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9月24日)
发布于 2021-09-24 13:38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杨桃散文《鲁家滩前白鹭飞》
★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刘惠玲散文《秋泊汉江》
★新华每日电讯不动声色发表作者韩浩月散文《怅望海水变蓝处》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肖复兴散文《厨房图书馆》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汪正煜散文《“天下第一嫂”》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谢克忠散文《恍如隔世》
★湖南日报湘韵副刊发表作者管弦散文《神农与姜》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嘉木散文《纠结的善意》
★洛阳晚报三彩风副刊发表作者王春华散文《看西瓜的少年》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李艳霞者散文《大谷梨寻源》
★娄底晚报晚风副刊发表作者贺有德散文《回乡扯花生》
贺有德/回乡扯花生(散文)
走在几乎被茅草淹没的黄土路上,久违了的温暖与苍凉交织着,恍惚间就生出小误会:自己正在走向渐行渐远的故乡,眼前不正是故乡风物的翻版吗?玉米地里玉米枯萎,似乎萧瑟有声;红薯地里红薯疯长,藤上的叶子蓬勃张扬;在长条形的花生地里,小树林呈“U”形温情抱着的花生地里,花生藤与野草纠缠着,生动地呈现在面前。
花生地里,藤也茂盛,草也茂盛,在阳光下生机勃发。走过玉米地,走过红薯地,走进花生地。我和妻子还有朋友们,一起去扯花生。
走进熟悉与陌生的林里,放下箩筐,小憩之后,五人排成一线,放开手脚扯起来。土果然松,一手拔开草,一手攥住藤,稍微用力就成;随便摇摇,土块纷纷脱落,花生露了出来。今年夏秋雨水少,花生结得不多,大多也不饱满。饶是如此,多年之后,与花生如此亲密接触,恍若穿越时空,回到往昔。那时更多的是挖花生,少有扯花生的。土质紧,甚至板结,非挖不可,挖花生辛苦;种在土质疏松的黄土地里的花生才是扯,扯花生轻松些。扯的花生,花生藤往往不茂盛,花生粒往往不硕大,秀气,玲珑。这里不是黄土地,肥沃而土质疏松,不需挖,扯就行,幸福来得始料未及。
弯下腰扯,站起来摇,抛到一边,排成一线,如此反复。边扯边聊,聊的都是花生故事。生来爱说笑话,这时候正是时候,黄土地一样淳朴的笑声,在花生地里,在小树林里,在这乡村的天空随风飞扬。刚开始,只觉得挺有趣,不觉得累。林子里似乎有风吹来,太阳晒背,却不出汗。扯完差不多一半,太阳越来越不客气,风似乎也懒惰了,汗趁机从脸上开始冒出。朋友说“歇会吧”,话音一落,直奔花生地旁边的小树林歇凉,很快汗息。妻子不想再去太阳底下扯花生,提议男人扯花生,女人摘花生。话一说完,三个女人都笑了。
男人在地里扯花生,女人在树下摘花生。这场景,生生勾起了遥远的和花生有关的火热的记忆。
在乡下老家,挖花生是大事,男女老少皆出动,来回路上,花生地里热闹得很。从进土挖花生,到挑着满担满担的花生回来,并不宽敞的黄土路上人声不断,笑声不断。
叶大昌 核桃味花生180g 坚果炒货 休闲零食小吃 下酒菜熟花生带壳 180g*1袋
花生种在那片“黄土高坡”:山边全是黄土,层层迭迭,高高低低;还有的种在了高高的土墈上。踏入花生地里,男人戴着斗笠,挥舞着锄头,花生挖出来,用铁齿松土,然后勾起,往一边扔去。女人戴着斗笠,坐着板凳,连根带藤拿起来甩一甩土,一手提着一手摘,花生入筐,藤扔一边。女人就坐在了藤与筐中间,不快不慢,向前挪移。一边挖花生一边闲聊,男人聊着男人的事,女人说着女人的事,手上功夫丝毫不慢。黄昏,男人挑着沉甸甸的花生,女人挑着花生藤,小孩子跟在后面,不快不慢回家……
往事如风,在花生地里复活,在太阳底下飘浮。
林子里三个女人说笑不停,手上不停,她们在林子里摘花生,我们在地里扯花生。“秋老虎”发威,奈何不了她们,奈何得了我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汗水肆无忌惮,淋淋漓漓。幸好快要撑不住时,花生扯完了。顾不上抱花生藤,从阳光的缝隙里,一溜烟跑到林子里,女人们瞬间楞了,我们也加入其中,扯完花生摘花生,劳动竟然可以如此快活,如此美好!
花生摘完,两个男人挑着,三个女人跟着,从花生地里走出来,从小树林里走出来,从几乎被茅草淹没的黄土路上走出来,在扯花生的幸福时光里一路向前。
阳光灿烂,微风吹拂,花生独有的气息,在空气荡漾着,在阳光微风中扩散。
★京九晚报新人新作发表作者张宏亮散文《意外的幸福》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乔宇振散文《百鸟朝凤》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之皙散文《秋雨》
★山西日报黄河副刊发表作者乔卫东散文《斗蛐蛐》
★周口日报沙颍文艺发表作者李向锋散文《忆中秋》
★济源日报珍珠泉副刊发表作者姚永刚散文《风雨故城思轵国》
★天中晚报驿·副刊发表作者张全新散文《爷爷的老月饼》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梁永刚散文《秋风凉,毛豆香》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廉彩红散文《玉米情结》
★寿光日报弥水副刊发表作者秀健散文《妈妈的戏本》
秀健/妈妈的戏本(散文)
喜欢戏剧,尤其是喜欢听河南曲剧,应该和母亲有很大关系。
因为母亲生前最喜欢听戏,最大的爱好也是听戏。记忆中母亲曾拥有好几本戏本(戏曲剧本),那是母亲的宝贝,经常被她用一块红布包着放在箱子里,记得有《西厢记》《朝阳沟》《卷席筒》《陈三两》等,有些戏本是手抄的,有的戏本还是繁体字,书页是向右翻的。这些戏本大多数时候是躺在箱底睡觉的,因为母亲很忙碌,忙着干地里的活,忙着干家务活,忙着照顾孩子们。
在屈指可数的闲暇时间里,母亲会小心翼翼地把戏本拿出来,自己对着戏本上的台词哼唱,有时也会教刚识字的我学认戏本上的字,边认字边给我讲戏曲中的故事。那时的老家,不但尚未通电,而且大多数农家连个收音机也没有。农闲时分,对着戏本练唱戏就是母亲的唯一娱乐项目,自娱自乐,陶醉其中。同村段姓家族一个我叫二母的,和母亲有着相同的爱好,也一样识文断字。所以,空闲时的母亲不是到二母家中去切磋戏艺,就是邀请二母来家中一起对着戏本交流心得。
曲剧里她最爱的是张新芳演唱的《陈三两》,还有海连池演唱的《卷席筒》。母亲常说“陈三两爬堂”“小仓娃”好听耐听,每当收音机播出这些唱段时,母亲会将她的宝贝戏本拿出来,现场为我讲述戏曲中的故事。因此,我很早就知道了陈三两命运坎坷,为她对命运不屈的抗争而感动;也了解了小仓娃家庭的不幸,被其正直、善良所打动,为剧中的喜而喜,为剧中的悲而悲。
每当年幼的我陶醉在戏曲中时,母亲常常会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碍于年幼无知,当时的我对母亲的话并不能真正领会。许多年后,当我经历了人间的坎坎坷坷,当我栉风沐雨走过千山万水后,我才对母亲当年的话有了一些体会。唱戏,应该就相当于如今的电影、电视剧表演,也就是常说的“演戏”。没有一股“疯”劲,是不能把戏中角色演活的;而听戏的人只有犯了“傻”,才能主动置身于戏中,为戏而喜,为戏而悲。也说明无论干什么事,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不受环境干扰,方可做得更好。
母亲识字不多,但她却没有被柴米油盐所淹没,也没有被恶劣的生活条件所打倒,始终如一热爱戏曲,且能从戏曲中悟得一些人生道理,并以此来教育子女,我觉得这应是母亲的不平凡之处。母亲有很多朴素的小哲理,让我受益终生。比如:“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义”“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很浅陋,但细思之,其中的道理还是很值得人深思的。
如今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已彻底普及,想听一曲自己钟爱的剧目,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戏本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为手机、电脑在播放的同时,会自动显示台词。和从前相比,今日的生活应该是过去想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
★信阳日报百药园副刊发表作者汪金友散文《中秋纪事》
★宝安日报龙华文艺发表作者蔡正云散文《书香的魅力》
★西安晚报专栏副刊发表作者祁云枝散文《大丽花》
★巢湖晨刊望湖亭副刊发表作者方华散文《吃茶去》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周伦玲散文《不同寻常师门缘》
★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发表作者黄孝珍散文《追忆老校长》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宫凤华散文《霞光里的最美身影》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王琪散文《象棋的风骚》
★学习时报综合文化发表作者王永武散文《夏津黄河故道上那片古桑树群》
★天津日报静海文汇发表作者魏青锋散文《那年那月那月饼》
魏青锋/那年那月那月饼(散文)
父亲摔伤那年,上初三的姐姐辍学了,给父亲做手术的钱都是东借西凑的,家里困顿得揭不开锅,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再无可能了。姐姐在家陪着母亲照顾了半个月卧病在床的父亲,就去了县城的表舅家。表舅家几年前把临街的一面墙打通,在家里开了小商店,平时表舅在食品厂上班,表舅妈一个人打理小商店,加上买菜做饭忙得团团转,但随着表舅家的弟弟到了上学的年龄,城里人上下学要接送孩子,就有些忙不过来,听说姐姐辍学了,就想着让姐姐去商店帮忙。
姐姐在表舅的商店当营业员,每个月都拿回来十几元的工资,父亲的伤病也恢复得很快,刚能坐起来,就托人找了一些手工糊裱的活儿做,日子看着慢慢好起来,母亲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些,走路也仿佛有了劲儿。逢年过节,母亲就领着我去表舅家走亲戚,城里人稀罕乡下的土特产,母亲就带了核桃、红枣、板栗,回来时大包小包里又塞满了城里人穿不上的旧衣服。还能将就着穿的,母亲就补补给父亲和我穿,太破的,母亲就剪成小片,打夹子做鞋。快到中秋节,母亲农忙走不开,就打发我去给表舅家送些秋天地里产的红薯、土豆,还有一大口袋花生、核桃。我坐着顺路车高高兴兴地进城了。
好长时间没有见我,姐姐高兴地不得了,一会儿在我的脸上捏捏,说怎么瘦了,一会儿又摩挲着我的头发,说头发长了该理了。表舅家的弟弟小我两岁,正是人来疯的年纪,缠着我,让我陪他下跳棋,一会儿又拿出跳绳要跟我比赛,隔会儿,又神神秘秘拉我到街口,瞅着没人注意,从怀里掏出两块圆圆的金黄色点心。点心中间有一个“福”字,弟弟说这不是点心,是中秋节吃的月饼。每年过中秋都是母亲做馒头月饼,馒头做成圆月形状,里面嵌着红枣、核桃仁,城里的月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弟弟拿着月饼放在我的鼻子下面,说:“哥哥,很香的,你闻!可……我俩拉钩,你千万不能告诉我爸妈!”
那天我吃到了从来没吃过的城里的月饼,轻轻咬一口,那种醇香,那种甜腻,就在齿舌间荡来荡去,顺着食道一直香甜到了心坎上。吃过晚饭,弟弟又拉着我跑出去,我俩躲到黑暗的角落里,一人又吃了一块让人难忘的月饼,这次是五仁馅的,满嘴都是花生、芝麻的香味。
第二天,我就背着两大包旧衣服回了家。中秋节那天,母亲泡了花生、红枣准备做馒头月饼,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吞咽着口水,味蕾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两块城里的月饼上,多香甜美味的月饼呀!可那天中午,姐姐却突然背着衣物哭丧着脸回家了,送姐姐回来的人是表舅妈的亲戚,和母亲在门外嘀嘀咕咕好一阵,最后塞给母亲一盒月饼就走了。
新会陈皮豆沙月饼台山冬蓉月饼广式糕点豆沙饼传统月饼 新会陈皮月饼(4个/罐480g) 1罐
我放学回家时,父亲正暴跳如雷:“你说月饼不是你拿的,那是谁拿的?”姐姐躲在母亲身后哽咽地辩解:“真不是我拿的!”“那怎么会好好的每盒里面都少一块呢?而且好几盒都这样!”父亲的声音高得吓人。我嘴唇翕动着,可抬眼看着父亲因愤怒变形的脸,却最终没敢发出声。
圆月挂在树梢上,母亲虔诚地祭月后,我们围坐在庭院里,却少了往年的欢声笑语。月光泻下,亮白如昼。母亲拿了一块城里的圆月饼硬塞到姐姐手里,月光下姐姐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母亲也给了我一块,这是我期盼已久的城里月饼,可在嘴里咀嚼着,却没有想象中的香甜。入冬后不久,姐姐就被许配给邻村一户人家,穿着大红棉袄的王媒婆说得唾沫星飞溅,要做我姐夫的那人我见过,时常吆喝一群羊从门前经过。
很多年后的中秋节,我给母亲和姐姐买了广式的、苏式的好几种包装精美的月饼,开着车赶回老家。那天,我终于鼓起勇气跟姐姐说起,那年我跟弟弟偷吃月饼的事情。母亲不断给我使眼色,阻止我继续说下去。桌子上堆满了新课本,姐姐正在给上小学的外甥女包书皮,然后抬头瞅着我笑了:“有这回事吗?我怎么没有一点印象……”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孙秀杰散文《爸爸》
★精神文明报文化生活发表作者熊自洲散文《红薯飘香》
★新安晚报城事副刊发表作者孙玉琢散文《丰乐河畔莲藕香》
★楚天都市报夕阳晚晴发表作者夏飞雄散文《父母爱情》
★安庆晚报月光城副刊发表作者赵树丛散文《寄语丰收节》
★甘肃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石丽霞散文《荷香漫漫》
★湘谭日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黄佳灵散文《最美的遇见》
★安阳日报邺风副刊发表作者布衣散文《洪河观鹭记》
★黔西南日报天天副刊发表作者胡云学散文《稻香萦绕》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庄学散文《水墨华山舞飞云》
庄学/水墨华山舞飞云(散文)
预定的行程,就那么寸!头一天还是晴天,出行时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到了华山脚下,山已经被隐去,只有乳白色的一片。次日还登不登华山?我们心中犹豫不决。经联系,得知上山缆车大约不停,就下了决心:风雨无阻,登华山。那就走吧!
其实,一夜细雨,也许无大碍,售票大厅里,游客还是不少。雨虽停了,雾却没散,涌来荡去,混混沌沌的一片浮白,缆车穿行在浓雾之中,不知身处何地。偶尔有灰白的岩石贴近,倏忽又远。缆车无声,我们亦无声。忽然,有人惊呼,看哪!于雾海处,远方出现了一小岛。转眼间,一座座小岛在雾海上时隐时现。及至登上华山观景台,华山群峰伸出于雾海之上,云雾游荡在山腰。亦褐亦灰的华山岩石,石面上有光阴留下的痕迹,褐色、淡黑,流苏般地垂下,它们被浓雾一个个隔开,突兀地生长着,如海市蜃楼一般。
华山险峻,刀削斧砍般壁立千仞。站在北峰之巅,环视,处处流云飞雾,追逐着踱过,它们调皮地装扮着矗立的险峰。同一个山峰石岩,云们雾们挥舞着巨毫,左一笔右一笔,在不同的时间,描绘出不同的画卷。有时候峰峦被分为几层,有重墨的前景,有淡色的中景,还有时隐时现的背景。此时此刻,石峰是深褐色的,树丛是墨色的,飞云是乳白色的,辽阔的天色蔚蓝乳白和谐,一抹光晕从左画到右。这样的水墨画,只有白与墨,上天把这两种色彩泼洒到华山,鬼斧神工,就成为流传千古钟秀灵毓的画面。大自然,丹青高手!想起了从缆车的方窗看出去,不就是“窗含千秋水墨华山”么!有人论西湖,这样说道: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雾西湖不如夜西湖。若论华山,倒也是这样,只改一处就是。“晴华山不如雨华山,雨华山不如雪华山,雪华山不如雾华山”,华山四时绝美,雾华山尤美!难得一见的浓雾中的华山,神秘而又多变,较之晴朗时清晰的华山,更多了几分探索欣赏的兴趣。观山宜远,察人亦如是。
华山的岩石质地厚重,云雾中将它分割,再分割,无论在相机框里如何选择、构图,山势都有腾空之感,却不失重。有同行者笑言,傻子也能拍出好照片来。是呀!处处华山,处处水墨,处处淡雅,处处画卷。
突然就想起,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多来看看这里的景色吧,多来看看这样的景色吧,说不定会给自己的着墨构图以更多的启发呢。也突然想起,古代的画家画师们,出身于道士的居然很多。比如唐代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比如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比如元代著名画家方从义,均有道士修炼的经历和背景。有一年去拜谒禹州吴道子的故居和坟茔时,发现他的坟茔处在一座山上,可否就认为吴道子钟情于山水呢?方从义画山,尤其是画有云有雾的山,更是得心应手:烟雨迷蒙的远方,峥嵘的山峰从云雾中偶尔露出,延长出去,就成为在云雾中穿行的一条嶙峋的龙。道士喜山,常在峰峦叠嶂之处修炼,自然的山水是否就给予了他们灵感和启迪呢。华山上的道士妙观居多,每个石岩石峰上都有,每日面对的就是山重水复的画面,尤其是云雾缥缈的山峰,画面感就来得格外强烈。另外,道士比一般人更多了一股潇洒之气,看似清苦寂寞,实则高标清逸,与书画家的气质有颇多吻合相似之处呢。
自古华山一条道。北峰的山下有智取华山的八勇士雕塑,北峰山上有军魂纪念亭,还有那些挑夫们、捡拾垃圾的清洁工,也为水墨华山涂上一抹绚丽的色彩。无论飞云舞华山,还是华山舞飞云,都是一幅极佳极大的水墨丹青。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许冬林散文《清川澹如此》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林月深散文《祖母的石榴树》
★北海晚报美食副刊发表作者黄超鹏散文《鸿雁南飞蟹正肥》
★沂蒙晚报沂河副刊发表作者朱睿散文《雨落秋未央》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作者李学朴散文《华夏大地的枣文化》
★青岛西海岸报逸文副刊发表作者徐全启散文《月是故乡明》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北山牧人散文《故乡的红高粱》
★牛城晚报牛尾河副刊发表作者潘玉毅散文《凭阑但觉秋肥》
★嘉兴日报南湖副刊发表作者詹政伟散文《在斑斓里左冲右突》
★许昌日报春秋楼副刊发表作者王吴军散文《书里的凡俗生活》
★青岛西海岸报逸文副刊发表作者何龙飞散文《丰收情结》
何龙飞/丰收情结(散文)
几十年来,父母一直都有浓浓的丰收情结,着实令我们钦佩和感动。
父母与共和国同龄,饱尝过灾年吃草根、树皮乃至白鳝泥充饥之类的痛楚,所以格外珍惜粮食,渴盼能够吃上饱饭。大集体劳动时,他们努力挣工分,待丰收后,分到一定的粮食,勉强度日。后来,他们在自留地里种玉米,在承包田里种谷子。起先是四黄、贵朝等老品种水稻,虽产量不高,也足以令他们欣慰。杂交水稻推广后,一到秋收时节,父母的田里便会呈现丰收的景象:谷吊长,谷香悠悠,谷粒饱满、金黄,显然未遭受病虫害,怎能不令人欣喜!
既然丰收了,就得以实际行动庆贺一下!父母望望金灿灿的稻谷,开心地拿镰,弓腰,割谷,搭谷子,改草把,打场,翻杈,出场,晒谷,扬谷,颗粒归仓……他们井然有序地忙碌,合力奏响“丰收曲”,可谓累并快乐着。
新米丰收,自然要尝新。父亲挑着丰收的稻谷到大队加工厂打米,人多得排队,常常是排到半夜或凌晨才能打到米。但尝新要紧,父亲咬咬牙,坚持挺过来,如愿以偿地打到了新米,那畅然唯有他能心领神会。
到家后,心有灵犀的母亲赶紧将米淘洗,下锅,烧火,煮涨,沥米,蒸……有条不紊地操作后,新米饭的清香很快就弥漫在灶屋内,让一家人垂涎。再炒几个小菜,端出咸菜,“尝新”就开始了。父亲说着丰收的话儿,母亲谈起栽秧割谷的辛酸,我和弟弟分享着丰收的快乐,那幸福,不言而喻。
“还得把新米送给亲朋好友,一来浓烈情谊,二来见证丰收,三来共庆丰收!”还是父亲考虑得周到,他与母亲一起把一袋袋新米送给亲朋,诠释“礼轻情意重”。有亲朋来串门,父母总是热情招待,既煮新米饭,又炒、炖美味菜肴。倒出老白干,喝上“丰收酒”,一桌人举杯共祝,或猜拳行令,或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京咚物留】 椒盐苏式月饼 中秋月饼糕点零食300g/筒 300g/筒
那段时间,无论是干农活,还是休闲,父亲都会吹口哨,吹老歌儿;母亲同样说话开心,走路高兴,做事风风火火。我们受到感染,也会唱“丰收歌”,说“丰收话”,极尽所能地帮助父母,赢得夸赞;也会在丰收的激励下,发奋读书,争取进步;还会把父母的“丰收情”写进作文、日记里,感恩好年头和不辍劳作的父母。
我们外出读书、成家立业后,那些丰收情结越来越浓烈,越来越唤起我们的乡愁。可惜,每年丰收时,我们都忙于工作而不能回去看望父母、感受那份喜悦。唯有收到父母送来的新米,及时煮来吃并面朝老家虔诚地祝福,心里才会安然。
最近几年,丰收节应运而生,父母会以他们的方式予以庆祝,过个开心的节日。而我们也总不忘在那天给父母打个电话,送祝福、道珍重,以表心意,任丰收情结得以传承,陶醉心灵,慰藉乡愁。
文宁 熟普云南熟茶半斤250克云南勐海散茶叶茶饼料古树陈年散装茶非糯香小青柑茶饼原料 陈年普洱250克一袋(装入赠品自封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