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人民日报12月时评汇编
发布于 2021-01-09 03:11


钟于 2020-12-25
电动橡皮擦、网红“喵喵机”、秋季限定款、国风治愈系……近年来,这样“高大上”的文具占据了不少学生族和上班族的书桌,时不时掀起跟风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些有颜值有文化的新文具。
在新学期来临前,采买置办文具,大概是一代代学子的保留项目。跟着文具袋一起充盈起来的,是新学期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勇争上游的新气象。学校门口占据半壁江山的文具店也成为校园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重返母校时都会为那些虽然逼仄但五脏俱全的文具店预留一点时间。然而,如果怀着十年前的印象走进如今的文具店,你可能会感到震惊:文创商品琳琅满目,中外品牌同场竞技,文具功能推陈出新,如今的文具店越发朝着文韵时尚兼具的方向迈进。
的确,曾经,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陪伴着一代学子度过了学生时光。而今,从电动橡皮擦、减震圆珠笔,到“无边界”订书机,来到文具商店,更智能、更便利的文具让人应接不暇,可谓在螺蛳壳里做出了大道场。在功能上精益求精的同时,文具生产商也不断开发出新需求,比如“喵喵打印机”成为新的时尚单品。从秋季限定款、国风治愈系,到银河探索礼盒,浏览文具店铺,主打理念、强调个性、注重营销的设计数不胜数,国潮、跨界等元素也为文具产业打开了更广阔空间,甚至一些博物馆、艺术馆也纷纷入场,推出自己的文具套装。比如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的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兼具实用和趣味巧思,就吸引了不少人“剁手”。诸如“快速电动胶带切割器”这样大大提高学习、办公效率的国产文具还走出国门,斩获国际大奖。
在功能越来越全、颜值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文具的价格区间也拉得更大。不同于一根笔芯5毛、一支中性笔2元的时代,如今看似朴实无华的中性笔,价格动辄两位数,随手拿起的文具盒,可能也不敢闭眼买了。其实,这不难理解,无论是功能的进步还是创意的升级抑或是品牌的加成,都提升着文具的附加价值。
当然,贵得值不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事实上,从小卖部到旗舰店,从文具到精品再到文创,从强调实用、性价比,到讲究颜值、追求内涵,文具行业走出的的这条转型升级之路,也是迎合新消费理念和需求的结果。低年级倾心独特造型,高年级看重设计、个性,功能要齐,色号要全。除了学生族,一些上班族、资深“文具控”也是文具商瞄准的目标群体。一定意义上,选择一款文具也是在选择一种设计理念,把心仪的文具收入囊中是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确幸。正是看准了年轻一代在消费观念上的这种转变,文具行业才在内涵化、个性化的转型之路上挖掘出更多卖点,孕育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不过,更高科技含量并不一定时时对应着更佳使用体验。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时候也要谨防过犹不及。有人就曾分享使用“喵喵机”的体验:从打开软件、连接蓝牙,到拍照取词、排版打印,一套工序下来,隔壁手抄的同学已经到下一题了。这提醒着一些商家,做得再精美、功能再高端的文具,实用性是基本前提,转型升级、追求创新切莫本末倒置。
更要看到,文具的种类、款式可以不断推陈出新,但学习工具的使用效果如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有人入手了学霸同款套餐,希望沾沾好运;有人为看论文、做笔记购买了平板电脑,结果用在了看视频、玩游戏上。一定程度上,装备升级的仪式感、小确幸可以给人以正向心理暗示和精神鼓舞。然而,若将过度的精力和期望倾注在设备上,营造出虚假繁荣的氛围,给自己“买了”即“做到”的错觉,结果只会徒增“拥有了所有必备文具单品,却依然解不开那许多难题”的困扰。


董晓伟 2020-11-23
前不久,一篇“128元买一段人生!‘剧本杀’成社交新宠”的报道,让剧本杀进入更多人视野。此前,有媒体报道95后剧本杀创作者一套剧本卖出近百万元,让不少人惊诧不已。到底什么样的游戏拥有这般魔力?
1986年,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米特里•大卫杜夫为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心理学,设计了一款社交类推理游戏,随后这款游戏在全球流行开来。1998年前后,游戏引入中国,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狼人杀”的前身。一张桌子、几个好友和一副牌,通过角色扮演、逻辑推理找出“真凶”,简单的形式里包含着这一游戏的迷人之处。但经过多年发展,狼人、女巫、村民的简单设定,无法满足玩家的需求。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角色体验,为了感受沉浸式的推理过程,剧本杀应运而生。
现在流行的剧本杀,分为实景式和非实景式两种。非实景式与狼人杀类似,在一间装修成特定主题的房间里,玩家围坐在桌旁,靠剧本引导完成整个游戏。而实景式剧本杀更注重沉浸式体验,玩家不但有角色对应的道具服装,更能在门店精心设置的实景中身临其境。相比狼人杀等桌游,剧本杀的玩家不会因为饰演角色“死亡”而提前出局,游戏的体验感伴随始终;相比纯推理游戏,剧本杀对玩家的演绎更加包容,拓展了角色扮演的空间。说到底,剧本杀为玩家提供了游戏的更优解,丰富多彩的故事设定、逻辑缜密的烧脑推理以及角色扮演的娱乐趣味,是它一时风靡的根本原因。
或许每个人都幻想过换个身份重过一次人生。在剧本杀里,这一幻想照进现实。玩家可以是为遗产争得头破血流的豪门,可以是下古墓保护文物的考古学家,也可以是侠客,是帝王,是艺术家,是教授……玩一次“剧本杀”,与其说是完成了一次角色扮演,不如说是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人生置换”。玩家在游戏中,不仅能沉浸于角色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的爱恨情仇,更能在烧脑的推理中,加深与角色的内在联系。这种新奇体验,让人们体验另一个世界的别样人生,也给他们暂时逃脱各种现实烦扰的喘息之机。
尤其对于很多拥有“社交恐惧症”的现代年轻人来说,一方面不甘于宅在家里,想走出去结交更多朋友,另一方面往往很难突破心理障碍、勇敢迈出第一步。主动制造机会稍显刻意,好不容易认识新人却又不知道如何打破尴尬。剧本杀的存在,利用自带的话题减少了没话找话的僵局,完美解决了社交焦虑。在不少剧本杀店里,如果玩家人数没有达到开局标准,店家会帮忙组队。有的玩家更热衷于拼团与陌生人一起玩,在少则两三小时多则七八小时的游戏之后,紧张与焦虑会大大降低,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交流互动。玩个游戏的时间,既不耽误休息,顺便交了朋友,对年轻人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社交方式吗?
年轻人的青睐,为剧本杀打开了风口。据报道,2019年我国剧本杀行业市场快速增长,规模突破100亿元,是2018年的2倍。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生意受阻,线上的“剧本杀”大受追捧,春节期间相关游戏APP的服务器甚至一度崩溃。从剧本创作者,到店铺经营者,再到游戏主持人,剧本杀行业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门店之间围绕“独家本”和“限定本”的竞争客观说明:玩家数量的扩张、解谜水平的提高要求创作端持续发力,生产更多有逻辑、有文笔、有创意的新剧本,才能为玩家持续带来新鲜感和满意度。
既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流泪,又能过一把侦探的瘾,还能满足社交需求,剧本杀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并不意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扮演好已经很难,如果能在游戏里体味不同人生,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又有何不可呢。


程雨田 2020-12-18
不知不觉,2020年进入了倒计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年,你会选择什么”,有媒体不久前进行了一次街采。正读大一的学生、还在实习的求职者、出门打拼的外地人纷纷停下了脚步。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情感却又出奇一致。
2020年的开始有些猝不及防。阖家团圆之时、辞旧迎新之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们被迫全民迎战、举国出征,布阵国家防线,筑起城乡屏障,捍卫家庭堡垒。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会以这种方式来临,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更有理由,决定这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以何种方式离开。面对镜头,有人说“幸运”,有人说“重生”,有人说“迎难而上”,有人说“雨过天晴”……尽管只言片语,但是每个人都不敷衍,每个字都斟酌得小心翼翼,唯恐唐突了那些记忆深处的瞬间,也怕辜负了一路走来的自己。
这一年,满满的感动。当抗击疫情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沿着红毯拾级而上,当第七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以最高礼遇魂归故里,当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村民翻过2556级钢梯下山生活,当深圳和上海浦东的改革航船再次扬帆启程……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打赢了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正是这些时光的零散碎片,拼出了过去一年的全景,构成了你我的共同记忆,书写着这个时代的一撇一捺。
这一年,深深的思考。“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一个叫丁真的男孩刷了屏,“社会性死亡”的现象引起争议,“直播带货”热闹与喧嚣并举,家长和老师的边界左右摇摆……人与人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相容,仍然有待去适应、去改善、去弥合;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困难,仍然有待去正视、去回应、去解决。
这一年,无尽的想象。天问一号一飞冲天,“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问题有没有解?嫦娥五号“载土而归”,红外影像中出现的小动物究竟是什么?“九章”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会掀起如何的涟漪?全面小康的目标近在咫尺,下一步又将创造怎样的奇迹?可想而知,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欣赏今天的炫彩晚霞,迎着明天的壮丽日出,我们不敢有丝毫自满,但有着无比的自信。
十年前,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交警因为担心交通安全,拦下了一个骑着三轮车的老人。车上除了载着七八百斤的木头,还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和一条狗。在了解到他父母去世、妻女意外、哥哥早逝的不幸身世后,交警问他为什么还能面带笑容,老人回答道:“往前看,往前走”。
所有经过,都会记得。“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会记住每一条血性的江河,会记住曾经怎样在呐喊中奔流向前。”在时代的大风大浪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冲浪者。


杨翘楚 2020-12-17
近日,北京一家小店的“套餐A”不胫而走,成为寒冷冬日里温暖彼此的一抹亮色。
“人在外面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在北京德顺斋小店的玻璃上贴着这样一张纸,“本店免费提供晚餐,不求回报,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人”。这样的一份暖心餐,对应的是价值22元的红烧牛肉面。有吃过的网友称口味不错,面和肉的分量也都很足。没什么收入的大学生、流浪者和环卫工人,是这份套餐想要帮助的目标群体。
有此善举也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老板年轻时曾受惠于人的经历。店长于成浩表示,2012年,刚到昆明上大学的自己有一次钱包、手机不幸被偷,一家米线店老板请他吃了一餐,又给他5元钱用来乘车。这个善举解了于成浩的燃眉之急,他自此决定要用类似的方式回馈社会。正所谓君子之德如风行草偃,老板的爱心化作了店员们服务时真诚平等的态度,有食客听闻消息专程前来打卡,更有人来店不为吃面只为“捐面”。
民以食为天。“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啊”,这句“有情饮水饱“的台词让不少影迷铭记于心。可以说,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一餐饭不仅是果腹的食物,也可以是一种关怀的象征。成本没几个钱的一碗面,却足以用人间烟火气,抚得凡人心,而这样的点滴之恩看似微小,串联起来却足以汇成汩汩不辍的温暖溪流。
随手查阅新闻,不同的城市正涌动着相同的善意,类似的爱心小店正在大江南北润物无声。在江苏南通,老板张云为环卫工、残疾人、现役军人等9类群体免费提供餐食,成本均由自己承担,至今已坚持4年多。在浙江安吉,林女士开出公益主题面馆,挂出“爱心代购券”的大榜,如果有意,客人可以下单赠面,让爱心更可持续。除此之外,爱心人士捐赠的充电宝、爱心伞等更让这里成为了附近社区的公益基地。
即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善举的线下近身性与行为日常性依然值得格外重视,这也是为什么面馆的善举谈不上感天动地却能让我们感动常在的原因——个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物理意义上的社区之中,一个社区生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些钟情于善举的小店,如同会向你嘘寒问暖、困难时候搭把手的好邻居,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不顺遂时总能有个免于冻饿的Plan B,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小店能获得消费者的美誉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自古以来,中国的商业文化讲究的正是义利兼修。孟洛川创立的“瑞蚨祥”,进门的影壁上写着的便是“修身”二字;光绪三年天下大旱,晋商乔致庸倾尽家财,施舍粥饭,当地无一人饿死;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事业成功后,不忘“先富带后富”的初心,用扶持产业、设立奖金、兴办学校、捐款捐物等方式,在扶贫、济困、救灾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因为他们深知,产生经济利润能够做起一家合格的企业,追求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才有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
正所谓“道不远人”,很多时候温暖他人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意愿。告别冷漠,开始行动,让社会更加和谐,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修养。
素材|各大媒体12月份时评:盲盒、孩子救老人、总男轻女
素材 | 人民日报时评系列:知识产权,大国工匠
素材 |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不选了,2020年是“令人无言的一年”
素材| 时评常用的词汇与句式,再也不愁不会用词了
素材| 12月各地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汇编
素材| 时事热评:社会性死亡,谁是背后隐形推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