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第一季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会议指南‍

发布于 2021-09-25 23:57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会议指南‍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1年9月


中国·深圳

会场分布表


议题名称地点时间
9月26日上午
开幕式暨特邀主旨报告二楼国际厅09:00-12:20
9月26日下午
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碳达峰二楼国际厅1厅14:00-15:45
碳中和目标下重点行业碳减排对策路径及治理技术二楼国际厅1厅15:55-17:25
低碳路径与碳达峰管理政策创新二楼深圳厅1厅14:00-15:30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环境影响二楼深圳厅1厅15:40-18:25
污染控制减排与微藻资源化二楼深圳厅2厅14:00-17:45
碳中和路径和碳市场二楼深圳厅2厅17:55-17:55
碳中和技术创新二楼贵宾厅2厅14:00-16:10
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和减排策略二楼贵宾厅2厅16:20-17:20
煤基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二楼贵宾厅3厅14:00-16:55
碳中和目标下油气行业的低碳发展二楼贵宾厅3厅17:05-18:55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陆地碳汇的影响二楼董事会议室14:00-17:10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和技术二楼董事会议室17:20-18:35
《基加利修正案》履约背景下车用HFCs管控挑战与对策二楼贵宾会见室14:00-15:40
低碳行动助力经济绿色发展二楼贵宾会见室15:50-17:50
9月27号上午
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绿色发展规划设计二楼国际厅1厅09:00-11:50
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楼深圳厅1厅09:00-11:00
水生态环境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二楼深圳厅1厅11:10-12:10
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监测及应用二楼深圳厅2厅09:00-12:00
碳中和与经济发展二楼贵宾厅1厅08:30-12:20
挑战一改变一奉献:碳中和视角下的女性科学家专场二楼贵宾厅2厅09:00-11:45
碳中和和物质循环二楼贵宾厅3厅09:00-12:10
挖掘气候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二楼董事会议室09:00-12:30
碳排放监测、评估与影响二楼贵宾会见室09:00-11:55
9月27日下午
碳监测及模拟同化综合信息系统对碳中和的支撑二楼深圳厅1厅13:30-18:00
碳中和与生态保护修复二楼深圳厅2厅13:30-15:50
交通运输绿色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效益二楼贵宾厅1厅13:30-18:00
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楼贵宾厅2厅13:30-17:10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管理机制二楼贵宾厅3厅13:30-15:00
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评估和未来趋势二楼贵宾厅3厅15:10-17:25
研究生专场二楼董事会议室13:30-16:30

嘉宾简介






解振华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2021年2月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2020年4月任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2015—2019年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曾任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主管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解振华先生长期负责中国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为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出了卓越贡献。2007年以来,解振华先生连续超过十年带领中国谈判团队不懈努力,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以及《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达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还推动中国与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千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2020年11月,解振华先生应邀加入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高级别咨询小组,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咨询和政策建议。解振华先生2002年获得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奖”,2003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署骨川环境奖”及世界银行“绿色环境特别奖”,2009年获全球节能联盟“节能增效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世界自然基金“宜居星球领袖奖”。解振华先生2017年获得“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随后将所获奖金2000万港币捐赠清华大学,成立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创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王玉庆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原国核安全局局长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六届、七届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93年获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自1978年起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工作,先后任处长、司长,1994年起任国家环保局副局长,1998年至2006年底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2004年至2006年兼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曾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中国鸟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等。组织并参与了国家环境保护“七五”“八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报告,组织起草了一些重要的环境法规,主编了《环境经济学》《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文集》等。先后在瑞典皇家科学院《AMBIO》《中国环境科学》等杂志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长期从事环境法规、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汪纪戎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原副主席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蒋兆理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学部主任;担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国际清洁交通技术委员会(ICCT)委员等。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50余篇,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出版专著6部,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50余篇,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出版专著6部,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巢清尘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夏颖哲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 副主任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长期从事绿色低碳和PPP领域政策研究、项目管理、国际合作等工作。


刘俊国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水资源、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维水资源短缺理论和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注7部。2021年入选英国路透社发布的“气候变化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1000位科学家名单”、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以及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薛勇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定量遥感和地球大数据专家,201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和团队领军人才,“英国皇家物理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9年在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邓迪大学应用物理学系哲学博士(PhD)学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010)。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二级教授,江苏贾汪资源枯竭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演替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合著)。


 刘茂树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亚太区总裁 
    刘茂树先生担任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PMT)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是高性能材料、工艺技术和自动化解决方案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刘茂树先生在上海办公,负责领导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亚太团队持续推动亚太区的业务增长。刘茂树先生曾担任霍尼韦尔 UOP 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该业务实现了每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霍尼韦尔 UOP 是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旗下业务,是国际领先的供应商和授权商,专门面向炼油、石化和天然气加工行业提供工艺技术、催化剂、吸附剂、加工设备和咨询服务。刘茂树先生同时还担任集团多家子公司和合资公司的董事,他还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议题及活动的推动者。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

联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期刊、《环境生态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石环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



会议须知



1.报到时间:9月25日(08:30-23:30)报到,代表抵达深圳市登喜路国际大酒店(深圳市宝安区宝田一路12号)后,请到酒店大堂办理报到手续,包括:签到、交会议费、领取餐券、领取资料、安排住房等。

2.用 餐:本次会议提供9月25日晚餐,26日-27日午餐和晚餐(自助餐)。参会代表请持房卡在住宿酒店用早餐。参会代表请持餐券自行前往餐厅用餐。地点、时间如下:

餐:本次会议提供9月25日晚餐,26日-27日午餐和晚餐(自助餐).参会代表请持房卡在住宿
酒店用早餐。参会代表请持餐券自行前往餐厅用餐。地点、时间如下:

25日晚餐26日午餐26日晚餐27日午餐27日晚餐
时间18:00-20:3012:00-13:3018:00-20:3012:00-14:0018:00-20:30
地点深圳登喜路国际大深圳登喜路国际大酒店三楼喜路厅+中餐厅深圳登喜路国际大酒店三楼喜路厅
酒店三楼中餐厅

3. 住 宿:(1)参会代表请爱惜房间内所有设施,如有损害,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房间内一切消费费用须由参会代表自理,若需消费,请到前台办理相关手续。(2)住宿发票请在住宿的酒店前台领取。(3)酒店的退房时间为当日14:00 之前,超过14:00 退房按半天收取房费,超过18:00 退房按全天收取房费。

4、会议用车安排:(1)25号摆渡车安排:09:00-23:00会议全天报道,登喜路酒店安排往返其他酒店摆渡车。(2)26号大巴车安排:早上8:00各酒店大堂集合发车;晚上19:30登喜路酒店大堂集合返回各酒店(根据实际上车情况人满发车)。(3)27号大巴车安排:早上8:00各酒店大堂集合发车;晚上19:00登喜路酒店大堂集合返回各酒店(根据实际上车情况人满发车)。

5. 注意事项:会议期间,进入会场须佩带代表证,并将手机关闭或置于振动状态。未经主办方许可,请勿在会议期间散发与本次大会无关的任何宣传资料。

6.特别提示:为做好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会议顺利召开,请各位参会代表根据深圳市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如实进行健康申报,做好自主健康监测。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不得参会。抵达深圳后请务必遵照工作人员引导,主动出示行程码,配合疫情防控检查,会议期间均需全程佩戴口罩,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7.会务组联系方式会 务 咨 询:金宝艳(13552952766) 李向阳(13910445026) 马建民(13811443596)郝宝莲(13552810814) 王光镇(18810036751)

住宿及用餐咨询:邓冠金(13737949073) 滕 云(18977083053)

    

北京海纳丝路信息科技研究院,简称海纳丝路研究院,为新型智库研究机构。拥有智库专家200余名,专家来自于中国“双一流”高校教师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海外高校机构等专家学者。海纳丝路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等乌国高校,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出版社,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技外交中心等中国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了国际高端智库;与英国雷丁大学,布鲁内尔大学等欧洲高校建立了中欧知识传播平台;同时承担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的课题研究、信息咨询、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等工作。

海纳丝路研究院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外交、文化外交、国际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国际知识扩散、建言献策等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小蚂蚁编辑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