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到中学当教师?到底为何要受教育?
发布于 2021-09-27 17:12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396126986003.jpg)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但学习好,体育也好,还能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北大数学学院。
她之所以选择数学专业,是因为在中学迷恋数学带给她那种智力的纯粹之美,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数学家。然而,北大高手如林,尽管她在学习上倾尽全力,仍然只能拼个中等偏上,很快她便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也没有能力做一个数学家。于是,在大二下学期时,她便转到了中文系,并修了哲学双学位。她之所以转到中文系,除了对数学家的绝望外,是因为当时她认为自己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认知极其有限,猜想或许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会带给自己不一样的启示。大学最后一年,她参加了保研考试,导师建议她读直博。但当时的她对于做学术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单纯出于对导师的喜爱,成为了中文系的一名博士生。本科毕业时,根据导师建议,她成了直博生。
然而,就像曾经从数学学院出走那样,到博士三年级,她再次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适合做学术。因为读博不仅需要读书、写论文,还需要社交,学术圈同时也是一个人际圈。而她在人际关系方面从小就“缺根筋”,“共情能力”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她产生了做中学教师的想法。就这样,博士毕业后,她应聘到北京一所知名的中学,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据她说,在这里她的“共情”能力得到了提高。她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承认,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简答地介绍了这个故事,下边我试着看能不能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今天的教育似乎变得已经很简单了,这个简单就是功利。为何要读书,无非就是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有一个好的职业和生活。这种功利性的目的不应该吗?我的回答是应该。但它并不排斥那些哲学的价值,例如,教育就是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不和具体事例相结合,在极端功利主义者看来,这种说法就是废话,是无病呻吟。但是,如果结合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是废话,也并不是无病呻吟。不但不是废话,不是无病呻吟,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社会分层和个人幸福。故事的主人公不正是通过一段段的教育转换,最终认识了自己和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吗?因此,教育就是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一哲学的价值和教育的现实功利价值并不矛盾。教育追求功利并无不可,不可的是把二者对立起来。
其次,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如果从纯粹功利的角度讲,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学科知识当一个中学教师已经够了,可为何中学为何还要招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呢?这就要回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上了。前边说过,从哲学上讲,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和认识自己。显然,如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仅仅教学生学科的课程是不够的。它不但需要看得见的能力,更需要那些看不见的能力。显然,一个教师的经历、学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孩子那些看不见东西的发展。一个博士生,与没有攻读博士的同行相比,除了专业知识,在他攻读博士的过程中,显然增加了那些看不见的能力。而如果一个博士生愿意做中学教师,学校有什么理由拒绝,又何谈什么“人才浪费”呢?
第三,人究竟如何才能幸福。毫无疑问,一个人要想幸福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同样毫无疑问,当物质超过一定的限度,幸福并不必然和财富呈正相关,有时带来的甚至是和幸福截然相反的东西。人的幸福来自于适合自己并能给自己带来意义的工作。故事的主人公幸运的是,她并没有因经济问题影响了她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更加幸运的是,世俗的偏见并没有影响到她的这种追问和选择。她的母亲是一个中学老师。作为一个母亲,她当然希望优秀的女儿能超越自己,而最终这位开明的母亲却尊重了女儿的选择。主人公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了和自己禀赋相匹配的职业,而这也为她人生的幸福奠定了根基。她在数院时候的两个室友,一个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工作,一个在香港的投行工作,年薪都在20-30万美元上下,是她现在收入的十几倍。但她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她现在这份工作带给她的已经足够多。她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比较严重的失眠、焦虑,但现在,每天一沾枕头就着,睡着了连梦都不做。
《理想国》之所以成为经典,只不过它告诉了人类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尊重自己的先天禀赋,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此,社会改革并不是追求绝对平等,而是为了铲除那些有可能影响到人们去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经济上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确保每个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不会因为经济原因做出违心的选择。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故事,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作者的本意是想跟主人公聊聊职业选择,从业观察与体会,也就是待遇、资源与现实这些与“公共”价值相关的部分。但聊过以后,作者发现所聊的内容很难有普遍性的公共价值。于是,就写成了一个个人的成长故事。
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也许从纯粹功利的角度看,主人公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和所谓的公共价值。但是,若从教育的哲学价值看,却恰恰相反。
在为极端功利主义主宰的今天,我想主人公的教育和职业选择带给我们的思考,可能比作者所预期的更多。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7/4_16327359728146002.jp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