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石头记》第一回文本解读(三)
发布于 2021-09-26 20:03
1-3《石头记》第一回文本解读(三)
按:前文所述,时间点是明、清松锦大战结束之后的1642年,地点是以辽西走廊为结点的明清属地(形状恰似一只亚腰葫芦),人物是以清皇太极和明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正邪两赋之人”,这“一干风流人物”从此开始了“成者公侯败则贼”的身份转换。这是明亡清兴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因而,其后文字中的“甄士隐”(真事隐),既有清皇太极(真是阴)的历史,也有明崇祯皇帝(真是仁)的历史。作者运用了以下文学手法加以区分:
一是“梦”。用梦来表示“过去时”,如甄士隐在梦中听见的“以泪还债”的故事,就是对明神宗、英宗及前朝对清姑息养奸养虎为患的总结。
二是“日与月”。日,光线“明亮”,代表明朝;月,光线“灰暗”(尤其云遮月时,为清灰色),代表清朝。一明一暗,也表达了作者对明清治下社会情状的感慨,“有天无日”反映了作者对清的愤慨。如“炎夏永昼,……,烈日炎炎”,和“中秋佳节……步月至庙中来……对月有怀……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分别描述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时空。
三是“僧道之论”。一僧一道,代表的是作者们,《石头记》写的都是“大旨不过谈清(‘情’的反面之喻),亦只实录其事”。
文本解读提示: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拋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昼”,是指白天,明朝。“梦”,古往今来无所不包。两者合一,喻意这个甄士隐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时间为1642年到1644年。他对明亡清兴的历史是熟悉的,从前朝引发清人的“以泪还债”,到了却尘缘吊死煤山。)
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此物”是指《石头记》这本书。“将此物夹带于中”,指其与《四库全书》相伴而生,后作者们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于乾隆五十六年活字出版。)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乾隆皇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对明亡清兴过程中的历史,从清人的发源开始,进行系统地删改。“《史偷记》”也相伴而生,是“《清人曾录》”的姊妹篇,时间上也是从清人的发源,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此书被活字印刷出版发行。)"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辽河、清、降朱)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乾隆未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篡改之真实的历史)
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明朝、神宗、英宗之时的明清历史)
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明人对清人的扶持与帮助)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皇太极建立清国,顺治入关,康熙统一全国,雍正、乾隆巩固统治。在此过程中,清人留给明人的都是“一把辛酸泪”)
今日这石得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这史复得原处”——真实的历史被记入“《史偷记》”中。同时,《石头记》这本书的出版,是经过“稍示神灵、高魁贵子(第一百二十回)”——乾隆皇帝及其权贵们点头同意的。这反映了作者们的高明。)
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清初六帝努、皇、顺、康、雍、乾,顺治在1643年登基,清初几大野史由此开始一桩桩地发生了。)
却说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先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掘,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师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元(甲戌本中是“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度脱:佛、道教语。谓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
因果 :佛教用语。指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因是能生,果是所生。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历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体,客体唤起众生之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出家人远离人我是非、世俗之事,清净心,不管红尘中的事。所谓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远离尘世,于世无争,自然不顾名利。作者们自比僧道,喻意在写这本“史偷记”时,处于中立的立场上的,以公心来对待明清历史。这就与乾隆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的毁史灭籍,形成分割。
再,作为一个出家人必须受持“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宗教中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为佛门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作为历史的编纂者,应该效仿“出家人不打妄语”,“不敢稍加穿凿”地“实录其事”。这本“《史偷记》”的作者们也是这样做的,“清人曾录”之“稗官野史”都是真实的。
“此乃元(甲戌本中是“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指的是崇祯皇帝舍弃大明江山,吊死北京煤山,了却尘缘。)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元极固不可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面犬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的“蠢物”,是指乾隆皇帝编纂的《四库全书》,其内容是经过删改的,自然是真假混杂甚至无中生有)
士隐意欲也跟了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烈日”,与这段文字开头的“炎夏永昼”相呼应,时间点又回到了松锦之战结束时的1642年。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洪承畴降清是不可或缺的,野史中他是因为孝庄文皇后才投降的,这就是清初著名的“劝降经略”。)
按:这段文字的时间跨度极大,借甄士隐的梦,以1642年明崇祯皇帝的视角,将历史的时空,从清人的源起,明人对清人的帮扶,明神宗、英宗对清人的养虎为患,一下子到了乾隆皇帝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毁史灭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