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哲学》(初版)解读(一)
发布于 2021-09-22 10:25
《美的哲学》(初版)解读(一)
——李翔德
序
这个解读是由群中的一场热议引起的。
8月9日,崇山堂主即石耀辉,在“李翔德先生文化现象研究组”微信群中发了一条微信说“@李翔德:我刚从书柜翻到李老的《美的哲学》!八十年代我太原上大学时图书馆借阅过,记过笔记!工作后90年时,在临汾又买了这本书!”并发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在扉页上有自己签名。王太安也发了在扉页上有自己签名的照片。于是引发一场热议:
雷永莉说:“@王太安还保存着呢,不容易。”“@王太安@崇山堂主都是有心人。”
我说:“@崇山堂主好!非常感谢你的关照!人生难得一知音!40年前你读了我的这本拙作,20多年后又在霍州年遇。之后你又撰写了《李翔德与他的美学三部曲》与《皓首白发万里行》。记述了你与我之深厚渊缘。在今年我社70年大庆之时,你又从书柜中找出此书!这也是对我社的一份厚礼!我与我社积40余年之伟力,使美学一步步成为具有原创力的一大景观。这中间你功不可沒!”并说:“@崇山堂主@王太安@雷永莉你们应当认识一下。还有张雁勇也在群里。都是40年前与《美的哲学》有缘的学者。都是我的知音与良师益友!太原日报雷永莉正是你《皓首》一文的责编。”
王太安说:“@李翔德老师,在您搭建的这个平台上,认识了@崇山堂主,@雷永莉等众多老师高人学者。” “李老师的《美的哲学》影响了几代人,是我学美学的领路人。”
张雁勇的微信也刹那间而来。他说“@李翔德确如李老师所言,在太钢读中学时我父亲送我《美的哲学》一本,《智慧的加法》,《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印象很深,2005年在师院图书馆一层大厅遇见李老师举办摄影展,当时李老师赠我一句话‘在历史中发现真善美。’此后又数次有缘相逢,颇受教益。”
他的这段话,首次把研讨引进了对《美的哲学》的内容的思考。也就是说,这本为什么会受到读者的喜爱?书中那些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甚至变成了他们励志与奋斗的动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问。
接受美学一改实证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势,提出一个“以读者中心论”的命题。在接受美学者眼里,作品或本文、文本,压根就不是完整的、独立的作品,它的存在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阅读,使之具体化,即由读者用他们的感觉和知觉经验把作品的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作品本身或文学本文本身,它是未定性的;另一个是使之具体化和成为定式的读者。没有读者的阅读,就没有完整的作品,就没有作品的实现。不仅如此,还必须有读者的创造、再创造,加进来,才是完整的,定式的,实现了的文学作品。换言之,作品乃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创造的结晶。不仅如此,读者还是作品生产中的主要的一方,而作者是次要的。读者在这个“生产关系”模式中,是主要的、主导的生产力,其地位第一性的,而作者是第二性的。什么是文学史呢?文学史即作品或文学本文的接受史。由于作品只有到了读者手中才能被阅读与创造,读者是消费主体,所以,“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即消费主体的历史。”(《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6页)
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对《美的哲学》一书的反应,才是更重要的。书中哪些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变成了他励志与奋斗的动力?这个问题的研究意义更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大课题,需要读者发声,也要有作者我的解读。
著名出版家、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书画评论家、摄影家、“自发收藏家”。号称“美学狂人”、“当代林语堂”。林语堂一生编译共60种,李翔德编著逾百部。堪称“李百部”。
1934年农历4月20日生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山西省美学学会会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伦理美学创立者。在2014年全国社科科普大会上被评为“全国社科科普专家”。
著有“美学三部曲”( 《美的哲学》(上下卷)、《中国美学史话》、《美学中国》(上下卷)),《拥抱世界--李翔德游记与摄影作品系列》已出版五卷。曾于2015--2016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个人展《万水千山总是情》《澳洲组诗》。
本期编辑:程培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