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Ⅰ》解读(三):小彩蛋合集

发布于 2021-09-26 16:52

这一篇文章的话做一个《三体I》的小彩蛋汇总。

先讲一个小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攻打汉中失利时,引出了一个人物:杨修。这里的故事读起来耐人寻味:
曹操聚集兵队很久了,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上奉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心有感触。正沉吟之间,夏侯惇进入营帐,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给各官兵,都称为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听见传达了“鸡肋”这俩个字,便让随行士兵各自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其原因。夏侯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地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之前的写作计划里,我说第三篇会给出《三体I》的小彩蛋汇总,但是当我真正落笔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彩蛋真的是和杨修所说的那样“弃之可惜,食而无味”;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我还是会认真地写完这篇彩蛋汇总,也为下一篇章做一个铺垫。

把它们放到最后一篇文章之中是因为它们虽然不影响故事走向,但也很有趣。为了使读者方便理解,我直接给出原文片段吧。



1.钱钟书

那名工程师问:“她这人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障碍,要不怎么会从来不上媒体呢?别像是钱钟书似的,到死大家也没能在电视上看上一眼。”(p7)

当年的东方时空有一款名牌栏目叫“东方之子”,专门拍国内一流的优秀人物。从项目立项之处,编导们就把钱钟书当作了“重点攻坚对象”,因为由于当时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翻拍成了电视剧,所以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位“大才子“。但是钱钟书本人却一直拒绝新闻采访(哪怕是中央电视台)的邀请。

一位节目编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了请到钱钟书先生,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进行努力,因为如果在东方之子节目中没有钱钟书,简直说不过去。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一代文化大师在国家电视台连盘录相带都不留,这将是多大的缺憾?但是钱钟书平生对新闻采访没有热情,有时记者都闯进去拍了,老先生也不给面子。而有意思的是,两年来,帮助“东方之子”联系采访钱先生的文化界、学术界人士,因为自己本来也是著名学人,有不少就顺水推舟上了“东方之子”的镜头,而钱钟书的节目还一点影儿也没有。
能令中央电视台欲拍不得,欲舍不甘的人物,以中国之大,可能也只有钱钟书了吧。



2.这是个问题

丁仪与汪淼对视了好长时间,最后说:“这是个问题。”
汪淼知道,他不过是接下了那位英军上校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p18)
解析:“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这句话是哈姆雷特王子的内心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 ...
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王子发现母亲和叔叔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两人早有奸情之后的内心疑问。此时的他痛苦、疑惑,对人生充满怀疑,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自杀更好,可又对死亡很恐惧,不知人死后会不会下地狱。所以在这段独白里,他非常犹豫,思考着是该“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是应该“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也就是活着,忍受生老病死和人世的不公;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扫”(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也就是自杀,一了百了?

这句话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世界的文学艺术界中成为了经典。



3.海明威

汪淼吃了一惊,申玉菲平时说话也十分精简,以至于“科学边界”的一些人戏称她为“女海明威”。p25

海明威向来以文字简洁、文风刚健而闻名于世。据说他写作的时候会单腿站立,采用这一姿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平衡力;是为了逼迫自己用词简洁、拒绝辞藻华丽而空洞无物。



4.给信仰留下位置

“连时间都是从那个奇点开始的!?那奇点以前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叶哲泰说,像回答任何一个小女孩的问题那样,他转头慈祥地看着她,铁高帽和已受的重伤,使他这动作很艰难。
“什么......都没有?!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惊恐万状地大叫起来,她不知所措地转向邵琳寻求帮助,立刻得到了回应。
“这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邵琳对女孩儿点点头提示说。
小红卫兵那茫然的思路立刻找到了立脚点,她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你,是想说有上帝!”
“我不知道。”
“你说什么!”
“我是说不知道,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的话,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正反两方面,科学都没给出确实的证据。”其实,在这噩梦般的时刻,叶哲泰已倾向于相信它不存在了。p6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证了“理性“是有界限的: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人能“经验”到的事物是有限的。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来探讨事物,就会形成“二律背反”。

所以康德才会说,“我不得不悬挂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

大刘在这里化用了这句话,在小红卫兵批判叶哲泰却又找不点时,邵琳提示说,“这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

对“二律背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我之前写的《浅谈文艺作品中的“二律背反”》这篇文章,我在那里举过例子。



5.冰山理论

再想下去,一个推论令他不寒而栗,陷入恐惧的深渊:也许,人类和邪恶的关系,就是大洋与漂浮于其上的冰山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巨大水体,冰山之所以被醒目地认出来,只是由于其形态不同而已,而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这整个巨大水体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p70)

“冰山理论”最早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弗洛伊德把人这一个体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


后来经过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冰山理论”逐渐闻名于世。现在首先听到“冰山理论”这个词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海明威,而这与海明威的名气是分不开的。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总是会删除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
但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小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这与上文提到的“简洁”相互呼应了。



6.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这内蒙古的严冬,寒冷通过湿透的衣服,像一个巨掌将叶文洁攥在其中,她听到自己牙齿打颤的“咯咯”声,后来这声音也消失了。深入骨髓的寒冷使她眼中的现实世界变成一片乳白色,她感到整个宇宙就是一块大冰,自己是这冰中唯一的生命体她这个将被冻死的小女孩儿手中连火柴都没有,只有幻觉了......(p78)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叫《卖女孩的小火柴》不好意思,应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了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见了久违的外婆,她想让外婆留在自己身边,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当火柴熄灭的时候,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小女孩就是这样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没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叶文洁也和那个小女孩一样,但区别在于,她手里没有连火柴那微弱的光都没有,所以她也没能在失去知觉之前看到“美好情景”。



7.《丧钟为谁而鸣》

.......他的眼中一片空白,只有倒计时在那暗红的背景辐射上显现着,跳动着,他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计时器,一口不知道为谁而鸣的丧钟。(p93)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是海明威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但故事的发生的时间场景却只在三天内)。这里大刘只是化用了这个书名,其实和小说的故事没有多大联系。



8.莫比乌斯带

巨大的镜面几合体以很快的速度继续涌现,形状也更加多样化,有环状和立体十字形,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类似于莫比乌斯带的纽环。(p277)

莫比乌斯带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于1858年发现。就是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

联系此时《三体I》中原文的上下文,这一段的场景是对于三体星上的科学执政官向元首展示“质子”从二维展开至三维的描写。

而从莫比乌斯带的结构来看,它包含了一个水平360度旋转的维度,同时包含了一个垂直方向上360度旋转的维度,加上带子本身的平面(x,y)维度,莫比乌斯带总共是四个维度。如果垂直方向上旋转的度数继续增加,只会增加莫比乌斯带缠绕的圈数,并不会额外增加空间的维度。

所以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是对于“质子在三维空间展开是否会产生不可控的突变”这个问题的回答。




9.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质子已经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的宏观物质是有本质区别的,它能够被击碎,但不可能被消灭。(p288)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毀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出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大刘应该是非常喜欢海明威,所以才会一直致敬海明威吧。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这篇文章,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好谈的,但考虑到《三体I》这一系列解读文章的完整性,所以我还是决定写了,因为这样至少不会留坑。

而对于《三体II:黑暗森林》的系列解读我准备先搁置一段时间,先谈谈其他的事情。因为就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来看,我觉得我有许多想说的话;但这些话又只能斥诸于文字而不方便与旁人讨论,所以我接下来的写作计划就是谈谈这些事。

搁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笔者更新文章讲究随缘(其实就是懒而已),所以更新得慢,照我这种更新速度,我都不知道在2021年结束之前能不能更新完“三体全系列”解读这一写作计划。所以先写一下其他的事吧,不然读者也会对我失去耐心的。

关于《三体II:黑暗森林》的解读文章我会在全部写完后连续发出来的。这里也可以给一个预告,告诉各位接下来要写啥;下面这段话出自《三体I:地球往事》:

“......那是1922年11月13日上午,他陪爱因斯坦到南京路散步,同行的好像还有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大公报》经理曹谷冰等人,经过一个路基维修点,爱因斯坦在一名砸石子的小工身旁停下,默默看着这个在寒风中衣衫破烂、手脸污黑的男孩子,问你父亲:他一天挣多少钱?问过小工后,你父亲回答:五分。这就是他与改变世界的科学大师唯一的一次交流,没有物理学,没有相对论,只有冰冷的现实。

据你父亲说,爱因斯坦听到他的回答后又默默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看着小工麻木的劳作,手里的烟斗都灭了也没有吸一口。你父亲在回忆这件事后,对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这便是我接下来要谈的事情。

全文共4784字,感谢读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