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理解他人?语言中的公共感觉和私有感觉

发布于 2021-09-25 00:50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简单的言语符号代表复杂的知觉对象;通过言语符号的结构化的组织,即文本表达思想,思想就是知觉对象之间的联系。

语言和感觉、知觉的关系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语言符号代表的复杂的知觉比较相似,比如苹果代表了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这是对所有正常的见过苹果、尝过苹果的人都是相似的。但是每个人对苹果关联的其他知觉或者观念都是不同的,不仅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是不同的。

对一个熟悉苹果的人说苹果,这个大脑里浮现的可能是超市里的水果;也可能是家里桌上的苹果;也可能是树上的苹果;也可能是画本上的苹果;即使同样想到的是超市的苹果,也可能是不同的超市,或者相同的超市不同的区域,或者相同区域不同的那一颗;即使是同一颗,这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也可能有人想到要买苹果,有人觉得有点贵,有人觉得苹果不美味。

相同的语言符号,虽然与其关联的知觉是相似的,但是其关联的其他知觉或者观念却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即使是苹果本身的属性集合,也无法真的达成一致,有人想到的是青苹果、有人想到的是淡红色的苹果、有人想到的是深红色的、有人想到的是有点酸的、有人想到画上的苹果的平面形状、有人想到实际中苹果的三维形状的不同侧面。

而上面所有的例子都是我大脑里存在的关于苹果的知觉和观念,我大脑里不存在的,但是存在于他人大脑里的知觉和观念,除非告诉我,否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凭空而现

语言传递信息的约定性和习得

单纯的言语符号不具备传递信息的能力。

正如上文所述,单纯的语言符号,除了可以确定符号本身,实际上不能传递任何信息。信息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单纯的言语符号不能消除任何的不确定性。言语符号只有与环境和上下文等语境因素关联起来时才具备信息传递的能力。

言语符号传递信息的前提保证是信息传输的双方对言语符号有一致性的约定。这种约定是个人从其所在的环境中获取的。比如用苹果这个符号关联苹果的感觉集合,用香蕉关联香蕉的感觉集合。感觉集合指的是如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触感这些感觉,这些感觉用一个统一的符号关联起来就形成了苹果这种知觉。

这种用一个符号关联感觉集合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习得而来的,比如母亲指着一颗苹果告诉婴儿这叫苹果,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婴儿听到苹果这个言语的声音时,就转向苹果。母亲的这种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符号约定的过程,从此以后苹果这个符号关联的就是这些感觉,而不是其他的。

言语符号关联的感觉集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孩子的长大与成熟,记忆不断丰富,同一个言语符号关联的感觉和知觉的集合不断扩展。每一个人的天赋条件,成长经历和知识构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每个人,相同的言语符号关联的感觉和知觉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导致说话者对其言语符号的解读与听话者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日常沟通中误会产生的根源。

语言的基础是群体的公共感觉

符号和其关联的感觉集合构成知觉。人类的感觉能力是有限的,定义一个人类感觉的全集,表示人类能够产生的所有的感觉。再定义一个人能产生的所有的感觉集合为个人感觉,定义所有人都能产生的感觉集合为公共感觉。那么个人感觉和公共感觉的关系是什么?

是否存在仅属于个人,而不属于公共的感觉?也就是某个人能体验到其他人都体验不到的感觉。再定义群体感觉为某一群体的人都能产生的感觉。同样是否存在某一种感觉只有部分人能体验到,而其他人体验不到?

纯粹个人的感觉不能被他人感知,处于不可知的状态,即使通过语言也不能传递。语言的基础是通过公共感觉或者群体感觉建立起来的约定,比如苹果的颜色味道形状等是所有人都可产生的感觉。

如果某个感觉不是公共的感觉,那么通过语言并不能将这种感觉传递出去。维特根斯坦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定私有语言的存在,私有语言不能存在,不意味着私有的感觉不能存在。群体共有的感觉可以在群体内传递并被理解,在群体外则不能被理解。

通过语言,使自己的感觉被他人理解

通过向他人说明自身的感觉,似乎可以使自己的感觉被他人所知,比如告诉他人看到了紫色的苹果,那么紫色苹果的感觉集合可以被他人获得,但是他人能获得这种感觉的前提是他们的感觉集合中包含有紫色。

但是感色还不是一种私有的感觉,因为只要他人看到,一样会产生这种颜色的感觉。那么任何外部刺激产生的感觉都是公共的,因为只要刺激源相同,感觉也是相同的。只有来自自身本体的感觉才可能是完全私有的。

纯粹属于个人的感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感知他人的感受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感知他人的感受实质上是一个类似 AR 带入的过程,我是你,你的感受即我的感受,因而明白他人是开心还是悲伤还是愤怒,这是一个本能的不需要思考的过程,用理智是不能获得同情心的。

这种本能的感同身受的过程与感受者和被感受者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成正相关,两个人越相似,同情也越强烈,越不相似越不强烈;两个人的关系越紧密同情越强烈,关系越远同情越浅。中国人看外国人带着的是好奇,感受不到外国人的尴尬,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则不会带着好奇,而是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同行业的人更能看到表面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人与人这种越相似,同情心越强的现象,与言语的理解的原理是相同的。与言语符号相对应的是表情与肢体符号,符号关联的感觉集合相似度越高,理解越容易也越深刻。正如感色没有人理解是什么颜色,而紫色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什么颜色。

然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正如前所述,每个人由于成长经历和知识构成的不同,对于相同符号的感觉集合总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同情不能完全的感知他人的感受,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的获得另一个人从开心到悲伤过程中连续的感觉变化。那么,其实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本质上是自己的感受,只是恰好两者的感受很接近,并且两者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越强,接近的概率和程度越大

那么,是不是个人内心的感受本质上都是私有的感觉?你说你伤心,我理解你的伤心,其实我只是理解我的伤心,我们是朋友,因此我的伤心和你的伤心很相似,你感受到了我的理解,如果我不是你的朋友,你不会觉得我能理解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