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哲学

发布于 2021-09-22 08:09

想了很多年的一个问题,哲学这个非“实用”的学说,能给人带来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人主动的投身于它,去研究哲学家的思想,去整理哲学史的体系。

在某个清晨起床,尤其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厄。

我的头脑中萌发出了一些若隐若现的想法,哲学就是给人活下去建立意义。

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去深思哲学,而有的人必须需要哲学?

什么样的人会投身于哲学?

有点像宗教,似乎是给那些在世俗社会不如意的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记得 以前我去寺庙里逛,看到很多长相凶神恶煞的人,也有刚刚家人去世的带着难以承受的悲伤的人。似乎宗教给了这些人避难所,让它能够在悲伤中重建希望,提供短暂的心理安慰。

那么哲学呢?

设想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女人在结婚3年的时候发现他的老公并不爱跟她一起创建家庭,她需要做出离婚的选择。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去做。

如果原来的价值观认为“十全十美”的家庭是人的追求,一个人应该构建家庭的美满,那么这个离婚的女人所做出的选择就等于失去了“家庭”的团圆。

而如果整个社会都以这样单一的价值观而生活,这个离婚的女人该如何面对接下去的生活。

是带着不如意的、凄凉的、不满的基调继续生活下去,还是重新建立一个意义,为她的生活找到一种幸福感。如果在原来的价值观中她难以找到幸福感,那么她需要其他的哲学。

哲学不是为在原有的价值观中能够找到意义感的人准备的,在原有的价值观中可以找到幸福人恰恰是幸运的,而还有很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

他们需要为生活找到一个继续下去的理由。

毕竟他们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与低落的情绪中生活。

这就是寻找哲学的时候了。

于是哲学发展至今,探讨女人生活的意义,探讨存在,探讨一个女人不应该因为必须有一个男人才能完美,于是如此等等的思想流派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社会运动。

哲学的探讨为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多样性。

哲学的议题经常在改变,从研究朴素自然观到政治思想,从研究人生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到爆发一些社会运动。

哲学并不生产什么,但是却在影响每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是在建构生活的秩序,如果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不再以一摸一样的生活方式而面对生活,不是消费主义,不是延续封建思想中的秩序,不是整个人都工作化。

哲学中的人需要像一个蜘蛛一样为自己织网,为自己的生活建构秩序、意义和安全感。

在他面对个体的生命的时候,他的生命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应该热爱什么?

这些都是他在面对自我时候所产生的问题,他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即使白天被工作占满而感到充实,在某个深夜,他感到焦虑的时候,突然很多不安感涌入内心。

时代就是这样在变化着,我们经历了多少代的变化。直到产生了丰富的圈层文化,游戏圈、动漫圈、美食圈,等等,诸如此类的意义感是为了填补空虚的生命而出现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