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钱
昨天的文章中,我以恒大为引子,谈了谈“信用”这件事。
信用组成的词里,有个词在生活中很常见,叫“信用卡”。
信用卡其实是基于你的信用额度,而预支给了你未来的钱,用时间换空间。
我之前总以为信用卡这个东西并没有什么用处,我完全不需要借钱,还得惦记着些个月还。
但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未来的钱一定是便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通胀,现在的几千就是未来的1w,这也是常说的杠杆。
其次,随着信用卡的使用,信用额度不断提升,对于后期的贷款大有裨益。
一个人的负债能力,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你当下和未来预期实力的证明。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越有钱,负债就会越多。
你的能力越被认可,可以从未来拿到的钱就越多。
银行运转原理
昨天的文章中,我还提到了一句话:
真正让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
这句话,其实不是我说的,它来源于《人类简史》这本书。
这句话所在的部分也是我觉得把经济学讲得通俗易懂的部分,在这里粘贴一下,供大家思考:
经济学向来就是出了名的复杂。为了方便解释,让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精打细算的金融家A先生,在加州开了一家银行。另外有一个建筑承包商B先生,才刚完成一件大案子,赚到了100万美元的现金。他把这笔现金存进了A先生的银行。于是,这家银行目前拥有了100万美元现金的资金。这时,有一位经验丰富但资金不足的面包师傅C小姐,觉得她看到了一个大好的商机:这个城市还没有一个真正好的面包店。只不过,她自己的钱还不足以买到全套需要的设备,像是工业烤箱、水槽、刀、锅碗瓢盆之类。于是,她到银行向A先生提出商业计划,说服他这项计划值得投资。A先生于是就用转账的方式,将100万美元的贷款转到C小姐的银行账户,账面上她就有了100万。接着,C小姐请承包商B先生来盖她的面包店,价格刚好又是100万美元。等到她写了支票给B先生,B先生又拿去存在A先生的银行里了。所以,现在B先生户头里有多少钱?没错,200万美元。然而,银行的保险库里实际上到底有多少钱?也没错,100万美元。而且,还不光只是这样。就像一般常见的情形,B先生这位承包商在两个月之后告诉C小姐,因为某些无法预期的问题和费用,面包店的建筑费用得涨到200万美元。虽然C小姐非常不高兴,但动工到一半,已经无法喊停了。于是她只好再次到银行,又说服了A先生再贷给她100万。是她只好再次到银行,又说服了A先生再贷给她100万。于是,A先生又另外转了100万美元到她的账户里。而她也再将钱转到了承包商B先生的账户。这样一来,现在B先生户头里有多少钱?已经来到300万美元了。但银行里实际上呢?其实一直就只有100万美元。而且事实上,这100万现金从来就没有出过银行。根据目前的美国银行法,这种作业还可以再重复7次。所以,就算银行的保险库从头到尾就只有100万美元,但这位承包商的户头最后可以达到1000万美元。银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时候,就能够放款10元;换句话说,也代表我们银行户头上看到的那些金钱,有超过九成其实只是数字,而没有实体的硬币或钞票。举例来说,如果今天汇丰银行的所有储户都忽然要求结清账户、提领现金,汇丰银行就会立刻倒闭(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就算是产业龙头的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世上任何银行都是如此。这听起来就像是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不是吗?但如果你觉得这就是骗局一场,那么可以说整个现代经济就只是一场骗局。这事实上并不是件诈骗案,而是另一次人类想象力的惊人发挥。真正让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在这个面包店的例子里,之所以“承包商户头里的金额”与“银行里实际现金的金额”会出现落差,是因为这个落差就在于C小姐的那个面包店。A先生把银行的这笔钱投入这项资产,是因为相信终有一天有利可图。虽然现在面包店连一条面包都还没烤,但不管是C小姐或是A先生,都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例如一年后),店家生意就会一飞冲天,每天卖上几千个面包、蛋糕、饼干之类,赚得可观的利润。这么一来,C小姐就能连本带利清偿贷款,如果那个时候B先生想把现金取走,A先生也能轻松应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运作就是基于信任着一种想象的未来;银行家和创业者相信面包店能成功,承包商也相信银行未来一定能把钱再还给他。文章的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够多支持,多转发,让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只有大家的认知是一样的,才能够更愉快地交流和玩耍!推荐阅读:
H大事件背后的逻辑
《扫黑风暴》高明远:公平?我就是公平!
人性,很复杂吗?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