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内在动力是怎样被掐死的

发布于 2021-09-22 23:23

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1122天分享


  家长督促、监控和物质奖励,相当于把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置换成了外部动力。                         

昨天下午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上初三的孩子学习没主动性,休息了就想扣手机玩游戏,作业应付,一点额外的练习题都不做。一说学习就讲条件,自己退一小步,孩子得寸进尺,真拿孩子没办法。

 

我跟朋友有了下面的对话。

 

“说说你跟孩子怎么谈的?”

 

“刚开始孩子要求写完作业玩一个小时手机,我答应了。后来,孩子要求玩一个半小时,我勉强答应。现在,孩子一整天都离不开手机,说啥都不听,即使不让他玩手机,他也不学习。”

 

“怎么想到用玩手机跟他的学习做谈判?”

 

“你要是不控制,他会玩的停不下来啊。”

 

“停不下来会怎么样?”

 

“睡觉时间少,作业应付,学习的时间减少。”

 

“孩子知不知道上学、写作业是他的事?”

 

“知道。但是,我担心如果不管控,说不定作业都不写了。” 

 

 

我给朋友分享了个心理学的小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片空旷的广场上玩耍。他们发现旁边堆着一堆易拉罐。踢起来发出声音很刺激。就玩得不亦乐乎。

 

广场附近住着一位老人。心脏不好,吵闹声刺激着他的心脏,让他很不舒服。好几次他都忍不住想吼叫着把孩子赶走。但他还是忍住了。

 

他对孩子们说:“非常感谢你们来到广场玩,让这里变得热闹了点,让我有了乐趣。为了表示感谢,我给你们一人25美分。”

 

孩子很高兴,不仅玩得尽兴,还有报酬。他们第二天再次来到这里玩。

 

老人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给每人15美分。说最近手头有点紧,请他们原谅。

 

第三天孩子们再次来到广场,踢易拉罐的兴趣显然不是很足了,他们盘算着老人能给多少钱。

 

结果老人说,今天很抱歉,他已经没有办法支付更多的费用了,只能给他们一人5美分。但仍然希望孩子能为自己制造快乐。

 

孩子们愤怒的离开,说“一人5美分就让我们替你制造热闹和快乐!我们才不干呢!”

 

广场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

 

老人的方法,就是把孩子为自己的快乐而踢易拉罐,变成了为得到报酬玩。把孩子的内部动力,变成了外部动力。

 

同样的,孩子的学习,本来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完成作业,按时上学,孩子能体验到他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一旦把学习时间和玩手机作为交换的条件,就像上面那群踢易拉罐的孩子,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外部动力——玩手机,就放弃了他们内部动力——为自己学习。 

 

朋友可能会问:如果孩子跟我谈判,我怎么做?

 

我说,你可以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什么时候玩手机、玩多久,也是你自己的事。相信你能合理安排好你的事情。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正向暗示孩子是有能力安排好自己事情的。那么,孩子的内在动力就激发出来了。

如果他想多玩会手机,他就会在写作业的时候,找到更快捷的方法完成作业。如果他感受到学习带给他的成就感,他可能会更愿意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相信很多家长跟我的朋友一样担心:“不管孩子,会不会孩子不学习,不写作业,彻底迷上手机?”

 

有这个担心的家长,要么是之前管控孩子特别多,孩子在家长的严格监控下,被扼杀了自律的能力,逮到机会就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要么是家长本身没有自信,不敢相信人性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我请朋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一种情况是领导不停地督促你赶快做,指挥你应该怎么做;另一种情况是,领导交代完任务后就去忙自己的事。你觉得自己在哪种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再追问一句:领导没有过多催促,你会不会就放任不去完成任务了呢?

 

“我愿意在没有领导催促下工作,甚至愿意做的更好。”朋友回答完问题,愉快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说对呀,没有督促,你觉得工作是自己分内事,是在为自己工作;一旦被督促,有条件,你的内驱力就被外在条件置换了。而掐灭内驱力,换成外驱力,这是让孩子厌学的“最佳”方式。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一颗渴望展示美好一面的心。当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就能激发出孩子内在动力;相反,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督促、物质奖励,这些外部的力量,成功地扼杀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作者简介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



爱语心理咨询
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做最受欢迎的育儿!
311篇原创内容

尊重、专注、务实、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