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北,与补习有关吗?

发布于 2021-09-27 21:07

 

考上清北,与补习有关吗?


@北京大学2020级本科生(大二)小禾

我来自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小的县城。

小学、初中时,我都在当地一个很厉害的老师那里学习英语,初中在托教完成作业,周末也会补习功课。初中补习对我来讲用处并不大。高中我在本地最好的中学读书,但是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老师普遍老龄化,学校采取的也是类似衡水的教育模式,即投入最多的时间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在这样的教育压力下,我们每年高考四百多人,差不多有四个考上清北,一百多个考上“985”。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放半天假,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去外面补课。但是寒暑假我会到一个补习机构预习新学期的内容,并在那里自习完成暑假作业。

因为自己属于那种在学校学习效率很高,但是在家不是很自律的人,所以寒暑假的补习班对我来说很有用。我认为,如果你想学,补习班确实能给你提供不同的思路,帮助你熟练掌握知识;但如果你本身就不想学,补习班便对你没有用处,只是换个地方“摸鱼”罢了。

至于作业量,小学的作业量很少,初中的作业量就相对较多了。大概七点放学,快的话作业大概三小时做完,慢的话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高中因为是住校,作业都是在学校利用下课时间和晚自习完成,我是属于会利用下课时间而且写作业速度比较快的人,所以晚自习还能抽时间完成自己的资料学习。而那些作业速度稍微慢一点的同学可能回宿舍了还要打着手电筒“加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概需要三小时。

虽然长阳是城镇不是农村,但也是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和北上广深的教育水平资源差距还是挺大的。不可否认,很多的作业练习量和课外辅导班能够提升我们的成绩,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的学校,而且一些学生对于补习班并不是被动、被施加压力或者说有抵抗情绪,而是主动地想要去学习、去提高分数。对于像我们这样小城市里的学生,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就是高考,所以我们对比较多的作业量其实是持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

尽管发布了“双减”政策,我觉得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依然会寻求一些补习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成绩。但是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对高考赋予太重要的意义,也没有那么需要通过高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目标可能只是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所以我觉得“双减”政策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有效。

@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生(大二)普利

我成长在北京,补习班主要是在小学阶段上得比较多。记得最多的时候甚至可能十多个课外班一起上,其中有兴趣类的补习,但更多的是奥数班、语文班、英语班,以及当时还存在的比较好的中学自己开设的“坑班”。

小学阶段的补习班还是挺有作用的,在能力培养上,的确让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和补习班相比,小学课内有点虚度光阴的感觉,同时,在升学上,也正是在这些补习班上学习到的知识让我能够顺利考入比较理想的中学。升入中学之后,由于中学教学水平较高,除了零星补习过学科竞赛类的课程,没怎么再上过课外班。可能另一方面也是那个时期北京开始严管补习班了,曾经听说小学上过的一些教育机构巨头在那段时期解体或者被收购的。

对于课外班这件事,也需要全面去看待,比如它的确造成了较大的家庭经济负担以及家长大量的精力投入,而聚焦于学生个人来看,我也时常有一种“没童年”的惶惑以及对于大家争相“抢跑”的不安感。


@北京大学2021级本科生(大一)覃鸿傲程

我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普通百姓,打过工、种过田,经济条件虽不算富裕,但也能过得很安稳。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上过补习班,学校硬性统一补课除外(比如周六全天和周日半天),包括假期作业也从来没有写过,有的在学校就跟老师说清楚了不想写,老师没同意的就找同学抄。就高中而言,我觉得课堂上认认真真跟着老师,课后认认真真完成巩固,学习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我认为补习班更多是出于家长的意愿,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在补课,也给自己的孩子报一个班,期望可以从中得到安心感,虽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听同学说,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是不情不愿,玩手机、睡大觉,学习效率低下。

就高中学习压力而言,我认为还算是合理的程度。我觉得高中学习压力有几个来源,一是同学之间互相较劲;二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夸大了成绩的重要性;三是对部分难点知识的学习。作业方面,老师给全体同学规定的底线量是合理的,但对于部分学生有或暗示性、或明示性的额外要求,导致作业“卷”了起来,做得多就被夸,做得少就因状态不行被找谈话。

我很支持现在的“双减”政策,但是有的学校并没有贯彻落实,该占假期还是占,作业该有多少还是有。我还是希望学校、家长、学生、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注意到减负问题,然后思考并得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也许是逐步减负,也许是教育改革。

@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生(大二)大方无隅

我来自四川经济排名第三四位的城市,它位于四川两大教育重镇成都和绵阳之间,近年来师生流失都比较严重。




如果可以选,我还会不会补习?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学生(高三)高艺航

从前,我也一度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中,一边不愿在周末早起,一边又不敢不去。但自从高二,当我学校作业都写不完而要在补习班上偷偷摸摸写学校作业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课外班对我个人来说只是时间金钱的消耗。于是我放弃了补习班,宁可多睡两个小时,或者和爸爸妈妈出去吃一顿好的,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课堂听讲和周末自主作业上。而我的成绩反而从年级四百多名稳步上升到了两百多名,并稳在了这个区间内。

所以“双减”确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我并不认为是完全合理的。第一,我认为周末的安排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补课不补课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周六强制留校剥夺了这样的自由。第二,这样的安排简而言之就是把家长的责任交给了学校老师,致使校内老师万分辛苦,而校外老师失业。第三,任何事情的“一刀切”都是不合理的,“双减”不能完全根除校外补习的状况,反而会拉大教育资源的差距,有办法的人总是有办法的。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高三)韦钧翔

我是来自广东省的一名高三学生,对于最近的“双减”政策,我认为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大力打击课外补习机构,取消一、二年级的一切纸笔考试等等,这些举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少竞争压力,增加教育的公平性。

可是有些举措我认为存在着一些不妥,比如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设立所谓的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固然会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状态,可是学生最为根本的心理焦虑大多数还是来自对学习成绩的不满意,而学校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初衷正是为了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本质上还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一考定终身”的思想还在大多数同学的心里根深蒂固。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一中学生(高一)司俊昊

我在山东乡村长大,这里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一所“五四一贯制”的乡村中学,给我的九年义务教育认真地标注了每一个标点。

作为一个农村学生,小学时,我的成绩总体不错,却每每让英语拖了后腿。出于无奈,我报名了镇上唯一一个英语辅导班。父母给我交了高昂学费,但收效甚微。除此之外,我倒觉得小学里除了令人不耐烦的重复性作业,学业负担并不太重,我得以和小伙伴上山下河,栽花种草,摸鱼抓虾,留下了难忘的童年回忆。

四年初中,几乎所有考试我都是年级第一名。学校是全寄宿制,初一初二课程并不重,老师会带着我们进行“每周运动会”“雷锋日志愿活动”“爱心义卖”“诗歌飞花令”等活动,晚自习还会组织我们看《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让我觉得比培训班更充实。进入初三后,要强的我不满足本校第一,想和城市的学生也比试一番,几次大型竞赛却都没达到自己的目标。我有点气馁。老师们和我一起分析,并不是我没有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我没有更好的资源同城市学生竞争。

城市的学生自小接受各种专业的训练、正规的培训、对症下药的辅导,都是我这种农村娃所不曾拥有的。我曾因此感到压力,几度茫然、焦虑、失眠,甚至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平……

希望“双减”政策能让我们农村学生感受到公平,同时减轻家长负担,减轻学生压力。

@河北邢台一中学生(高一)音符

我的中考文化分531/600,算上体育分580/650,每次放假都有一半的时间在上补习班,补数学、英语、物理。从小学开始作业量增多,初中学校中午两个半小时休息时间都会有作业。其实上补习班学的这些对学习还挺有用的,个别科目课内延伸得少,只能靠补习提升,但是平常做一些抄写的作业是真烦,重复的题型浪费时间精力,感觉也没有什么用。至于对学生实际的影响,我有一个妹妹,不知道为什么,她的补课费用增加了,大班课取消,小班课费用贵了。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8期
@整理/本刊记者 刘博文




即刻拥有——
广告

绝望之后的曙光

作者:毕淑敏

当当
广告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作者:毕淑敏

当当
广告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毕淑敏精品散文集

作者:毕淑敏

京东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励志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 更多推荐阅读 

从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七·一特辑

历史的转折与选择|七·一特辑

毛泽东的“语言地图”与话风文风|七·一特辑


除了屈原,今天我们纪念96岁诞辰的他


成人蹲下身子也难以写出的活力四溢的文字


《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行走人世间,
记录岁月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