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死,到底是幸之,还是惜之?

发布于 2021-09-28 05:07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的方言数量,在全世界不说排名第一,恐怕也绝对是前十。但近些年来,中国方言地区的几乎所有家庭出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成人之间大多会说方言,但跟孩子只说普通话。在各种公众场合,经常可以听到爷爷奶奶们,操着拗口的普通话,费力地跟孙子或孙女们说着什么。而那些小朋友们,因为从婴幼儿时期起就只会说普通话,没几个会说方言。

由此看来,不出意外的话,随着会说方言的一代逐渐老去、逝去,方言的消失的时间也就指日可待了。

而这些作为方言最后一代的使用者或者方言消失的见证人,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记得小时候,本地的人无不满口方言。各种场合,甚至当时常见的“开大会”,用的主要也是方言,有的人为显得正式,特意用普通话发言,反倒被认为“呕哑嘲哳难为听”,往往是会场上成为笑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学校上课也规定要使用普通话了,但当时的很多老师其实自己的普通话也都是刚学了不久,说得也是南腔北调,于是误人子弟,以讹传讹,害得那一代很多人长大以后,普通话也没几个是标准的。

本地的方言老祖宗们说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有人说它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用时髦的话可以说方言里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这学术上的事暂且不论。但它是至少一种身份象征,也是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之一。

有人就曾担忧,如果方言区的人都说了普通话,地方特色或者说魅力肯定会逊色不少。也会让我们也看不出如四川人跟湖南人,广东人和浙江人有什么区别了。

但客观地说,方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这已经是大概率的事,也是大势所趋了。其原因,除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广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通家庭也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普通话更文雅高贵、方言的粗鄙已经上不了台面,因此从小就不能让孩子说方言,似乎方言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当书面语是以普通话口语为基础时,以普通话之外的方言为母语的人群在写作上会处于劣势,从而在学业竞争甚至事业竞争上处于劣势。仅是为了克服这个劣势地位,方言家庭也会鼓励子女从小说普通话,以普通为母语。

在历史上,语言常常被人为地打上高雅或粗鄙的印记。如沙皇俄国时期,贵族们都以讲法语为荣。再早一点,中世纪的欧洲,有身份的人只讲拉丁语,不讲本民族的方言。俄国人喜欢法语是因为他们当时崇尚西欧,更喜欢法国的文化。

而中世纪拉丁语的地位至高无上,其原因是拉丁语是教廷的法定语言,通行于整个欧洲。其他众多的方言只在特定的一个地区流行。更为重要的是,拉丁语有文字,而其他方言大都没文字,只能说,不能写。这就跟现在的普通话和方言的情况一样。有文字的语言地位比没文字的方言地位高并不奇怪。

而我们中国,在五四之前,普通话的前身北方官话也是没有正式书面语的。 虽然有《红楼梦》等小说是用近似普通话的口语写的,但当时小说和小说家都是入不了流的,被人看不起。如当时就有人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言下之意就是这类书面语上不了大雅之堂。

当时也同样也有用其他方言写的小说,如用吴语写的《海上花列传》,不过也跟《红楼梦》一样,其文字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所以当时北方官话的地位也不见得高多少,无非是众多方言的一种。

当时真正高雅是文言文。官府、学校、考试等等都只用文言文。 从汉语有书面语(即文言文)开始,文言文就是高高在上,与任何一种方言口语都不相干。口语是活的语言,不断地在发展变化,而文言文是一种超稳定的书面语言,几千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超脱于各种口语之上。

其与北方官话的亲缘关系并不比其他方言更近些。古代各方言区的人上学读书都用本地的方言,每个地方的人都用自己的方言来读唐诗宋词、《离骚》、《史记》,除了发音,在意义的领会上没有什么区别。没人会为了学文言文去特地去学北方官话。

这就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好处,谁都可以拿来用。不但不同汉语方言区的人可以照自己五花八门的发音去读,而且本来没有文字的化外之邦都可以借去用。在整个东亚的历史上,汉字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如东亚诸国日本、高丽、越南、琉球等。

哪怕他们语言跟汉语处于完全不同的语系,语法和发音没一点相似,汉字在这些国家居然上千年来在应用上都毫无障碍。甚至他们的文人用汉字写诗作文章都滚瓜烂熟,完全可以跟中国文人媲美。

如朝鲜诗人崔致远的《秋夜雨中》的: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读后许久仍让人不由徘徊其营造的环境中。如当年日本人晁衡写的那首《衔命还国作》,其中那几句:仰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短短几句,令其思乡的心境与意境都已经臻入化境,令人回味深长。深刻地体现了当年汉字文化对这些国家的深远影响。

只是到了近代,在世宗时期,半岛民族由于那份自尊,造出了自己的注音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据说至今同音字造成的混淆还不能完全解决。而越南是由于在殖民时代,被法国人强制用拉丁字母取代了汉字。而只有日本人似乎不在乎面子,很多地方还在使用着我们流传下来的文字。

五四之后,中国进入了白话文时代。白话文基本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两者的结合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定其称为“国语”。 与文言文时代相比,这时的情况起了质的变化。在文言文时代,文言文跟所有的汉语方言保持同等距离,是所有方言口语的共同书面语,各方言的地位因此基本平等。

但白话文出来以后,白话文只是北方方言(或可以说北京话)的书面语,跟北方方言是“至亲”,而跟其他方言最多只能算 “远亲”。北方方言上升到 “国语” 的地位,成了标准汉语,而其他各方言至此失去了书面语,地位不可能不大为下降。

49年后,”国语统一改称为"普通话" 。在政-府的大力普及推广下,普通话渗透了各方言区,方言区随之出现了 ”双语现象“ 。普通话是高端语言,用于行政管理、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而方言只好屈居低端,用于日常口语交流。本世纪初之前,普通话虽然独大,但因为上千年来的惯性,方言都还有自己生存空间,与普通话相安无事。

只有在学校上课,或政府部门开会等比较正式的场合,普通话才有用武之地。小朋友们只是学校里说普通话,在家也是讲方言。可是近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应用场景无限扩大,方言的惯性慢慢消失。小孩子们都只讲普通话,不会讲方言了。

所以方言的消失,将会是我们这代人见证到的许多巨大变化之一。

方言的消失固然可惜,但也是大势所趋。按语言规律来说,在一个双语区,强势语言(或高端语言)终究会吞并弱势语言版图,成为该区域的唯一语言。从一个国家角度来说,标准语建立后,各种方言也迟早会消失,最后走向语言的统一。

如法国在大革命时,能说标准法语的才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几。意大利就更少了,在意大利统一建国的那年,会说标准意大利语的只有百分之二点五的人。但很快,标准法语和标准意大利语就占领了全境。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方言消亡的速度还算比较慢的。

这主要与我们使用汉字这个表意文字有关。在使用表音文字的欧洲,当标准语诞生后,所有的出版物都使用标准语,如果不懂标准语,连阅读也成了问题。但在中国,方言区的人至少还可以用本地的方言进行阅读,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从现实来说,因为社会的发展,交通便利,人群流动和迁移的大幅增加等等因素,普通话的应用场景只会越来越广泛而方言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假设一个当代人如果只会说方言,不会普通话,甚至可能连生存也会成问题:如出门必寸步难行,电视看不懂,就业没人要。

相反,如果不会当地方言,对生活等几乎毫无影响。一种可有可无的语言,还会有生命力吗?

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实现了 “书同文” ,而我们现在基本实现了 “语同音”。汉语,终于实现了彻底的统一。

其实随着文明的发展,方言的离去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如今天就全世界而言,语言或方言数量也在不断地下降之中。这跟社会发展进步密切相关。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语言的数量就越多。

小小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才几百万人口,当年竟曾有过8百多种语言。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的语言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有人曾统计过,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所以,很有可能,到了最后,世界上可能就只剩下一种语言。

有人就曾预言,最大的可能是这两种:一种可能是英语,一种可能是汉语。

而对于濒危的方言,我们无法像挽救濒危的动植物一样去挽救它,不让它灭绝。今天的我们,受到现代意识深远影响的我们,已经不可能强迫孩子们去学说方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存和记录它们。不像别的文物古董之类能穿越历史,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地诉说它昔日的辉煌。

方言一旦死去,这已经注定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今天的我们,只能做的是在音像记录中找到它的踪影。希望有人会做这方面的努力,让我们的子孙知道祖先是怎么说话的!!!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