我在这辆车里,度过了很多个独处的时刻。每一个独处的时刻,对着那尊又土气又俗气的弥勒佛,常常觉得他咧开嘴大笑的样子,和我那爱笑的父亲,有几分神似。
也正因如此,在那些沮丧无助的时刻之后,我才得以一遍遍的自我治愈,自我重生。纵使生活把我的心打磨得再硬,我也不能忍心,让爱笑的父亲,为我悄悄拭泪。
我无从记起,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大。时间就好像父亲脚下的车轮,不管他怎么蹬,我都以为在原地,等到从父亲的雨披里探出头,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

  

这是年选推送的第1723  篇文章

尊敬的作者您好!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平台是小众散文与年选微刊共同打造的集散文作品发布、新书出版、文学交流等综合推介功能,面向胶东及海内外作家、文艺家打造的高端文化载体。本平台开通“赞赏”功能,欢迎大家自愿赞赏自己满意的作品,赞赏实行五五分成,一半用于支付作者稿费,一半用于平台维护,低于二十元不发放。本平台分成发放定在每月的十五号,由小众散文与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平台按时发放。

【胶东散文年选】

一个关于散文的小众的私人化写作展示平台

总顾问:毕淑敏、许晨、丁建元、王展、王安、邓兆安、孙艺洲、宋世章、李红梅、李海涛

主编:焦红军、王海峰 

执行主编雪原

副主编:王春海、杨强、沈默、刘玉涛、雪原、姜雪梅、李庆梅、郭志波、梁绩科

主办: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

《胶东散文年选》编辑组委会

承办: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之家

山东省散文学会福山创作之家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

协办:烟台玉林店卧福开心农场

烟台亚上装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sina.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