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解读: 如何写格物日记 (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发布于 2021-09-25 06:47
今天晚上想跟大家聊一下写格物日记这种方式,就是写格物日记和平常的日记有哪些不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大家怎么样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跟大家谈谈我的理解,因为我是受益于写格物日记这种方式。
写格物日记本身是有一个来源的,这个来源其实是古人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论语》里有一章,曾子说到他的学习方法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每天要进行多次的反省。“三省吾身”其实是多次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三”。我每天要多次反省,反省什么呢?——“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给人工作、给人干活、替人谋事,有没有忠心耿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和朋友相交,是不是讲究信誉、讲究信用?“传不习乎?”就是老师教给的内容,我是不是好好地给它落实了?好好地给实行下去了?孔子叫“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就是指我学到的这些东西,有没有认真的落实。这是曾子的一个学习方法。
曾子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学习方法?为什么要不断地反省?他说的有个忠,有个信,其实就是古人修身的一个标准,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不是“八德”吗?人修自己的德行,有这么八种好的德行。其实好的德行还有很多,这是一个概括。
“日三省吾身”省的什么呢?省的是“忠”、“信”,其实也代替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反省各种美好的德行,老师教给的东西,我是不是做到了?曾子每天就通过反省这种方式来学习。
那他为什么要反省呢?这个也是有来源的。在中国,古人对人思想的来龙去脉都有很深的格物、有很深的理解。如:《大学》当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要彰显光明正大的、好的德行。这个德行其实也不见得说人本身没有。
古人认为,人本身就有美好的德行的;《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指的就是天性;《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其实,这些经典都有一个含义,就是:人本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天性,是非常好的、良好的、光明的。
拿儒家思想的话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光明正大的,这么美好的天性,是人人本身都具足的,这是天性,人是“德赋于天”,这样美好的天性赋于天,他生来具有这种天性。
朱熹曾经对《大学》有过解释的:“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本身都有光明正大的、美好的天性,这是天性——“德赋于天”嘛。这个美好的天性能够让人做事的时候合情合理,应对万事万物,应对人事物。
做事符合天理、道理、情理,人本来是应该会这么做的,但是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为什么会犯很多错呢?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他说,错误的根源在于“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就是人被脾气秉性给障碍住了。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家、哲学家,这些大家就专门格物人生的道理,他们就虑出来了:人的天性被脾气秉性给拘住了,天性流露不出来了,流露不出来脾气秉性就发作,想发火就发火,想管都管不住;想骂人就骂人,想治都治不住;火一上来,明明知道是错的也控制不住。
佛教有一句话叫“一把火烧了三千功德林”。明明很好的一个人,不发火的时候都很好,但是一发火、脾气一上来,管你天王老子呢!再亲再近也不行!脾气秉性爆发,造成很多矛盾:破坏了人际关系、破坏了家庭和谐,这就是气秉性的危害。人本来有良好的天性,但是被“气秉所拘”。
被“人欲所蔽”——人的身体有欲望,欲望把自己美好的心灵给蒙蔽了,自己做不了主,叫“人欲所蔽”、“气禀所拘”、“有时而昏”。人昏寐了,做不了主了,天性做不了主了,才会犯下种种错误。
古人思想到底对不对?人,到底有没有一个美好的天性、善良的天性?如果按照朱熹的论述,那就是说只要把气秉性一层一层剥掉,把人欲一层一层剥开,那么天性就该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人就应该进入一个美好的、和谐的、与人为善的状态。
这就是中国的古人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思考。那么这一切理论到底对不对?咱们可以到现实当中去验证,看看是不是这样,看看“为气禀所拘”,气秉性到底能不能把人给拘住?
咱们都很明白,比如平常夫妻两个——两口子关系很好的,如果他们要关系不好,能结婚吗?能成两口子吗?夫妻本来关系很好、很和谐,但是一旦发了火,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各人说各人的理,挑对方的毛病,最后一挑理,一不顺了自己心意,脾气爆发,两个人又吵又闹,一下就失去理智了。你想想那一小会儿,是不是就跟入了魔一样,控制不住了!这是不是叫“气禀所拘”啊?是不是把你拘住了?很多人过了后都后悔,后悔得不得了!
前一段,有个同修找我咨询:他说两口子离婚了,现在孩子受影响了,问我怎么办?我说怎么离婚的?他说两口子生气吵架了。我说一吵架就离婚吗?他说当时就这么说了一句:“不行,不行不过了”!对方就说:“不过就不过!”那就离去吧!就这么离了。到了离婚登记处(民政局有结婚的,有离婚的),离婚登记处的人给调解,两个人都不接受,不调解,直接就离了,就这么点事。
过了后呢?后悔了!看到孩子那样,后悔了!所以这个是不是“为气秉所拘”?这就是秉性啊,脾气发作!两个人谁也控制不住,明明知道离了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一下忍不住,等过了后又后悔了,后悔也晚了。已经办了手续了,已经离了,造成很多矛盾,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这就是“气秉性所拘”。
那“人欲所蔽”呢?人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到底是个坏事是个好事?大家去观察、去实践,去看周围的现象来印证到底对不对。咱们也不要空泛地谈理论,我觉得就是毛主席那句话最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是去实践,大家到现实当中找证据,如果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这个理论就管用;如果它不是正确的,那就证明古人的思想有限制。“人欲”能不能把人给蒙蔽?
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大家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我在菏泽市买了个小房,在这之前那是农村的,算是城市的郊区,后来城市越来越扩展,现在都成了市中心了。不过以前还是属于郊区,被开发了。
当时因为开发建设用地要赔款,那有一个村补偿了很多钱,据说他们有一百来户,千万富翁就有二三十户,其他的最少的也几百万,反正没有很少的,因为家家都有地,那时候赔款赔得也比较多,反正每家都有地,自己家地里盖个小房或者搭个什么的,当时都给赔钱了,这都十多年了。
那个地方是2009年开发的,我2015年搬到那去住,2009年到2015年这是六年时间。我在那住的时候,楼下一群回迁户(我买的是回迁户的房子),二三十个老头老太太老大妈就在一起闲聊。他们就聊了一件事,我听了之后就很感慨。
他们算了个账:当时他们村赔拆迁补偿款,上千万的有二三十家,真的是家家都发财、人人都很富,但是过了六年之后,那些老头老太太非常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一百来户,现在过了六年回头再看,离婚了六十多家,就这六年时间,离了六十多户!我听了之后就非常的震惊,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人欲所蔽”。
大家过一个平常的日子,他们也都是城市郊区,也都不贫穷,一般的家庭打个零工、干点什么活、做个小生意、做点小买卖,过这样的生活,家里也有几亩地,但是不以种地为主,偶尔有几家种菜的,大致上就这么个情况,过得还都能行,能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可是一开发,大家真的都发财了,上千万的不是二三十家吗?其他的都几百万的,但是这日子过不好了,一百来家,六十多家离婚的,包括年龄挺大的也有离了婚的,两口子过不下去的都有,子女不成才的都有。因为我以前就在那一块租房子,我们租房的那些户,他们家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就是欲望。他们的财富(拆迁补偿款)一下暴发,各种欲望都被激发出来了。这个欲望把人的幸福给破坏了,这就是被欲望所蒙蔽。大家虑虑,看是不是对的?
从这上面来看,古人讲的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人本来是天性光明的,但是天性被“气秉所拘,被人欲所蔽”,所以“有时而昏”,真的是昏昧了,真的是忘了初心了,真的是丢了良心了,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大家考虑考虑是不是这样?
如果古人讲的是对的,那么只要想个办法,把气秉性一点一点剥开,把蒙蔽自己的人欲一点一点地剥下来,那么人的天性就应该能够流露出来,就能恢复那种善良美好、正大光明的天性,人就能过上幸福和谐的日子。从理论上这个是讲得通的。
那么这个理论怎么样来落实?怎么样才能够把“气秉性”剥开,把“人欲”一点一点剥开,恢复善良美好的天性?咱们就可以用一下曾子的这个方法——“日三省吾身”。
为啥要反省啊?就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善良的天性还在?是不是被“气秉所拘”、“人欲所蔽”了?不就是反省的这个意思吗?所以曾子的方法就是通过反省:自我的反省,自我的提升,来恢复自己善良美好的天性。曾子的方法就是解决“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这个问题的。
咱们学了古人的方法,可以变通一下来实行。我认为写格物日记这种方式和曾子的“三省吾身”方法有相通之处。曾子是每天反省,咱们要是也让大家每天多次反省,我反省反省,看看我的天性流露没流露?看看我是不是秉性当家?看看我是不是今天心里头有什么私心杂念?看看我是不是能够正心诚意、良心做主?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不良嗜好?
天天要反省这些东西,但是人都容易偷懒,不知不觉就不想反省了,闲会儿咱就闲会儿,看个电脑、看个小说、玩个游戏、看个电视剧等等这样去玩行,喝酒打麻将挺来劲,但是要让他反省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就懒了。所以咱们采取了一种方法,就是写日记。
你说曾子都没有写日记,你怎么让写日记?曾子那时候写日记不方便,那时候用的竹简、木简,是拿个小刀一点点刻。他天天写日记、天天在那刻多费事。现在对咱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写的是格物日记和平常的日记不一样的。
平常的日记就是记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吃了什么饭?干了什么活?说了什么话?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但是格物日记不是这样。格物日记实际上是在格物自己的人生:到底是天性做主还是秉性当家?心里头是良心做主还是私心做主?今天人的身体,行为举止合道不合道?咱们格物的是这个,所以格物日记和单纯的日记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初学的同修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格物日记写什么,那这时候咋办?先学,按咱们总结的最基础的学习资料内容先学习。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写写我今天学了什么?
比如说:我学了两口子该怎么相处——做妻子的怎么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做丈夫的怎么领这个家,让家庭和谐,怎么努力工作,培养孩子成才。这样把学习的内容记录一下。
然后你再看看你今天做了什么?你学的和做的对照一下,看看它符合不符合?这就是一个反省,就是一个挺好的格物日记。最初大家就可以这样:我学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做的合道还是不合道,和老师讲的基本原理、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是对得起来。
然后还可以反省一下咱们过往的经历。反思一下我以前做过什么事,我今天没什么大事,我平平静静,就上个班,没什么可说的;就买了点菜没什么可说的;做个饭吃吃。这样没什么事,你就可以反省一下以前的,反省你人生的经历:人生都经历了什么,点点滴滴,和老师讲的那些内容、学到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家道伦理的内容相对照一下,哪些做得对的?哪些做的错的?做错的地方咱们要认错。这是刚一开始写格物日记的时候,大家要这样来反省、来记录这个格物日记。
随着大家学习慢慢地深入了,有了基础了,那么反省就要深入一些。深入到哪些?最好是能够系统反省自己人生,要系统一下。格物日记是一个理性的思维模式,它和感性的不一样。
感性的是啥?感性的就是想到哪里是哪里,我想起来什么,我就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拉倒。
理性的思维会比较周密、比较严谨,可以一点一点深入地去反思自己人生的经历,反思自己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点点滴滴,甚至可以反思自己家族的问题、父母的问题、祖先的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反思的。
咱们给大家一个提纲,就是学了一段时间有了基础了,这时候要反省什么?反省脾气秉性,这是一个方面。我有没有动心、动性?有没有脾气秉性发作?跟人有没有生过气、吵过架、闹过矛盾?有没有起过怒恨怨恼烦等等,有没有这些情况,这是一个反省,以反省心里头的念头:贪嗔痴慢疑、嫉妒、计较、挑剔、抱怨等等这些不良的心念,有没有起过?那些正大光明的、好的念头,帮助别人的“温良恭俭让”,好的心念有没有起过?去反省这些,身体上反省所作所为。这就是第一个内容,从性心身三个方面来反省。
第二个反省今天的所作所为:我做的这些、人际关系处的怎么样?比如,做妻子的反省一下:我今天这个妻子做的怎么样?做妈妈的反省一下:我今天这个妈妈做的怎么样?我教育孩子,孩子做作业没做好,我有没有跟她生气?我怎么样处理的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问题?或者是老师叫家长了,我今天怎么想的?我有什么心念?我怎么做的?
反省咱们的伦常关系、伦理道德实行的怎么样?哪怕你就干了点小事,就在自己家刷碗了做饭了,也反省一下:今天我刷碗的态度怎么样?有没有跟丈夫争?今天我拖地拖的怎么样,是不是高高兴兴地拖这个地?还是一边拖着一边怨着?我的家道伦理、伦常道德实行的怎么样?
我今天工作了,我在单位有没有尽职尽责尽本分?我是偷奸耍滑了,还是跟领导顶撞了?还是尽我的本分了?同事有什么困难,我有没有给人及时提供帮助?还是起了小心眼了,就怕别人超过我?
这样来反思自己在日常的伦理关系当中实行的怎么样,这是一个反省。对内反省自己性心身;对外反省自己在伦常关系上实行的怎么样。
第三个你可以反省:我今天学了什么?我落实的怎么样?今天听老师课了,听老师讲了,然后我没干。那你知道了,光听没干,这个没用。那你要是反省:今天做了什么?我就是按照老师讲的哪一句话来做的。很好!这个叫啥?就叫“传而习了”,“学而时习之”。
要是我光学了,没按照老师说的做,那不就是曾子讲的“传而不习”啊,老师讲给你了,但是你没干呀,“传而不习”。这都要反省的。对内反省自己性心身,对外反省自己的伦常关系。
第三个还要反省咱们学到的东西有没有落实。没落实,一句空话,啥用也没有!落实了,很好,落实一点就很好!这就是格物日记要记录的东西。
就这样天天学一点点,天天反省一点点,就会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不知不觉当中进步。慢慢地“气秉性”——拘住人天性的那个“气秉性”,慢慢就被化掉了,一点点就化掉了。
因为你天天反省了,天天要反省自己三界,天天清理它,慢慢地就化掉“气秉性”了;慢慢地私心就放下了,“人欲所蔽”,那些私心杂念慢慢就清理了、就少了,人就清静了。一点一点,人会不知不觉地变化!
伦常关系和谐了,自己心念清静了,心意通畅了、心念通达了,家庭关系和睦了,工作顺利了,身体健康了……一点一点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不知不觉地就达到这个效果了。
所以,格物日记“日三省吾身”的方式其实是有作用的,大家可以实践,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和其他的一些方法有不同之处。咱们所学的、所说的很多方法都是用的感性思维。感性思维可能效果比较强烈,但是想到哪儿是哪儿,解决到哪儿是哪儿,它不系统。
可是用写出来这种方式里头夹着理性的思考。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比较系统地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慢慢地会有变化,就会不一样。所以格物日记值得大家去写,值得大家去采取这种方式。
格物日记牵扯到每个人条件不一样。有的同修,手机有微信,整得挺好,微信玩得挺好,可以在微信里头写。微信有个微信笔记,就在那里写就行;有的在家用电脑,用电脑打出来也可以,有喜欢手写的,自己家有笔记本,拿出来记录,很好,这都行;手写的也行,打字的也行。
还有一部分同修,有的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打字看不清楚了;还有的是不识字,年龄大不识字;还有的眼睛有点什么问题等等,种种不方便;有的手有点抖,有点什么问题,打字写字不方便,这些同修可以用语音分享。
以格物日记的形式用语音来分享,和单纯的语音分享不一样,你可以试试,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要按照写格物日记的格式:某年某月某日,比如说,2019年7月20日,我分享我的格物日记。我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地方与老师讲的符合?或者说我回忆了什么?我以前做过什么事跟老师讲的不符合,那件事我错了,我认错……就这样,一一的去虑。
用语音分享也可以。只要采取了这个模式,就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和单纯感性的想到哪是哪不一样。可以打字,手写,也可以语音分享的。
当然,打字的、手写的可以分享到群里;手写的可以拍了照片发到群里;打字的可以发到群里;语音的也可以发到群里。当然,你自己保留也行,“我不到群里说,这里牵扯到我个人隐私,我自己在家做。行不行?”行!一点问题都没有,也可以的。只不过,发到群里,大家都往里发,这样能起一个带动的作用。
说实话,自己干着干着就懒了,就松懈了,就丢了、就忘了。可是在群里头,大家一起不容易忘。我跟大家说过就像一滴水:你把它放到灶台上一会就干了;你放到地上一转眼就没了、就干了;但是有一个方法干不了,放到大海里,融入到大海里,它怎么都干不了。
整个大海其实也是一滴一滴的水汇成的,这群也是一样,虽然没大海那么大,但是大家一起学传统文化,可能会对你有个很大的带动作用,就不容易忘了。
所以只要不牵扯到个人隐私的,你感觉可以发到群里就发到群里,大家互相参考。大家一点一点做下来,会发现这个方法真的有作用。
实际上,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验证,大家采取这个方法: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地写日记,经过实践,真的是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是保持学习,每天把学到的东西落实。
第一、学;第二、落实;第三、再写,上升到理论,再进行反省一下。只要做到了这三件事,大致上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家庭伦理道德、传承家道弘扬家风,用这种方法,一百来天就深入进去了。
你的“气秉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脾气秉性就会减小,私心就会越来越淡。一百天,自己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感觉不到也不要紧,拿出来你的日记一篇一篇看过去,从第一篇看到第一百篇,你真的会发现,自己有了很大变化,大家可以实验。
现在听课的同修,有很多没有做过的,你可以实验,亲身验证一百天。第一、学;第二、照着做;第三、反思反省,写日记,就用这个方法。
你说:“老师,我就光写日记,我也不学、也不做,行不行?”啥用也没有!一点用处也没有!你那糊弄着玩呢!传统文化还得学,学了还得真干,干了之后才能反省。你不学不干,反省啥呀?
先学,照着做,然后再反省,就是符合了曾子讲的“日三省吾身”。大家真的做下来,就会进步。一百来天就会进步,三到四百天会有明显的变化。
一般来说,三到四百天,家人都会有变化,就影响到自己家里人了,三四百天、四五百天这时候,你只要坚持学下来,坚持行出去,一家人都会有变化。
这个方法看起来不快,比较慢,大多数人不容易坚持,我跟咱们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探讨,他们都说这方法太慢。现在人心浮躁,都想快,都想三天解决问题。实际上呢?真的要有一个过程,我不能说没有快的方法,有的方法可能真的非常快捷,但是它能长久给你解决问题吗?可能三天把问题解决了,过三个月你回头再看看?还是老样子,又恢复了。这种情况很多的。
但是用写格物日记这种方式,一点一点把根扎稳,一点一点扭转了,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家庭也变了。所以这个方法不快,但是很稳定。由于我受益于写格物日记这种方式,才不断地引导大家这样来做。
咱们也不着急,也不求快,每天学一点,每天就落实这一点,学了就落实,再每天反省一下我学的怎么样?落实的怎么样?有哪些差距?这就基本上符合了古人讲的“日三省吾身”。
虽然没有三省、没有多次的反省,但能反省一次,那也了不起。长期做下来也会见效。所以我才不断地给大家推广这种方法,因为我受益于这种方法。
行啊,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