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40万人都在学的三个思维模型,到底厉害在哪?
发布于 2021-09-27 11:55
国内高端专业的
HR主题社群
公路自行车赛被认为是一种团队战,需要有主车手和辅助他的队员,队员要轮流当“破风手”骑在主车手前面做保护,因为骑在前面风的阻力大,体力消耗大,团队作战能节省体力。这看起来是十分科学的战术。
而一个业余选手,要去挑战荷兰队、德国队、英国队等强队,其中荷兰队更是派出了两个奥运会冠军,两个世锦赛冠军参赛,这听起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有一个选手成功逃出了强者环伺的包围,还是在奥运会赛场上,要知道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队医,全凭一己之力碾压名将。她是奥地利选手安娜·基森霍夫。
她是如何做的呢?
在比赛之前,安娜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认真计算在比赛过程中该保持什么样的速度,吃多少食物,甚至专门研究了东京气温变化。
她是一名学霸,在数学上颇有造诣,还精通5门语言,骑自行车只是业余爱好。也许正是平常的深度思考习惯,使她能够跳出共识。
小编一直觉得,这是值得所有个人和企业学习的案例,因为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激烈竞争的状态中,如何跳出思维盲点,发现新的认知,实现能力上的自在生长。
来源: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
1
普通人追求确定性答案,
而高手不停在追问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这是善友教授“第一性原理”的理论来源。
如何理解第一性原理?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曾说过:“更多的研究是为了更少的决策,只有在更少的、更重要的变量分析上持续做到最好,才是提高投资确定性与大概率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
他特别强调要“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即从本质上去研究行业,去获得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几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第一性原理,即本质。
但是,不要将第一性原理认为是绝对的真理。一个人把知识当作句号,是一个完成式,那表明你的成长就结束了,其实从学术上来讲你已经“死”掉了。真正的学习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击穿知识,知识的流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换句话说,问号比句号重要得多。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论,说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近代科学家发现了分子,以为分子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微粒。但是后来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随即原子被当成最小微粒,原子之名由此得来。后来的事大家都了解,原子也被证明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由夸克……
迄今,人类也不敢保证,夸克是不可分的粒子。“一思维”指的是思维这个动词,是一个问号,是一个层层下探思维方式。
汪滔在带领团队做大疆无人机时,每一次迭代都要把上一次的产品逼上绝路,如果没有这样反复否定自己的坚持,何来震惊全球的中国产品。
抛开企业,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如果你不给自己问问题,你的一生就会忙碌地去寻找答案,人最可悲的是你一生都在寻找答案,而到临死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问题是什么。
科学研究如此,企业生存如此,人生亦如此,高手皆在针对本质,不停地追问。
2
普通人用眼睛看世界,
而高手用思想看
查理·芒格说,人一生可能要掌握100多个思维模型,才能让你应付这个世界更游刃有余。
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为什么思维模型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想象一下,我们日常多凭经验、直觉来做决策?但这很难应付复杂性的不确定性,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
善友教授和查理·芒格推荐的思维模型,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武器。它和经验法不一样,它不是基于归纳法,而是基于演绎法,具有强大的可迁移性。
破界创新
觉得被困在了一个系统里,每天就是周而复始,状态一成不变。
那你有感觉到吗?对事物的“认知”,通常建立在一个或者几个隐含假设之上。你默认一项业务流程、一个商业模式就该如此,从未去思考,它真的合理吗?它是重要的那个吗?破界创新这个模型,适合用来思考本质。
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建构在某些隐含假设之上。
如果你能够跳出你的系统,看到认知下面的隐含假设,发现它的不合理处,然后提出新的基石假设出来,便能刷新你对事物的本质认知,离“一”更近一步。
破局点之前瞎折腾、乱折腾,过了破局点之后,创新的载体才能正循环、自增长。那么,如何找到破局点,仿佛被预言击中一样,开启人生或者企业的新篇章?
只有睿智、冷静和深谋远虑的人才能生存。
“一”战略
“一”战略,是一种第一性原理思维式的战略,也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式的战略。
“一”战略有灵魂三问:第一,什么是“一”?第二,如何击穿?第三,怎么进化?
找到事情的本质,你的认知越深,你事业的边界就越宽。这里的击穿是指击穿事情的本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单点破局。进化的关键在于击穿“一”的阈值,让事情变成活的,它才能自增长。
3
每个人都有蓝海:
深度思考,突破盲点
链家站在行业看企业,构建了平台的网络模型,实现了企业发展正循环,之后贝壳在ACN操作系统的助力下所向披靡。
九毛九创始人管毅宏是一个思考长远的人。2015年大部分餐饮品牌在经营上都遇到了瓶颈,客流减小,营业额普遍下滑。一番深度思考之后,他构建了自己的模型,找了一个大单品市场。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名为“太二酸菜鱼”的网红餐饮店。
即使普通人,在做普通的事,提升思维后,也能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王宇是一家中型企业资深hr,公司把新战略团队配置的重任交给他。他想不通的是,同样的招聘方式,更好的薪酬和激励,为什么新业务线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在混沌共学的那段时间,王宇说,有段时间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在想,hr这个岗位的本质是什么,是做好人力资源调配吗?是招到合适的人吗?
最后他得出一条结论,他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变数太多的分支,每个人都为追寻更快的成长而来,所以没有什么最合适的人选,只有更快的成长。hr在这里的本质是什么?是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王宇当即转移工作重心,经过短期调整,新团队展现了强大的爆发力。
李炜延开了家小型传媒工作室。几个合伙人在圈内小有名气,都没想过接下来的日子会是晦暗的。疫情放缓了行业节奏,一次小型产品宣传,都能引来十几家竞标对手,方案一次次被淹没。
在混沌参加共学后,他们做了一次倒逼:追问自己:团队最强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最能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的是什么……
答案指向一处“深度视频内容”。那为什么不把这一点做到极致?在接下来的提案里,内容和渠道,他们指向了内容;与其在短视频阵地厮杀,他们选择了微电影……
最后他们用一部直指用户困境的纪录片破圈成功。李炜延说,“现在都是客户来找我们。帮品牌思考,帮用户发声。我们的内容越来越有生命力,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林子祺在一家大公司当销售,他说之前他能把产品明细倒背如流,但被业绩压力压的喘不过气。上次共学大赛,他和一位“内向型销售冠军”分在一组。对方告诉他,其实你还没有理解,销售到底是什么。
林子祺说他想了好久,到底什么是销售的“一”,其实不是客户,是把客户当成自己。这件事并不是换位思考那么简单,而是真正转变自身观念,“把别人当成一个战队的战友那种感觉。”那怎么击穿?
就是自己早就吃透的信息,提供给别人。至于反馈,他觉得事情一下子就“转”起来了。他说:“你见过销售被挂在朋友圈感谢,销售被人当成朋友么?我做到了,因为真的在用心帮他办事。”现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战略的图样,全组讨论学习。
其实,重复且长时间地做事情其实并不难,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其实是思考,并“思变”。
4
打破孤立的系统,
寻求认知同频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人的思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称之为思维的遮蔽效应。突破思维遮蔽的办法是认识升级并且不断刻意训练。
思维模型+刻意练习,学练并行,一直是混沌所推崇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刻意练习帮你磨炼思维上的功夫。
混沌还主张共学模式,因为在商业、思想领域,和拥有高认知的人进行碰撞,不仅能够打开我们认知新世界的通道,而且在不断“碾压”与反馈中,打破孤立的系统,利用周围人的能量,我们逐渐实现认知升级。
来源: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
版权申明:以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C社群立场,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