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这么多年的国旗,你真的画对了吗?

发布于 2021-10-06 20:06

我发的朋友圈如图。

本来是想写一篇关于国庆的由来的文章,开始查资料,发现我竟然没有画对过国旗!

具体来说应该是五角星在红底上的比例只占四分之一,我竟从来没有注意过,我甚至连国徽有哪些元素都不清楚,一时间感觉很惭愧。

很多最基础的知识被问到的时候?我好像知道但又不完全知道。其实这就是不知道。

所以我整理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国徽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去了解祖国方方面面。

国旗

《人民日报》多日刊登征集国旗启事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解放不久的北平中南海举行,为新中国设计国旗、国徽的重要任务被指定由筹备会第六小组负责,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沈雁冰、组员田汉、马寅初、郭沫若等,向全国人民发出征集启事。

启事中对国旗图案的四项要求:

第一,要有中国特征,如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

第二,要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之比是三比二;第四,色彩以红色为主。

入选国旗图案

两条筛选原则

第一,左上角留有四分之一的形式比较美观跟美国国旗相似不采用;

第二,镰刀斧头式跟苏联相似不采用

第六小组从应征稿中选出的38幅国旗图案编辑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修改调整为复字1号到38号。

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

在政协编印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五星红旗原列第32号。最终版本有部分修改:去掉了大星中的镰刀锤头,使图案简化,并精简了原说明中的部分内容。

而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从7月份的报纸上读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关于征求国旗的通知之后,即埋头于设计之中。

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

初稿: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征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旗面红色相协调,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位置。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五星红旗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大星的中心,这表示围绕一个中心的团结,在形式上呈紧凑美观。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

聂耳(左)、田汉(右)合影

1935年,正当日本帝国主义猖狂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之际,戏剧家田汉创作了反映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电影故事《风云儿女》。

《风云儿女》电影海报

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

田汉在写完歌词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

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完成了曲谱的定稿,寄回祖国。原本曲谱的题目只是简单地叫作“进行曲”,电影投资人最终在前面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

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1935年5月16日出版的《电通画报》首次刊登了《义勇军进行曲》。随着《风云儿女》影片的上映,这支歌传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它曲调高昂激越,旋律铿锵有力,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都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后,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召开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协商座谈会。关于国都,大家认为,由于北平作为中国的首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政治上位于华北解放区,人民力量雄厚;经济上邻近重工业区的东北各省;文化上有几百年的文化积淀;交通便利,一致赞成建都北平,并将其改称北京。

国徽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共收到国徽设计图案900幅。由于大多数应征者把国徽想象或设计为普通的纪念章,难以反映新中国国徽要体现的丰富内涵。

最终,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决定,国徽图案邀请专家另行拟制。因此,国徽没能和国旗、国歌一起出现在开国大典上。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国徽图案,梁思成、林徽因主持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以张仃、张光宇等人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中央美院方案(1950年6月15日)

根据政协国旗、国徽审查小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了所有设计方案,两个国徽图案设计组最后确定了国徽图案有如下内容:

用齿轮、麦稻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运动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以天安门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清华大学方案(1950年6月17日)

最后的定稿图,以清华大学设计组的方案为主。

毛泽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命令》颁布,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宣告诞生。

国徽比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

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小大人们,现在你更了解祖国了吗?

韩豆芽

欢迎加我交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