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文章解读丨经典自噬蛋白LC3与外泌体内含物-RNA结合蛋白分泌的调控机制

发布于 2021-09-27 16:31

编辑丨Van

AutophagyAdvances

    自噬是细胞细胞器和蛋白质周转的一种细胞内稳态程序,在外界压力、饥饿、缺氧和内质网应激等特殊情况下,自噬启动负责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等,对于维持细胞稳态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在上游信号的影响下会形成吞噬泡,膜的扩展主要涉及两个泛素样结合系统(ATG12和LC3)。ATG12以需要ATG7和ATG10(分别为E1和E2样酶) 的泛素样反应与ATG5偶联。然后,ATG12–ATG5 连接物与ATG16 非共价反应形成更大的复合物从而调节吞噬体膜的弯曲,并且这个复合体可以激活ATG3的酶活,促进lC3II脂化。LC3/ATG8的 C 端(羧基末端)被ATG4蛋白酶酶切后生成细胞质形成的LC3-I。LC3-I与磷脂酰乙醇胺(PE)也以泛素样反应的方式连接,这个反应需要ATG7和ATG3(分别为E1和E2泛素样酶)。 LC3的脂质形式,即LC3-II,吸附在自噬体膜上。P62作为货物接头,将货物带到自噬体内,最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对包裹货物的降解

 

    外泌体属于细胞外囊泡,细胞外囊泡携带有胆固醇、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神经节苷脂等脂类物质,并富含多种蛋白质和RNA等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间信号通讯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细胞存活和凋亡,血管新生,血栓形成、炎症免疫反应等。在生理状态维持和疾病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近些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细胞外囊泡还在纤维化、自噬、免疫抑制及免疫激活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细胞外颗粒根据其生物合成分为外泌体,微囊泡、凋亡小体、高密度脂质粒子、低密度脂质粒子。而细胞外囊泡是前三者。

    

    那么外泌体又是如何形成的内吞作用和高尔基体分泌将不同货物分拣到早期内体中,然后,早期内体被认为在运输所需的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作用下内化并形成 ILV(腔内小泡),以形成成熟的MVB(多囊泡体)。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信号受体和相关因子被分类到MVB中,随后在溶酶体中降解来维持细胞内物质平衡和稳态。并且MVB还可以选择性地装载特殊物质(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然后与细胞质膜融合以释放其外泌体。ESCRT依赖机制 ALIX和ESCRT-I/ESCRT-II直接参与膜出芽,ESCRT-III和AAA-ATP酶VPS4随后从细胞质中切下芽形成ILV。ESCRT非依赖性ILV的生物发生涉及神经酰胺诱导囊泡弯曲和出芽的机制。蛋白脂蛋白被转移到内体膜上不同的亚区,然后外泌体相关的区域以ESCRT不依赖的方式转移到管腔内,这也需要鞘磷脂神经酰胺。虽然自噬经典地被认为是溶酶体的降解过程,但遗传证据表明,分泌物中含有自噬途径成分(ATGs),包括常规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溶菌酶的细胞外释放、分泌性溶酶体的有效出口、EV的产生以及缺乏氨基末端前导肽或信号序列的蛋白质的非常规分泌,这些过程统称为分泌性自噬。首先,除了数量有限的蛋白质靶点外,依赖自噬的分泌体仍然没有特征性。此外,迄今为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TG基因功能丧失后的表型分析,未能辨别分泌缺陷是否代表自噬受损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自噬经典地被认为是降解货物的途径,随着近些年来外泌体研究的增多以及在分泌物中发现自噬成分(ATG),很多人开始研究分泌型自噬。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这篇文章,文章题为“The LC3-conjugation machinery specifies the loading of RNA-binding proteins into extracellular vesicles”。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种分泌型自噬途径,在此途径中,LC3介导蛋白质和RNA货物装载到EVS中,以便在细胞外分泌。

1. LC3邻近依赖生物素化标记通过依赖自噬途径分泌的蛋白质

作者发明了一种策略来标记自噬中间体的蛋白,BirA是大肠杆菌中的一种生物素连接酶,它可以将靶蛋白生物素化,首先结合生物素与ATP形成生物素腺苷酸,这种活化的生物素被保持在BirA活性位点内,紧接着与BAT(生物素受体标签)序列的赖氨酸残基反应。而BirA突变体R118G能够从活性中心释放中间产物生物素腺苷酸。从而导致邻近的蛋白被生物素化。由于低浓度和高水解速度,远离BirA突变体的蛋白基本不会被生物素化。因此BirA突变体可以对邻近蛋白或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生物素化。因此生物素可以结合到生物素连接酶与LC3融合蛋白上,蛋白随后分泌到细胞外。可以从图b发现与Bira*对照相比,在BirA*-LC3稳转细胞的CM中检测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素标记蛋白。从c图可以发现链霉亲和纯化下来很多与LC3相互作用的细胞内蛋白,但是这些蛋白却并没有分泌到条件培养基(CM)中。

 

然后将一策略与细胞培养中氨基酸的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相结合,作为一种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通过质谱(MS;图1d)检测BirA*-LC3和BirA*之间分泌蛋白丰度的差异。如图d,轻重链的精氨酸和赖氨酸在生物素孵育24h后离心收集CM,在三氯乙烯中沉淀CM并重新溶解,以1:1混合cm蛋白,然后链霉亲和树脂亲和纯化,最后用二级液相质谱进行肽鉴定和定量。在三个独立重复实验中鉴定出大于350个分泌蛋白。候选蛋白是根据显著增加的log2(BirA*-LC3/BirA*)比率和存在两个或更多肽来选择的。在所有3个重复中,共有31个蛋白质显示出显著的富集(log2(BirA*-LC3/BirA*)>1;P<0.05),另外170个蛋白质在3次独立重复中的2次重复中富集(图1e-g和扩展数据图2a)。作者将三次重复都富含的称为I类蛋白,将三次重复中出现两次的称为II类蛋白。在I类中鉴定了两个自噬蛋白MAP1LC3B和ATG3以及多个能与LC3或其他ATG8家族相互作用的RBPs

 

d图可以看出五个LC3家族成员在与所识别的分泌靶点相关的蛋白质中排名靠前。在BirA*-LC3标记的分泌组中富集的蛋白质中,有83%先前在人血浆的蛋白质组学中被鉴定出来,这与自噬在控制体内分泌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图1h)。基因本体(GO)分析表明,BirA*-LC3标记的分泌组高度富集了外囊泡释放的RBPs和蛋白质(图1i和扩展数据图2e);在蛋白质组筛选中发现的候选蛋白质中,有33%是以前在外泌体中检测到的,200个蛋白质中有113个具有mRNA结合功能(扩展数据图2e-g和补充表1)。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LC3和自噬机制控制着EVS中特定蛋白(如RBPs)的装载和分泌。

 

 

2.  LC3-II和BirA*–LC3生物标记的靶标在小细胞外囊泡中分泌

从生物素孵育的BirA*-LC3细胞中提取的CM经连续差速超速离心,回收剩余样品中的大EVs(10000g)、小EVs(100000g)和TCA(可溶性蛋白)。BirA*-LC3标记的分泌蛋白在100000 g颗粒中与多个EV标志物共同富集(图2a,b)。100000g组分也富含脂化的、膜结合的内源性LC3(LC3-II),这表明LC3-II本身是通过EVS分泌的。通过线性蔗糖密度梯度进一步纯化EV,作者发现内源LC3-II在特征浮力密度下与定义明确的EV标记共分级,在密度较低的馏分中分布略宽(图2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一步证实,通过超速离心分离的样品富含EVs。重要的是,内源性LC3-II存在于EVS的管腔内,在没有洗涤剂的情况下,它的蛋白酶保护作用证明了这一点,并与EVS共同纯化,EVS是从使用EV相关四肽抗体的浓缩制剂中免疫分离出来的(图2d-f)。

  

最后,LC3-II在多种细胞类型的EVs内分泌,包括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并在从小鼠血浆中分离的EVs体内检测到LC3-II(扩展数据图3a-g)。那么前面说到EVs的一个子集是由多囊泡小体(MVB) 的限制膜的腔内萌发产生的。为了确定细胞内LC3是否定位于MVB,作者使用了APEX-LC3重组探针通过TEM显示LC3,Ape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会使DAB形成聚合物从而被OsO4着色,结果显示许多MVB含有LC3阳性的腔内小泡(ILV) (图2g)。

 

 

为了确定内源性LC3是否被运送到MVB的管腔内,作者在表达组成型活性突变体mCherry-Rab5Q79L的细胞中进行了LC3的免疫组化染色,该突变体损害了内体转运,并促进了管腔内发芽的扩大和早期内体的形成,作者在野生型(WT)细胞的mCherry-Rab5Q79L内体限制膜和ILV中检测到内源性LC3,但在ATG7缺失的细胞中未检测到内源性LC3,ATG7是LC3脂化所必需的自噬调节因子(图3a)。此外,LC3与CD63在这些扩大的囊泡中间体中共定位(扩展数据3h)。相反,ATG14(经典降解自噬所需的ATG)并不能减少mCherry-Rab5Q79L内体中阳性LC3ILV的形成(图3a)。最后,在没有Rab5Q79L表达的情况下,作者观察到内源性LC3和CD63有显著的共定位,进一步表明LC3是通过ATG7依赖而不是ATG14依赖的途径在EVs中装载和释放的(图3b-d)。

  

3.  EV装载和分泌RBPs需要LC3偶联途径

ATG7和ATG14缺失的表型差异表明LC3结合机制特异性的将蛋白质包装到EV中以便在细胞外分泌。为进一步阐明LC3依赖性EV蛋白组,通过串联质量标记(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作者比较了野生型和ATG7或ATG12缺失的EV。总之,81%的富含BirA*-LC3B标记的分泌蛋白组在全部EV蛋白组中检测到,说明EV是自噬依赖性非常规分泌的主要途径。相对于ATG7和ATG12缺陷细胞(图4c和补充表2),来自WT的EV中共有815种蛋白质富集,包括55种与BirA*-LC3B标记的分泌蛋白组重叠的蛋白质,例如RBP,SAFB、HNRNPK、LARP1、SF3A1和G3BP1。此外,对于BirA*–LC3分泌组,基因本体(GO)分析强调了在RNA代谢中起作用的RBP和蛋白质的大量富集(图1i和4e)。

  

 

SAFB和HNRNPK的分泌是否需要不同的自噬途径成分?与对照相比,缺失LC3结合途径组件ATG7和ATG12降低了EV的总体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图5d),但不影响EV的大小(图5e)。为了控制ATG缺失细胞间EV产生的这些差异,作者在蛋白质浓度的基础上对EV裂解产物进行了归一化,并检测了LC3结合的RBPs。ATG7和ATG12缺失细胞的EV缺乏LC3-II、HNRNPK和SAFB,但仍含有EV标记蛋白(图5f,g)。同样,在ATG3缺失的细胞中观察到这些靶点的EV分泌减少,分泌受损并不是因为细胞内的SAFB和HNRNPK蛋白水平变化或者细胞死亡。相反失去ATG14和FIP200不会减弱EV的产生或EV释放的LC3II和LC3结合的RBPs。因此结果证明将LC3II和LC3结合的RBPs装载到EVs中对LC3结合机制有特定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在系统缺失ATG12小鼠内,LC3II在血浆的EVs中不分泌(拓3b-d)。与LC3结合的蛋白质经常包含一个称为LC3相互作用区(LIR)的基序,作者调查了LC3结合RBPs装载到EVS中是否涉及LIR依赖的相互作用。初级序列分析显示,SAFB内有一个假定的LIR共识基序(扩展数据图5D),而HNRNPK只包含最少重叠的区域。该基序中的核心疏水氨基酸突变为丙氨酸(F199A)足以破坏LC3结合(图4h,i),从而有效地抑制SAFB的EV分泌(图4j,k)。

总之,这种分泌型自噬途径,作者称它为LC3依赖性EV装载和分泌(LDELS),不同于经典自噬。为了支持这一点,用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刺激经典自噬,但是却反过来减少了EVs分泌的LC3II和LC3结合RBPs。(拓4ij)此外,其他LC3家族成员也通过LC3结合机制在EVs中释放。(拓5a)最近的无偏蛋白质组学分析在不同细胞系的EVs中检测到多个LC3家族成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证实了从蛋白质组筛选中发现的另外RBPs,包括G3BP1、LARP1和SF3A1(它们以ATG7依赖的方式在EVs中分泌);类似于SAFB和HNRNPK,这些蛋白与不同的LC3家族成员相互作用(扩展数据图5b,c)。总之,这些数据表明,LC3结合机制和LC3家族蛋白通过EVs介导RBPs的货物装载和的分泌。

 

4.  LDELS通过EVs调控细胞外RNA的分泌

作者进一步推测LDELS通过EVs影响细胞外RNA的分泌,EVs包含不同的核酸(mRNA,非编码RNA和DNA),但是将遗传物质载入EVs的机制仍不清楚。为了研究LDELS如何影响细胞外RNA分泌,作者对分离自WT ATG7和ATG12缺失的细胞EV样本进行RNA定量测序,评估基因表达差异。作者发现EV中小RNA有很大差距,而细胞内的小RNA差距很小。(6a b)

来自ATG7和ATG12缺陷细胞的EV的RNA测序发现小核仁RNA(SnoRNAs)和microRNAs(MiRNAs)较少。特别是在ATG7敲除条件下。WT细胞EV中snoRNAs和miRNAs分别占EV小RNA序列的23%和15%,而ATG7缺陷细胞的SnoRNAs和miRNAs分别占EV小RNA序列的6%和5%,ATG12缺陷细胞的SnoRNAs和miRNAs分别占18%和5%。来自LDELS缺陷细胞的EV中snoRNA和miRNA序列水平的降低与tRNA种类比例相对增加相关。相反,ATG7/12缺失对EVS内大RNA的细胞外释放影响最小(扩展数据图5e-g和补充表3)

更详细的分析显示,相对于ATG7和ATG12缺陷细胞,252和105个小的非编码RNA分别在WT中EV中显著富集(红色点)(图6c,d);这两个数据集之间的重叠突出了88个不同的RNA,这些RNA需要LC3偶联机制才能有效地在EV中分泌(图6e和补充表3)。最重要的是,由LDELS调控的EV非编码小RNA中有76%是snoRNAs(或其片段),这是一类典型的参与核糖体RNA修饰的小RNA (图6f)。此外,30%的snoRNAs以ATG7/12依赖的方式分泌,相对于细胞总RNA在EVs中富集,这与它们通过活性包装机制整合到EVs中是一致的(图6g)。因此,LDELS影响EVs内分泌的细胞外小非编码RNA种类

 

5.  LDELS需要nSMase2

前面研究表明LDELS介导RBP和RNA装载到EVS中分泌,那么它受谁调控?促进MVB限制膜向内萌发和ILV形成的途径是否有助于LDELS。虽然最具特征性的过程涉及转运所需的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但针对大多数ESCRT成分的短干扰RNA(CHMP4b)未能阻止内源LC3掺入mCherry-Rab5Q79L内体(扩展数据图6a-c)。同时,作者评估了SMPD3(也称为nSMase2)产生的神经酰胺诱导小泡弯曲和从MVB向内萌发的另一种途径。事实上,siRNA介导的nSMase2的耗尽在功能上损害了内源性LC3在mCherry-Rab5Q79L内体中的掺入(扩展数据图。6a、d)。

此外,用nSMase2催化抑制剂GW4869或针对nSMase2的短发夹RNA(ShRNA)处理有效地抑制了LC3-II和LC3结合RBPs的分泌(图7a-d和扩展数据图7a,b)。

既然nSMase2能够影响LC3II和RBPs在EV中的装载,那么调节nSMase2活性和货物选择的机制是什么呢?细胞内LC3和ATG8家族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中性鞘磷脂酶激活相关因子(NSMAF;也称为FAN)是一种潜在的nSMase2LC3相关调控因子。事实上FAN与包括LC3B在内的多种LC3亚型强烈的相互作用,但本身并不会通过自噬降解(7e 补充7d),此外FAN敲低抑制了LC3IISAFB HNRNPK的EV分泌,而经典自噬没变化。(7f,g补充7e)

Si介导的FAN耗尽也阻止内源性LC3进入mcherry-rab5Q79L内体中(拓7f-h)。最终,作者在FAN中发现一个可能的LIR基序,其突变的F602A损害了与LC3亚型的结合。(7hi)

在FAN缺陷细胞中重新表达FANF602A未能挽回LDELS,而WT的FAN完全恢复了EVs分泌的LC3和LC3结合RBPs(7j,k 补充图7i),因此FAN和LC3相互作用对LC3依赖的通路至关重要。该通路协调nSMase途径衍生的EV货物装载和生物发生。(补充图7j)

总结

这篇文章将自噬与外泌体相联系,研究出一种依赖于LC3的分泌型自噬,RNA和RBPs被MVB膜上的LC3II捕获后装载到ILV中从而通过EV释放。文章用到了邻近生物素标记相关蛋白,这种技术能够将那些短暂结合的蛋白质标记上生物素,并且通过组学分析筛选,这种筛选技术值得我们学习。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9-0450-y

AutophagyAdvances

投稿邮箱:AutophagyAdv@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