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科研》第一讲读书思考

发布于 2021-09-26 14:12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的这本书我从六月份开始读,到现在还没有读完。果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本书的第一讲:在心灵的漫步中回味生活——谈教育随笔写作,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感慨,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不仅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需要一颗充满智慧的心。作者给“教育随笔”下了一个定义:“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作者(关于)教育之经历、理解、情怀、胸襟、抱负等的一种文体。”

      我浅显的读下来,发现教师要写教育随笔,首先是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闪光点,接着动笔记载下来,最后在反思整个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过程中其实有非常多值得记录和反思的事情,但是老师们往往没有进行记录。我从教三年,错失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刚刚踏入教师行业,最是需要长思己过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我对教育理想逐渐失去了信心,最近看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愚昧。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学生涯,注定是失败了。

      书里面说:“值得过的生活往往就是由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组成的,而它的价值还需要经由品味才能较好的实现。”读到这句话,我随即想到了我傍晚时在校园里散步的场景,略微思考便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傍晚》,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不足,但是还是勇敢的发了出来。这篇文章将作为教育随笔的第一篇,同时为激励自己,教育生涯中,多思考反思,多回味品尝,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

      在读第一讲的过程中,我也想到了一个小专题研究的名字:“小学语文教学中‘倾听教育’的课例研究”、“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倾听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除此之外,听说读写,字词句篇,都可以从一个很小的切口进行研究。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里看到精彩。”

      另外冯卫东老师还提到了“事理随笔”:“它是指由某一个(些)教育事实生发开去,进行适度理性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具有较强论理色彩或有一定理论价值的随笔。”作者说“理”才是写作的追求所在,也是最耗笔墨的部分。

      我最喜欢李政涛先生对读书人的分类,在这里记录下来,分享给你,即“知道分子”“知识分子”“知慧分子”“知行分子”。“知道”指懂得了,“知识”指理解了,“知慧”指通达了,“知行”指实践了。仅仅懂得与理解还不够,我们还要追求通达,还要付诸实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