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政策法规摘编

发布于 2021-09-26 14:51

1.为什么把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以上,除汉族以外的我国其他各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10%,习惯上称他们为少数民族。很显然,所以称少数民族,完全是按人口比例而言的,丝毫没有歧视之意。

2.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相沿成习、广泛流传的喜好、风俗、习尚和禁忌。

3.我国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相处、互相合作的友好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中国刑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以及政府行政规章也都对此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2 )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团结,还包含着民族内部团结。在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这种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实质上就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

 3 )各民族人民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民族仍需继续巩固和发展这一民族关系,团结一致,共同推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各民族进步的必要前提。我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民族人民必须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禁止和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言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