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科学防控近视

发布于 2021-09-24 13:20

近视防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当寒暑假过后,都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的近视问题操碎心:“怎么近视度数又增加啦!?”、“节前还好好的,一个假期就近视啦?!”......每每坐诊,我都能听到家长们这样的感慨。学生近视率在我国居高不下,不仅与当代学生学习压力大有关,还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当地医疗水平等息息相关。当代学生的生活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学习压力大(教育部正出台各种政策减负)、白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不良用眼习惯多等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该怎样防控近视呢?

缺少户外活动,但可以“目”浴阳光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控制近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除了可以让眼睛充分放松外还有个很重要作用就是阳光的照射,它可以促进眼底产生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延长,延缓近视。因此如果无法保证白天户外活动的时间,那么只要在室内能够让眼睛充分沐浴阳光,对控制近视也有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建议在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时间段,尽量让孩子们沐浴阳光,同时看看远处。一般中小学生每天接受阳光1-2小时,幼儿园儿童可适当延长至3小时。当然,如果能做到每天白天户外活动2小时的要求,那对预防近视具有非常有效且明显的作用。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读书写字要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一拳:胸前与桌子间隔一个拳头的距离;一尺: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约33厘米)距离;一寸:握笔与笔尖保持一寸(约3.3厘米)距离。同时肩平腰直挺前胸,保持良好坐姿。

要保持良好的握笔姿势。不正确的握笔姿势会遮挡视线和光线,此时在坐直状态下必然会歪头或低下头才能看清,缩短了眼和书本间的距离,导致不良坐姿。因此,握笔姿势对预防近视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验证握笔姿势是否正确的方法:人在坐直状态下也能看到笔尖。

控制近距离用眼和使用电子产品

事实上,阅读和书写距离过近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一拳一尺一寸”的良好书写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将很难改正。即使在无法改变书写姿势的情况下,近距离用眼也要遵循“3010”法则,即30-40分钟左右放松眼睛10分钟。现在还有部分家长给孩子上网课,一节课后也必须放松用眼,最好的放松法是眺望窗外远处绿色物体,还可以做室内运动、做家务、做眼保健操等。幼儿园儿童看书、看电视建议每20分钟休息一次眼睛。





除了学习需求外,应尽量不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电视观看距离应越远越好,有条件的话至少3米以上。网络课堂上课时应采用相对画面较大的终端,如电脑、电视(手机投屏)等,不建议使用手机、平板,因为小屏幕终端会促使近距离用眼,加重眼疲劳。

保证良好的照明环境

理论上,近距离用眼时的光线亮度越强,越能预防近视。如果自然光照充足可不开灯,如使用台灯时,灯光亮度要以眼睛直视时觉得不刺眼为宜,同时,房间里的大灯也应该开着,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光线的不均匀。我们建议在进行网络课堂上课时应保持一定亮度的背景光,如打开房间大灯等。

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护眼台灯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就包括照度、照度均匀度、频闪、蓝光、色温等等参数和指标,具体方法可以参看以下文章:如何选择一款合格的“护眼台灯”。

调整作息时间,确保营养均衡

学生要避免熬夜用眼,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幼儿园儿童每天睡足11小时以上(包括午觉,下同),小学生每天睡足10小时,初中生至少9小时,高中生8小时。

在保证休息时间的同时要给予孩子均衡的营养,胡萝卜、卷心菜、生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是保持眼健康不可或缺的,同时保证其他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见下图)。





使用防近视滴眼液

滴眼液是使用最广泛的近视防控手段,主要包括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0.01%阿托品眼液、常规浓度阿托品眼液或眼膏等。这些眼液的副作用主要是畏光和视近模糊,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和0.01%阿托品眼液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而常规浓度阿托品眼液或眼膏会导致较明显的畏光和视物模糊症状,不宜长期使用。



       

                                 

其他医学手段

包括“OK”镜、“离焦”镜片、“哺光仪”、“防近视眼贴”、“中医磁贴”等等。其中“OK”镜是目前医学界公认防控近视效果最佳的医疗器械,但是其价格昂贵且并不适合所有人;“离焦”镜片是近几年的新兴产品,其外观与普通眼镜片无异,制作工艺复杂,其防控近视原理与“OK”镜相同;“哺光仪”也是近几年较为普及的新产品,它利用一定波长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直接照射眼底,从而使脉络膜血供增加脉络膜增厚,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防近视眼贴”和“中医磁贴”都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中医药成分和磁疗作用可增加眼部和眼周血循环,达到缓解眼疲劳的功能。



(“OK”镜)

(“离焦”镜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