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商务中心区地下公共停车场项目地下空间工程

发布于 2021-09-26 17:33

河南省驻马店市商务中心区地下公共停车场项目地下空间工程

黄慷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结合驻马店市商务中心区地下公共停车场停车场建设,全面介绍了该地下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及关键技术。首先针对原高铁西站商务区建设运营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地下交通引入的重要性并据此构思地下空间总体方案。随着城市的发展提升西站客运枢纽功能定位,将本工程纳入西站客运枢纽控规修编。其次介绍分析了总体设计方案,侧重于以下三方面:地下地面的总平面布局,地下交通系统设计及总体交通影响评价。详细介绍地下交通连廊、地下停车库及交通集散区以及地面景观附属设施技术设计内容。最后考虑地方财力状况提出分期建设分批投入运营的建设方案,列举了地下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的地下空间建设技术思路,可为国内类似工程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连廊;地下停车库;交通服务区;多功能地下空间;落客平台;交通枢纽;TOD;分期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驻马店市为河南省南部887万人口的农业大市[1]。2012年建成投入运营的驻马店西站为石武高铁一般中间站,秉承高铁建设TOD模式引领HOPSCA复合发展区规划理念,东广场原站前规划为高密度商务区。限于当时建设条件西站未做到发人车立体化分流处理,站房与站前路之间被进深约100m的站前广场隔断,详见下图1。随着商务片区高强开发,车站与商务区交通叠加致使单一地面层负荷已近饱和[2] [3],人车混杂出行不便,亟需扩容改造。

图1 驻马店西站商务区原规划平面图

Fig. 1 Original planning plan of Zhumadian west station Business District

解决高铁枢纽与商务区交通混杂的技术途径在于设置立体交通层实现二者有效分离,本工程恰好有站前广场及商务区中央绿地形成的近200亩“T”形公用绿地可资利用,并且基地条件的尺度空间均能满足地下空间技术设计指标的要求。

在全面分析高铁西站及商务区规划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片区近远期需求拟定了“驻马店市商务中心区地下公共停车场项目地下空间工程”总体方案,整体鸟瞰详见下图2。

图2 驻马店商务中心区地下公共停车场工程鸟瞰图

Fig. 2 Aerial view of underground public parking lot project in Zhumadian business center

本地下空间工程为一层地下交通综合体,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进出站人车地面地下分流,进站车流片区外围即可进入地下行驶至站前,从而与商务区车流交通剥离,详见下图3;2)静态停车;3)商务区各地块的地下车库地下连通进一步减少地面交通量;4)补充部分地下商业功能。通过实现以上地下空间功能并辅以地面功能局部调整,有效解决驻马店西站及商务中心区交通问题,提升了片区城市品质。

工程方案的制订充分考虑了驻马店财力状况,通过考虑拉长建设周期减轻融资压力。工程通过合理分期,每期建设独立运营功能单元,逐期加强最终完成功能完备的一体化地下综合体。目前本工程正在按这一技术路线稳步推进。

图3 驻马店商务区进站车流进出口布置图

Fig. 3 Layout of entrance & exit of Zhumadian business district

本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原控详规未涉及的地下空间开发内容,弥补了原规划的不足之处。在近期驻马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编制中,从规划层面上提升了驻马店西站的客运枢纽功能,以驻马店西站客运枢纽为定位进一步细化深化了驻马店西站的各专项规划内容,并纳入本工程内容。该版规划成为西站枢纽分期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文件。

本地下空间开发一方面巧妙解决了资金不足地区开发大型地下空间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建设反过来引领规划提升修订。对于我国目前如火如荼发展中的地下空间建设事业极具参考意义。

1、上位规划及建设规模

驻马店老城区规划面积为185km²,191万人口。原驻马店西站设计为石武高铁为一般中间站,位于老城西的近郊型高铁站。随着城市发展推进,拟在老城区西部及高铁路西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区规划面积354km²,人口30万。为此驻马店西站的核心客运枢纽功能地位得以显著提升,成为“一心两轴、四带八区”空间结构[1]的传统城区西侧高铁片区与“二心三轴三区”的示范区[4] [5]结合部的核心客运交通枢纽,详见图4。

图4 驻马店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Fig. 4 Overall planning structure of Zhumadian City

新近编制的示范区核心区控规将驻马店西站定位为综合客运枢纽,以石武高铁为基础引入城际铁路,逐期开发西站房及西广场,打造路西示范区核心商务区。同步加强东广场交通功能,实现东西联动,打造一体化驻马店西站客运枢纽。

枢纽综合规划纳入了东广场地下公共停车场交通服务功能,成为新规划西站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西站客运枢纽先行建设内容。

1.1 规划调整及建设条件

驻马店综合客运枢纽以现石武高铁6线下进下出驻马店西站为基础,西侧增设高架城铁线路及站台,建设西站房及西广场交通服务设施。通过原高铁路堤下涵洞实现东西广场人车流地面互通。东西广场均设置长途客运站及市内公交、远期预留市内轻轨等市内交通方式进行换乘转换,构建综合客运枢纽。

驻马店西站枢纽总占地面积约2.4km²,利用铁路东西侧市政公共用地及道路实现一体化交通循环,枢纽总体规划组成结构:一轴、两核、两场、二环[5],详见图5。东西广场均进行地下空间开发,规划详见图6。

图5 驻马店西站客运枢纽规划结构图

Fig. 5 Layout of ZMD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图6 驻马店西站客运枢纽地下空间规划图

Fig. 6 Layout of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ZMD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西站客运枢纽将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方针,目前已完成一期东站房建设,二期本地下公共公停车场工程正在建设中;第三、四期西站房及西广场视示范区开发进度将适时启动。后期将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增设轨交线路站点等进一步提升措施。

图7 驻马店西站枢纽建设分期

Fig. 7 Construction stages of ZMD transport hub

1.2 交通量预测及建设规模

根据驻马店西站客运枢纽定位,依据石武高铁设计资料[6]及相关综合交通规划[7]进行交通量预测,对驻马店西站东广场商务区地下公共停车场相关交通设施建设规模预测如下。

驻马店西站客流量逐年攀升,全年客流量呈不均匀分布,目前平常日客流量7000~8000人次,春节高峰日达到12000人次。长途汽车客运站定位一级站,站房建面6630m²,设备用房902m²;广场面积3190m²,停车场面积4890m²,泊位135辆。

公交枢纽站预留41.8亩,近期设6线,每线4车位站台,远期预留12条公交线。出租车市区保有量在2000辆左右,后期还会增长,蓄车场采用S形布局,5道130蓄车位。

西站枢纽主要换乘方式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各占1/3。据高铁客流量预测需静态车位650个,地下停车场现建设1400,可提供周边商务区750个。

2、总体设计方案

2.1 总体平面布置

地下公共停车场工程总用地范围北起十四支路,南延至十七支路以南长途客运站地块南60米,西至十九(二十)支路,东至香山路,站前广场部分沿淮河大道向东延伸至铜山大道,总用地206.9亩。地面景观方案维持原有风格,站前广场南侧布置长途客运站及地面出租车蓄车场,送客车流经专用匝道上地面蓄车并接客离场,北侧为公交车终点站场景观绿地,详见图8。

图8 地下公共停车场地面层总体布置图

Fig. 8 General layout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underground public parking lot

地下公共停车场包括动态交通连廊及静态停车交通商业服务两大功能系统。

地下公共停车场为地下一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4.7万m²,由地下车库、中央集散服务区、多功能地下空间、进出口匝道、地下交通连廊等功能部分组成。工程用地范围北起十四支路,南延至十七支路以南长途客运站地块下60m,西至十九(二十)支路,东至香山路,站前广场部分沿淮河大道向东延伸至铜山大道,地下空间占地面积194.7亩。

地下车库由南北侧停车场组成,分别位于站前广场南北侧,最远停车步行距离保持在210m左右,总计提供停车位1400辆余。每侧停车场分设“两进两出”四座车库慢行出入口。另设快速匝道系统实现停车及送客车辆“快慢分离”,设“六进六出”共12匝道快速出入口,送客车辆从核心区外围进入地下可通过地下快速通道直接驶至站前落客平台。送客完毕由地下连廊快速驶离。

站前广场部分为中央集散服务区及多功能地下空间,自西向东分别设置落客平台、接送客车道、租车停车区地下商业及下沉广场等,东延至香山路以东115m,总计约3.5万m²地下空间面积。站前落客区设置六条车道,总宽21m,长200m。落客平台人行通道宽18m,总长210m,中间设夹层平台及扶梯等联系地面层。

香山路以东沿淮河大道中央绿地外侧设置环形通道,通过周边地下车库连通口实现停车互通。东来车辆可在铜山大道以西进入淮河大道地下快速通道驶至站前落客平台,也可从地面行驶至香山路以东进口进入地下。薄山路淮河大道交叉口一期环廊即可先期承担商务区地下车库连通。

图9 驻马店商务区地下公共停车场总平面布置图

Fig. 9 General layout of underground public parking lot in Zhumadian business district

2.2 地下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本工程地下快速交通主体为交通连廊,实现剥离进出高铁站接送客机动车交通从而将地面道路退还商务区以及部分地库互通的功能。包括站前核心区地下车库交通环廊及站前地下空间区进出站联系匝道两大部分。全面建成后共设“六进六出”共计12个出入口,除薄山路南北通道为双向两车道行驶外,其余匝道均为单向行驶。如下图10。

东来车辆可在铜山大道西自环廊东入口进入淮河大道地下环道主线直接驶至站前落客平台,也可从地面行驶至香山路以东东匝道进口入地。北来车辆由北匝道入口及十五支路入口入地。南来车辆十五支路口入地。出站私家车可由二十支路南匝道出口及香山路东匝道出口出地,也可地下行驶至铜山大道环廊东出口出地面。落客后出租车则由专用匝道出口进入地面蓄车场。

淮河大道地下环形通道实现商务区地下车库连通功能,互通车流均逆时针行驶,其中交叉口一期设置小型环岛实现互通,其围合的地下建筑布置集中设备服务区。环廊全面建成取消小型环岛做消防通道使用。连廊技术标准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小汽车,以服务枢纽交通和站前地下车库为主。

图10 地下连廊交通系统总平面布置图

Fig.10 General layout of underground traffic corridor system

站前落客平台是连廊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落客平台683pcu/h的流量要求,设264m总长共33个落客泊位,通过渠化方案与信控方案比选,推荐采用渠化方案交通组织。详见下图11

图11 落客平台交通组织平面图

Fig. 11 Drop off platform traffic organization plan

2.3 总体交通影响及评价

新建1400车位停车场及增设地下交通系统,对原有地面路网交通将产生较大影响。结合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叠加背景交通量,对地下交通工程做以下几方面交通影响评价,以论证工程可行性。

第一,从宏观通角度分析西站与外围路网交通衔接,从中观角度梳理西站范围内地面道路交通流线,从微观角度设计各类交通车流进出地下空间流线以及枢纽内部人车流分离流线组织。保证各层次交通流线清晰,不存在冲突交织点。

第二,根据车库静态停车、接送客车流以及连通车库车流计算地下交通连廊交通负荷,合理确定车道规模。并对重点进出口进行交通优化组织设计。

第三,根据交通规划背景交通量,叠加枢纽新增交通量及流线组织,对区域交通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地面道路交通影响程度及主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详见图12。从而评价整个片区的交通可行性。

以上工作结论,从交通承载能力角度工程可行。

图12 铜山大道-淮河大道交叉口流量图仿真结果

Fig.12 Simulation results of traffic flow diagram of Tongshan Avenue Huaihe Avenue intersection

3、地下交通连廊技术设计

根据地下交通连廊功能需求,进行地下交通连廊技术设计。连廊全长约4.8km,由13条道路支线A~EW匝道组成。在7条地面道路上开设11条进出口匝道(G匝道为车库慢行进口),并设置12处地下车库出入口,详见图12。连廊按城市隧道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图13 地下交通连廊工程平面布置图

Fig. 13 Layout plan of Underground Traffic Corridor Project

3.1 线路设计

连廊是连接地面主干道(设计车速40~50 km/h)与停车库(设计车速5km/h)及进站落客车道边的联络通道,设计车速取20km/h,采用C级服务水平,根据道路分类系数、绿信比、出入口间距等进行折减,地下连廊单车道设计通行量经计算取864pcu/h,双车道为1728 pcu/h。

1)车道数:标准单向两车道设计,局部辅以集散车道等。

2)单车道宽度3.25m,路缘带宽度0.25m。

3)地下通道总高:通道净空取3.5m,限高门架为3.2m,可以满足微、小型车和部分轻型车的通行;设备安装空间1.20m,详见图14。

4)线型标准:连廊主线最大纵坡不大于8%,局部困难地段可取9%;横坡为1.5%双坡。

5)路面铺装:4cmSMA+6cmAC温拌沥青。

3.2、土建设计

标准连廊建筑横断面为两车道布置,建筑限界上方与顶板净空1.2m,布置交通信号标志及通风风管风机等物。左右两侧分别用防火板隔出0.75m设备设施带及1m宽检修道。局部展宽段及利用框架内空间车道横断面详见下图14。

地下道路分为12个路段,主体为单孔单向双车道矩形断面形式。总建筑面积为54994.3m²,其中地下部分面积54934.3m²,地上风井疏散楼梯等面积为60m²。附建风机房及雨废水泵房,设4657.2m²集中设备用房一座,详见§3.4节所述。结构分别采用独立箱涵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框架形式,部分大跨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图14 地下交通连廊典型横断面布置图

Fig. 14 Typical cross section layout of underground traffic corridor

3.3 机电设计

根据隧道排水消防设计标准设置雨废水排水系统,并配置灭火器、消火栓、泡沫喷雾灭火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设计标准采用半横向式通风方式(局部为全横向式通风),匝道口自然进风,风机房机械式排风,尾气通过风井排放。分别满足正常及阻滞工况交通及火灾排烟技术要求。

集中设备用房区设一座10KV/0.4KV变电所(2X800KVA)配电设备用房,配套火灾报警、防火门监控等弱电系统。配电隧道及设备用房。其余隧道段跟随变取电。LED灯绿色照明。

交通监控系统分别包括车道信号控制、可变限速控制广播等业务。

3.4 中央设备用房区设计

地下交通连廊相关雨废水泵房、风机房及跟随变电所采用附建式或与地库统一布置等形式处理。

薄山路淮河大道交口拟先期建设两车道一期环廊,分设四个地下车行进出口连接四角楼宇地下车库,通过薄山路进出道与地面沟通。车辆在环岛内逆时针单向行驶,右进右出,实现一期独立地下车库连通。后期淮河大道环道建成形成完整地下连通功能后,环岛功能取消,两侧车道改作消防通道之用。

结合地下连廊东侧环道功能之需,拟于本环岛围合4657.2m²建面设置连廊集中设备用房,含风水电机房及工具储藏间,详见图15。共分为4个防火分区,其中地下连廊一个防火分区,人员疏散口间隔不超过250m;集中设备用房3个,面积均不超过1500m²,每个防火分区均不少于一个独立安全出口,另一个安全出口借用相邻。该单元设一个掩蔽部单元人防区。

图 15 一期环廊及集中设备用房

Fig.15 Phase I corridor & centralized equipment room

4、地下停车场及交通服务区技术设计

4.1 总平面设计

地下交通服务区及停车场部分由南北停车场、中央集散服务区和预留多功能地下空间四大部分组成。每侧车库分设“两进两出”四座出入口,停车实现“北(南)进北(南)出”,北(南)停车库外廓尺寸215.7mx100.2m(223.2mx100.2m),总面积22883.5(22206.5)m²,基本柱网尺寸8.4mx8.4m,设15m退界,层净高3.9m,未来可扩容机械双层式。车库出入口含坡道及地下连廊接入两种形式,总计停车数约1400大型停车库。

中央集散服务区总面积17635m²,含地下一层、夹层平台885m²以及相应的出地面楼梯等建构筑物,详见图16。区域西侧设进站旅客落客平台11.4mx188.5m,南北两端设垂直升降电梯及楼梯联系地面车站出站口及售票处,中央设自动扶梯及楼梯总计2x4.3m宽联系夹层平台,旅客由落客平台上到夹层平台后通过2x4.3m宽自动扶梯进入地面层直接进站,也可向东跨过落客车道进入集散区商业空间。为保证人流安全,站房前地面通道宽12m。详见图16。

图 16 地下停车场及交通服务区

Fig. 16 Underground parking and traffic service area

落客平台东侧设23.0m宽六车道落客区(图11),北接东、南进口匝道,南接南、东出口匝道,落客区满足送客车辆停车下客及周边出租车辆出入集散之用。落客车道边中央设上跨夹层平台通过16.8m宽楼梯连通落客平台及中央集散区商业。

中央集散区设中央通道、两侧租车行及交通商业服务设备机房等功能模块,设置多处地面广场疏散出入口,东侧边界至香山路西侧红线。

中央集散服务区东侧预留多功能地下空间主要考虑未来商业及停车部分的扩容,能有效合理的同步跟进市场需求。总面积26400m²,本多功能空间于香山路东侧淮河大道绿地设集中下沉式广场一座,融通地下地面人流。详见图17。

图 17 站前地下空间效果图

Fig. 17 Render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front of the station

地下建筑布置与地面景观协调一致,站前广场南侧布置长途客运站及出租车蓄车场,送客车流经专用匝道上地面蓄车并接客离场,北侧为公交车终点站场及景观绿地。东侧绿地增设下沉广场一座。

4.2 土建设计

地下停车库建筑按小型车标准,中央集散及多功能区为地下停车及商业区,设置下沉广场兼做疏散功能,为减少人车冲突,落客区减小埋深设置夹层。加强落客区标识设计,便于集中人流疏散。设电梯解决垂直交通。

南北地下停车库各设6个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4000m²,设备用房及租车行办公等的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000m²。设自动喷淋系统。中央集散服务区总共分7个防火分区,每分区均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室内最远点至安全出口疏散距离不大于60米(设喷淋),设备用房防火分区内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距离不大于40米,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不小于22米。

结构选型一层钢筋砼框架,地基持力层200KN粘土层,设后浇带克服大面积结构收缩应力,大跨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部分设置抗拔桩,基坑围护土钉墙放坡开挖,局部排桩锚杆围护。

4.3 机电设计

地下综合体设置室内给水、污废水及雨水提升排放系统。消防系统由: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基地内喷淋系统临时高压喷淋系统,按中危险Ⅱ级设计,采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组成,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根据规范要求设置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及防排烟系统。其中商业空间冬夏季均设风机盘管加新风形式空调,风冷冷水机组置于地面绿化带或建筑屋面;冬季空调热源采用市政采暖热源。

地下综合体供配电系统为:设置10KV配电间一座,3个10/0.4KV变电站,总装机容量6100KVA。照明分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及室外照明。

弱电含电气火灾监控报警、消防电源监控报警、安保、有线及卫星电视系统、公共广播及消防广播、综合布线及无线信号覆盖等。

以上系统均按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设计。

地下停车库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是确保大型停车系统运营的神经中枢,到“客户分类清晰、业务功能齐全、收费模式多元、出库入库便捷、费用结算精确”为总体目标,通过收费管理系统、泊位检测系统、场外停车诱导系统、场内停车诱导、反向寻车、停车预约、视频监控、通信等子系统的设计、建设,实现停车的智能监控和管理。同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公安局卡口平台,有效打击车辆犯罪活动。

图 18 地下停车库智能管理系统

Fig. 18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underground parking garage

5、地面工程及附属设施技术设计

地下停车场建设会对原有地面设施带来一定的调整,结合地下工程建设同步完成改造。另外需建设地面建筑设置综合监控管理中心等附属设施。

5.1 道路及景观设计

地面道路及管线需要改建及部分新建的共计10条,涵盖主、次干路及支路等级,采用铣刨加罩、挖除新建及全部新建等方式处理,相应管线翻排。

景观包括站前广场、南北侧出租车蓄车场及公交站场、北侧及淮河大道中央绿地等项内容。

图 19 景观效果图

Fig. 19 Rendering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5.2 综合管理中心设计

综合管理中心位于十四支路北绿地内,主要功能为办公、地下空间辅助用房及中控室等。主体地上三层,层高4.5m,总高度13.8m,总建筑面积约3000m²。

综合监控中心是停车监控、交通管控关键性的硬件设施和信息枢纽,是进行管理的平台和载体,它集信息汇总、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身,是运行系统的核心。由于道路交通管控、地下停车库管理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因此在设计中将两大系统分开考虑,中控室建筑平面按功能分块布置,见图20。

监控中心定位为交通监控、停车库管理安防两大功能。含布局设计、综合布线、坐席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机房工程等项工程内容。

图 20 中控室平面布置图

Fig. 20 Layout plan of central control room

6、分期建设筹划及关键技术分析

6.1 总体建设筹划

本地下停车场工程功能完备,规模较大,18亿元的总投资对于驻马店财政来说难以一次筹集到位。为实现这一建设愿望拟采取分期实施分块投入运营建设模式,每期建设确保西站正常运营,逐期增强功能,最终形成一体化完备的地下综合体。

图21 工程分期建设图

Fig. 21 Construction drawing by stages

站前部分拟分四期,每期建设通过站前地面地下流线合理组织,保证西站正常运营。具体如下:

第一期(1):暂时取消站前广场北侧地面停车场,站前地面人车流线维持不变,北段地块围场施工北侧停车场及相关连廊部分,安装机电设施并临时利用连廊作为车库出入口,完成可提供独立640余车位车库投入使用。车辆进出通过先建连廊及车库地面进出口完成。

第二期(2):基本保持地面交通模块现状分布。站前广场中央部分围场施工,留设进站人行通道保持车站运营,完成站前交通集散区及落客平台部分结构,完成站前接落客及部分集散商业区建筑功能。

第三期(3):实施内容同第一期,完成南侧停车场功能,现状南侧地面公交站场及出租车场一移至广场北部并局部利用站前广场作为运营之用。完成南侧地下车库再次提供400独立车位,并完成该部分地下交通连廊土建结构部分。地下完成后建地面出租蓄车场,公交车场转移至站前广场北侧。

第四期(4):实施香山路东多功能地下空间及相关连廊,预留与连廊部分勾连接口。

地下连廊部分拟分三期,可视财力状况决定是否与站前部分同步或分期实施。

第一期(A1):利用薄山路建设机会,维持淮河大道交通,建成薄山路进出口匝道。

第二期(A2):封闭淮河大道交通,进出站车流外围绕行,建成中央一期环廊部分及集中设备用房机电安装,实现周边地块地下车库连通功能。同时预留连廊接口便于后期建设。

第三期(A):维持淮河大道半幅交通,补全环廊剩余部分结构,与站前第四期工程全面对接。机电系统全部安装总调试。

完成以上各期建设后,全面建成本地下公共停车场为核心的地下交通体系。远期通过高铁广场北侧预留地块轻轨站地下地面设施,加强构建全方位一体化交通枢纽。

6.2 分期功能组合原则

本工程的分期特点在于每期完成独立功能模块,逐期改进站前交通条件,并对车站运营不致产生太大影响。每期建成的功能模块既能独立运营,又能与后续建设部分组合形成更强功能。

根据上述分期功能组合原则进行此工程建设,可以在不影响车站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视财力灵活掌握建设进度,适合财力不足地区。

如站前第一期完成后,地面设施维持原状,站前增加了640车位地下停车库,通过三座出入口进出保持运营,初步解决了站前停车问题。

站前第三期完成后又可视财力状况按两个方案进行后续建设:第一方案是已完成1400车位及两进两出匝道系统,地面出租公交已调整完毕,进站车流从香山路进入地下,实现进站车客流到发分离功能。与东侧一期环廊独立模块分别运营。第二方案是财力允许可紧接完成香山路以东部分地下交通连廊及地下结构第四期,实现地下综合体完整功能。

图22 地下工程分期功能模块图

Fig. 22 Function module diagram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by stages

6.3 关键技术应用

第一、地下空间开发一次性投资巨大,只有对财力雄厚的大城市才能一次到位一次性建设完整。经济稍欠发达地级县级市,财力所限难以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庞大的地下空间。因此针对地下空间建设不可逆性特点,分期建设方案的巧妙与否成为工程能否实施的关键。

本工程根据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分期建设独立地下空间功能模块投入运营的技术路线,最终构建完备功能一体化地下空间。成功解决小地方建设大型地下空间的难题。

具体为充分考虑分期建设因素,且每期规划建设内容均能自成体系,分期建成部分能完成独立功能。根据财力状况拉长建设周期,分期分批建设功能组团,不影响现状运营前提下逐次增强功能。对于驻马店地区则尤为合适。通过较长周期内逐步筹措资金,分解资金来源,逐步完成枢纽建设任务。

第二、地下综合体技术设计涉及现行建筑行业以及市政行业两大标准体系,部分技术问题需二者交叉方能解决,以下对本工程遇到的特殊问题,结合现行规范提出创新性解决合理途径,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1)根据地下综合体建设条件设置较高技术标准的站前落客车道边,避免了车库标准设计落客车道边的不足;

2)为减少出租车蓄车地下空间空气污染设置地面出租车蓄车场;

3)提高地下空间出入口匝道标准以及地面公交的站场分离措施,减少枢纽车辆拥堵;

4)通过加长过渡线设置直通市政道路车道的地下车库出入口(G匝道);

5)地下空间落客车道边建筑夹层处理减少人车冲突;

6)地下空间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处理,解决部分共用打跨空间需求。

7、结语

本工程针对石武高铁驻马店西站原规划建设以及投入运营后凸现的交通问题,根据现场基地条件提出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实现进站人车流立体化分离、车站及商务区交通分流及静态停车等功能,并促进了城市规划及西站枢纽的定位及功能提升。这一思路对于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型高铁客运枢纽面临的普遍问题极具参考意义。

针对驻马店地区的财力状况,本地下公共停车场设计方案坚持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分期建设运营的技术路线。每期建成部分能完成独立功能预留接口并且投入运营。分期推进建设,功能逐渐完善,最终构建出具备完整功能的一体化地下空间。分期建设模式便于根据财力状况拉长建设周期,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故而为该类欠发达地区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工程提供一条可行思路。

本文介绍了地下公共停车场工程的建设背景、规划提升修编以及工程总体方案,对地下交通连廊、地下停车场及交通服务区、地面景观道路附属设施进行了详细技术方案介绍,提供了部分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思路。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说明书[R],驻马店市人民政府,2015,10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Master plan of Zhumadian city(2011-2030)[R]. Zhumadi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5, 10. (in Chinese)

[2] 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石武高速铁路驻马店客运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2011.09

Zhumadi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front area of Zhumadian passenger station in Shijiazhuang-Wuhan high-speed railway Province [R]. Zhumadi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1, 09. (in Chinese))

[3]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石武高铁驻马店客运站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2.02)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Zhumadi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Constructiv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re area of Zhumadian passenger station of Shiwu high-speed railway [R]. 2012, 02. (in Chinese)

[4]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体规划(2013-2030)[R],驻马店市人民政府,2015.03

Shanghai Tongj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verall planning of Zhumadia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2013-2030)[R]. Zhumadi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5, 03. (in Chinese)

[5]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驻马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2016.01

Shanghai Tongj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Zhumadi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Zhumadia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R]., 2016, 01. (in Chinese)

[6]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郑州至武汉段初步设计汇报提纲[R].,武汉: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7, 11.

Railway 4 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utline of preliminary design report for Zhengzhou- Wuhan section of Shijiazhuang-Wuhan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of newly-built railway [R]. Wuhan: Railway 4 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 2007, 11:. (in Chinese)

[7]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驻马店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1-2030)说明书[R],驻马店市人民政府,(2015.10)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Zhumadi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Zhumadian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Manual (2011-2030)[R]. Zhumadi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5, 10. (in Chinese)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