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教育专家解读新高考
发布于 2021-09-22 19:35
哈工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邢朝霞: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实现学生自身发展规划
日前,《黑龙江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方案明确我省将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稳步扩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规模,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选拔方式。到2024年,基本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新高考实施后,高校选择全面性人才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应该如何做好生涯规划?为此,省教育厅邀请到哈工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邢朝霞为家长进行解读。
改进招生录取方式,
增加考生志愿填报自由度
当前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院校为基本填报单位,我省实施方案明确,2024年考生志愿将由“学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依据考生首选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不同,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这样的填报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自由度。真正的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的选择学校与专业,打破院校界限,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填报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自身发展规划。
哈三中校长王明伟解读新高考
突出选择性 注重高质量
日前,我省发布了《黑龙江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省成为第四批进入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
本轮高考改革,充分彰显了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选择性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学生自主选科、选专业,普通高中自主开设选修课程、设计管理模式,高校自主选拔人才。
新高考为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呢?为此,省教育厅邀请哈三中校长王明伟,为学生和家长解读新高考的多元化。
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组合,
在选择中学会成长
“3+1+2”模式要求首选科目“二选一”,再选科目“四选二”,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拟报考高校和专业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任选。这种选科方式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面,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原则,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理想。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反思、综合研判、慎重决定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宝贵财富。
学生自主选择学业内容,
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导向
新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实施是关键。根据相关方案要求,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方案还规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一定学分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3+1+2”模式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在选择中既有必选限定,比如身心健康类、艺术素养类,要分别修满必修学分;又有自由选择空间,选修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但也要修到一定学分。学生不能只是学业水平达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也要达标。学校全程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高中毕业时,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该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学校创新管理模式,
更好完成育人使命
新高考模式下,由于学生选择不同课程,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课表,原来单一行政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出现的“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成为必然。学校必须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办法,实行学长制、导师制、走班制等,让行政班的“固定”与教学班的“流动”完美融合,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共促,挖掘学校教育潜能,发挥最大教育价值,实现高考改革目标,完成育人使命。
高校招生加大选择权,
选择全面优秀人才
新高考实施后,高校可结合学校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
自主规定考生考试科目,首选科目为物理、历史或二者任选,再选科目二科均有限定或只限定一科,另一科任选;
自主确定选拔依据,可以依据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等选拔考生;
自主设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培养有自己高校特色的毕业生,同时,也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考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
增加选择和录取机会
“3+1+2”模式仍然采取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得到更充分尊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根据首选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不同,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
自2024年起,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适当增加平行志愿填报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周雪莉
编辑:马云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