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科研人的浪漫,在星辰大海

发布于 2021-09-26 10:29

                                          

                   9月17日,三位航天英雄凯旋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任务圆满成功

网友感慨:

神舟上九天揽月,蛟龙下五洋捉鳖

我们的征途,一直是星辰大海

当严谨的科学遇上浪漫的科研人

一个个将青春热血挥洒在追梦路上的故事

由此开启


跟随《瞬间中国》的镜头

一起遨游浩瀚宇宙

深入万米海底

去体验空天深海的奇妙之旅

感受他们的青春活力与别样浪漫

为“天问一号”开“导航”的人



今年5月15日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中国人首次在火星留下印记

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

此次“天问一号”能够在火星顺利着陆

凝聚了大量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90后博士后龙嘉腾

主要负责的便是火星最终着陆段

光学导航算法的验证工作

“我们先来运行一下,

再重新试验一下,

再运行一下,再试验一下”


面对充满未知的火星环境

无数次的试验

是导航制导系统研发的必经之路

这条路,龙嘉腾走了8年

“虽然是在幕后默默奉献,

但能为人梯也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到2005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

2007年“嫦娥一号”着陆月球

2021年“天宫一号”空中交会对接

再到2021年“祝融号”开启火星探测

我国航天事业的征程

从老一代航天人到如今年轻一代

一步一个脚印不曾停歇

“宇宙信使”的守望者




“您有一封来自

距离地球4600光年的天鹅座‘来信’,

请注意查收。”

今年5月17日

这封来自太空的“天外来信”

被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上

它是由我国建造的

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最灵敏的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捕获

这就是最高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

也就是宇宙线

宇宙线被称为“宇宙信使”

携带着宇宙起源

天体演化、太阳活动

地球空间环境等重要科学信息

从中国第一代高山宇宙线探测器

在云南东川落雪山建成

到西藏羊八井第二代探测器技术沉淀

今年“拉索”即将全部建成

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成

正在借助“拉索”的耳朵

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宇宙无限,信使有痕”

为揭开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

研究者们还在守候


万米海底奇妙世界的“聆听者”



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

不仅在遥远的火星留下了足迹

更在万米深海探索出一片新天地


“亲爱的观众们,

海底,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

这是“奋斗者”号

首次成功突破海底万米的瞬间

从“蛟龙”号7062米

到“奋斗者”号10909米

我国实现了在世界载人深潜领域的领跑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刘烨瑶和团队

为载人潜水器量身打造了数字水声通信系统

“声学系统相当于潜水器的眼睛、耳朵、嘴巴,

将海底的信号通过声波传输给母船,

是潜水艇和母船沟通的唯一桥梁。”

继续探索深海奇妙世界

是他们的奋斗追求


让软体机器鱼游更快的“养鱼人”



“从每一种鱼身上

学它们最重要最关键的特性,

魔鬼鱼的稳与快,

深海狮子鱼柔软的骨架分布”

……

研究软体机器鱼的

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李铁风

被大家称为“养鱼人”


2019年,他养的深海“仿生鱼”

“打卡”马里亚纳海沟

实现了软体机器鱼全球首次

不借助耐压外壳的保护在万米深海完成驱动

“软体机器人是新兴科技领域,

这次成功标志着我们做到了世界前列。”

从实验室到深海万米

这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它的翅膀煽动一小下,

就可能对未来深海机器人

探索带来全新的技术思路。”

软体机器鱼拓展了人类对深海的认识

李铁风正带领年轻的团队

让这条“鱼”在未来能游得更快,更聪明


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凉梦”的后继人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院士的浪漫家国梦

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粮食丰收梦

如今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正在续写袁老的梦想

大学毕业就被袁隆平破格录取的李建武

已投身超级稻栽培研究13年

他时刻牢记袁老常说的一句话

“要种好水稻,必须要下田”


扎根稻田的他

正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袁老师的遗志

2021年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

亩产超1000公斤

“把超级稻种到更多地方,

让更多人吃到超级稻大米。”



追求速度永无止境的“磁浮人”



“速度,是轨道交通永无止境的一个追求。”

若要问地表最快速度有多快

磁浮技术研发师类延霄给你答案


从大学开始他就有一个高速飞驰的梦想

今年7月20日,他参与研发的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正式问世

填补了高铁和飞机之间的速度空白



“磁浮系统是一个

从无到有的完整研发过程,

轨道交通发展史

也是速度一步一步提升的历史。”


从1952年第一台国产火车头

“八一号”试制成功

到2007年“和谐号”上线运行

中国进入高铁列车时代

再到2017年自主研发的“复兴号”

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


速度提升给人的生活带来一种质变

类延霄说:

“希望高速磁浮能够实现更高速度的飞跃。”



科研是一条严谨与浪漫并存的路

如今,新时代的青年科研人

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他们勇闯科研“无人区”

在各自领域肩负起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大步行进在逐梦征程上


产权及免责申明

     本文来源于“央视一套”,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果分享内容在 版权上存在争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监制:李智明

编辑:叶丹‍

相关链接

素材积累|“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艾爱国

素材积累|“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

素材积累|“七一勋章”获得者:郭瑞祥——矢志坚守初心的红军战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