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 ——在我们和保尔·柯察金之间
发布于 2021-09-23 19:28
图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保尔·柯察金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不畏困难、不懈奋斗的代名词,他的形象也就定格为一个满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与奋斗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要内容仿佛也只是一系列与困难作斗争的故事:与侵略者和白军作斗争、与严寒作斗争、与蜕化分子作斗争,最后与病魔作斗争。结果当然是这位革命者砸碎了铁环,“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当然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保尔形象,作为励志的榜样陪伴着一代代青少年(以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往往被视作青少年读物)。如果我们记得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和他塑造的保尔一样,是那代参与革命并将自己一生奉献于此的青年,那么这样抽象化的形象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呢?换言之,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经历是否可以与保尔一代人所作的事业等量齐观?当然,可以说保尔那种韧劲可以同样地被我们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
很难理解这样的做法:在不能理解主人公在做什么的同时,又去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当我们把保尔为革命事业所作的奋斗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奋斗划等号时,恰恰说明了我们对革命事业的隔阂——保尔的奋斗绝非在日常的秩序下谋得一个自我成长的好出路,相反是即使毁灭自己也要摧毁日常生活的秩序,锻造新的日常。保尔过去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作为厨娘的儿子,被凶恶的教会学校神父驱赶到“人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城镇属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比如瓦西里神父、律师列辛斯基、工程师苏哈里科等等,如同整个俄国一样。这一切是被革命所改变的。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
保尔是被革命的爆发所唤醒的,随即成为千千万万革命之子的一员。当他为了搭救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而被关进监狱时,他便做出了走向革命的选择。保尔忠诚于作为一场事件的革命本身,而革命也教育了保尔。这种忠诚是分开我们和保尔之间的关键:我们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解决困难,目的的提出本身就包含了解决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无需颠覆日常生活的框架,反而安安稳稳地受到生活秩序的庇护。而保尔所作的是突破不可能性——必须要颠覆过去的日常生活,要向押送朱赫来的哥萨克兵举起拳头,要与贫穷而温暖的家庭告别,甚至要与冬妮娅决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中保尔与冬妮娅
实际上,那些指责保尔因为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而毁掉美好情谊的人完全没有看到,保尔和冬妮娅之间横亘着客观的距离——这不仅仅是阶级地位上的差别。要知道,革命前的保尔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来装扮自己,希望自己在外在形象上踮起脚来够得着冬妮娅。如果时局未变,也许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和小伙夫保尔会有一段短暂而甜蜜的爱情,也许会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常常听说那些超越阶级地位的爱。但是,这只是旧世界的爱情。保尔选择了革命,走出旧的日常秩序,而冬妮娅却无法放弃过去的生活。当保尔指责冬妮娅“你既然有勇气爱一个工人,却不能爱工人阶级的理想”时,说的是她始终没有和保尔一起突破旧的日常、创造新的日常的勇气。
当后来的冬妮娅以全新面貌出现时——嫁给苏维埃社会新兴的技术官僚,继续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时,他们的相遇当然就是形同陌路了。保尔的战斗是无比孤独和艰难的——旧生活的各种碎片依然在起作用,而新生活的建设如同一片荒漠,无从下手。他可以保证的是忠诚于革命——这需要一种韧劲和勇气,但更重要的是可能无尽的痛苦和无奈。要知道当保尔在烈士墓前说下那段名言之时,他面前的“新世界”却如此陈旧:官僚主义和小市民盛行,蜕变和堕落无处不在。人们庆祝革命胜利的时刻,事情却正在发生变化——他们逐渐回到过去的生活中,新的日常、新的人类并没有被创造出来。我们看到,保尔拒绝了度日如年的疗养生活,而将自己的最后精力贡献给文学,这恰恰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写照:继续忠诚于革命,并将它书写出来。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保尔最后的一场战斗,而我们绝不能将其抽象为一种简单的品质,而是要读出他们所要传达的东西。
文/编: 杰明
制作:竹小月
策划/审核:子涓
温暖的家庭读书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