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称全国第一的成都社区:大爷街头喝咖啡,大妈和年轻人一起蹦迪
发布于 2021-09-24 13:48
来源:一条(ID:yitiaotv)
本文已获得授权
在成都过社区生活,是种什么滋味?
四个字:令人艳羡。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版图,一直在扩张,
超3000个社区遍布街道,
在成都社区里,能见到各种魔幻场景:
茶馆大爷,会和年轻人摆起龙门阵,
蹦迪现场,嬢嬢比年轻人跳得还起劲……
8月下旬,
一条探访了三个成都社区营造的范例,
一介·巷子里的张唐、
集火实验室的刘洋、
地瓜社区的周子书,
成都小雨,城北府河红星桥上,我们撞见对岸的奇妙场景: 一个中年大叔深情款款拉小提琴;左近,另一个中年大叔正气定神闲打太极。
集火实验室外景
地瓜社区内部
在成都北门,我们探访了刘洋的集火实验室与周子书的地瓜社区,看到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社区营造景象——
我们还去到“火遍全国”的玉林片区,见到了90后建筑师张唐,听这个年轻人讲了讲生活的诸多玩法。
走进“巷子里”,会发现入口长廊尤其宽敞,张唐在设计时,有她独特的考量。
张唐是成都本地人,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从小便在街道上长大。若谈及成都的城市氛围,她喜欢用成都话“牙尖”来描述。
所谓“牙尖”,指的是成都人一天到晚都在外面闲晃,喜欢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待着,又爱对事情发表一些幽默的评论,“这个行为就非常社区”。
2018年,玉林街道发布了一则社区规划师的招募,张唐最初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后来,社区街道和张唐合作,邀请她来升级社区的一栋办公楼。
社区居民小武
扶手上的盲文
长廊扶手直通空间另外一头的社区小公园,扶手上会有盲文,提示残障人士走到了哪里。
吧台的听障弟弟白帆(左一)
白色的屋顶,通体木质结构,整个空间使用大量落地门窗,视野尤其通透。一些凹凹凸凸的布局、开放的窗户,和环境、街道密切接触。天气好时,树影倒映在顶棚上,斑斑驳驳,尤为柔软。
几年来,巷子里持续在做展览,各种各样年轻人的活动在这里展开,“让居民们除了打麻将、遛弯之外,接触到更多有趣的事物。”
去年,一场“盲人电影院”的活动在这里举行。不拘一格,也欢迎非视障的人参与,大家在这里一起喝精酿、啃鸡爪,不会觉得视障是一件特殊的事儿。
2019年,她在玉林东路社区的一个废弃自行车棚里,还发起过一个“社区艺术计划”。
张唐始终希望,能把年轻人的新鲜事物,带进老社区里,“让生活多一个玩法,也让大家不再害怕走进美术馆之类的新潮场所。”
对她来说,社区就像一个小型花园,各种各样的奇异花朵在此生长。做社区营造,不是去规整、修建它们,而是去呵护这些花朵,让它们自然地长起来。
刘洋快满50岁了,全然看不出年龄。
2010年,因为感到基层创造力的匮乏,他和Judy夫妻俩一起创办了“集火实验室”——作为一个“泛公共空间”,也让想“折腾”的人,有个场景。
改造前为印刷厂和仓库
改造后的内部空间
散落在成都社区里的各种创意空间,并不鲜见,但北城一直是“文化的荒原”。刘洋认为,在这些失落的空间,仍然可以有人的尊严。
空间的改造,被他称之为“野性的建造”,没有做具体的图纸,几乎不改变格局,用大量工业、廉价的材料,去制造“日常的奇迹”:回收材料做的升降舞台,成为集火的标志。主体空间顶部,仅靠两个横梁支撑。
各种类型的活动在集火上演
十几年前,“社区营造”刚刚兴起,集火实验室最初没有那么多公共性。后来,他将这个空间视为一个城市半开放的客厅,做了很多社区衔接的活动。
坝坝舞×独立短片现场
若没有这场广场舞和独立短片的“魔幻混搭”,或许社区阿姨们的生活里,一直不会接触到独立影片。
对社区营造的讨论里,经常会出现“在地”的概念。而新的时代,在“下沉到社区”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又都不局限在社区里。
刘洋在小关庙社区十几年了,他称社区已成为自己的一种“处境”。
这栋1965年的废弃工厂,现在已经被推动成了历史保护建筑,“这里从原来被嫌弃,变成了一个大家尊重的地方,十几年没有发生过任何口角与冲突,这是一种生活史。”
外面正在下雨,穿过主空间的巨型脚手架楼梯,可以看到从屋檐下滴落的成串雨滴——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社区生活。
早上9点左右,店长卡卡来到曹家巷地瓜社区,开始筹备一天的工作。她是曹家巷社区的居民,曾经也是一位全职妈妈。
兰州人李鸿瑞,2014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地瓜社区,现在负责成都地瓜社区的日常运营,已经定居在成都。他与地瓜结缘,是因为听了一场周子书的讲座。
地瓜社区创始人周子书
2018年,他受成都金牛区政府邀请,将地瓜社区落地金牛区曹家巷社区。
在马路边上和人攀谈,出入各种苍蝇馆子,从成都人身上习得最有趣的生活态度,是“无所谓”三个字。他做设计多年,对细节有极致追求,这让他曾经患了两年焦虑症,成都闲适的氛围,让他的心态松弛下来。
我们见到周子书那天,他穿着条纹T恤,黄色帆布袋里装着几本社会学书籍——暑假是他的“自学时间”,状态很休闲。
周遭鳞次栉比大厦底下,地瓜社区的logo尤其夺目,大爷们散坐在社区门口竹椅上,一边饮茶、一边打牌。
在周子书看来,茶馆是中国最早的社区公共空间,物资紧缺的时代,大家集体烧水,所有的社区活动、邻里纠纷的调解,都发生在茶馆里。
穿过茶馆,是一个西方的社区中心:邻里酒吧。周子书想实现一种“异质并列”的感觉,老的茶馆文化,与新的酒吧文化相结合,也很符合成都的城市气质。
做社区调研时,周子书偶遇曹家巷社区的两兄弟,他们之前看过周子书的演讲,惊叹地瓜社区竟然开到家门口,就将收藏的8000本书,放到地瓜社区来共享借阅,形成一面读书墙。
最热闹的一个空间,是社区里的一个小剧院。白天,这里是社区老年合唱团的场地,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们会穿上专业的表演服装,站在聚光灯中心排练。夜里,它则是年轻人跳摇摆舞的舞池、演脱口秀的场地。
周子书在意一个公共空间如何赋予社区居民一种新的权利,而不是以“强权”介入到空间设计之中。“尊重当地真实的生活实践,对社区营造来说极其重要。”
左滑查看更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