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冷库运营沿袭干仓租赁还是服务运营?

发布于 2021-10-07 08:04

国内冷库的传统运营模式有五种:

一是依托大客户型模式,整个园区为单一客户及其配套服务,对软硬件要求高,虽然服务简单,但投入大要求多,收益也压得厉害。

二是依托批发市场型冷库模式,比如农批市场的冷库针对市场商户,贮存规模小、储存周期短,这种库投入不高、硬件要求低、客户群体相对集中,对价格不敏感,管理杂乱无序。

三是自有终端超市型冷链配送中心模式,把自己的主营业零售作为一个基础,一般大商超都有冷链配送中心,它也给相关联企业供应商提供仓储做第三方服务,这是成本中心的做法,所追求的是成本优化而非盈利。

四是依托农产品主产地冷库模式,这种仓标准低、投资回报不稳定,而且随着季节农产品的变化闲置度大,这类冷库受制于本土农产品的产业链稳定性不高和客户方诚信问题,成功案例较少。

五是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模式,但它根本不是靠租金,而是靠国家战略性需求补贴。

国内除了第一和第二种冷库运营方式外,其实很难找到适应第三方冷链运作的冷库资源,且在品质品类上无法达成委托方要求,因此以干仓和高标仓为基础的物流地产园区,通过“干改冷”,就成为另一种选型模式。

国内的物流地产自普洛斯起,对预制冷仓是排斥的。

原因无外乎“投资回报”上的建投成本、运营能耗和客源稳定等因素。

以其最大的客户群“电商新零售”而言,无论层高、保温、电力和地面等因素,公共干仓特征明显,冷库需求必然实施投入不菲的二次改造且不具备公共化,这就在先天条件上形成了不小的成本,更影响使用效率。

因此普洛斯通常采取客户自改和金融介入服务,作为业主不直接参与定制,也无意赚取干仓租赁以外的收入。

所以这类运营实质是“仓库四墙以外,园区四墙以内”的物业运营管理,相对于数倍投入的冷库这样的运营管理是不能达标且不存在收益的。

“冷库资源脱节”问题

目前国内的冷库市场在结构适应性上存在“冷库资源脱节”问题。

这样就迫使第三方冷链运营商谋求更低基础成本的旧厂房、老仓库等,采取开发性的冷库预配置方案进行“改造”(并不符合第三方成本原则),即准冷库园区定制化

但鉴于不同品类冷链温区标准繁多、运作差异巨大和区域需求规模不同等因素,使得公共化优势无法达成、不间断存在个性化改造、服务客户间相互影响和网络化、规模化无法实现的诸多问题

实践证明,“冷链运营对库房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因此沿用物流地产的“招租+物业”的干仓所谓运营模式,对于冷链与冷库,在投资回报和产业运营特点上是行不通的。

用旧厂房和老仓库进行单纯的冷链园区预制化,将受限于原有建筑格局和配套,始终无法达成延展与收缩自如的第三方冷链需求,网络布局上也很难达成客户规模化效应,从经济上也会将第三方冷链物流商绑死。

图源:unsplash

冷库运营必须融合冷链运力

在此有必要谈谈国内的运力市场,当然也包括冷运市场,即运输市场和冷链运输市场

这看似与冷库没有直接关系,但正是仓储的静态物流与运输的动态物流有机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国内物流及冷链物流体系,缺一不可。

换言之,目前物流资源市场更偏重于静态仓储,也是由于很久以来对动态运力市场的过于放纵,导致运力市场过于自由化,城市配送与干线运输无法形成对等的质量和运营结构,国家花大力气投入的公共运力无法与道路车辆运输形成有效衔接。

而车辆运力又是目前尚无法被替代的主要动态物流工具,这就使得国内物流整体效率和资源效率处于低端水平,仍旧处在较为初级的价格竞争阶段,质量与标准并未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这就导致需要投入更为密集的仓储资源,以拉长和增多商品贮存、转存的时间和频率,从而缩短动态过程,以弥补物流的整体运作缺陷。

因此,站在仓库、园区和冷库的运营角度,必须将运力紧密维系在静态资源上,让其依托仓库、冷库资源将整体运营效率被最大化的释放,简而言之就是冷库运营必须融合冷链运力。

图源:unsplash

物流地产商冷库运营的三种模式

就目前物流地产商介入冷库及其运营,暂已形成了三种模式:

以“WW”为代表的“重运营强标准”

即在国内全面实施冷链物流产业,将资产与运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追求运营标准化和成本标准化,为客户提供以冷库资源为保障的冷链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带动实现冷库与冷链园区的标准化。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需要一个企业一个集团的投入,更需要举整个产业、整个行业之力。

以“YP”为代表的“运营服务于资源”

即整体呈现“全资产全运营”格局,实质是拿冷链运营做题材,以获取产业园用地资源为目的。

事实上始终存在开发与运营的严重不均衡,也势必形成“投资收益”的不良循环。

以“PLS”为代表的“产业链影响资源”

即表现形式上扶持整个冷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在极端且漫长的不稳定产业发展阶段,对冷库资源网络化开发的作用极为有限,也是拿产业当题材,实际仍是招租+物业。

图源:pixabay

那么以物流仓储与园区作为前提资源与条件的物流地产商,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运营方式介入到冷库的开发与经营中去呢?

#01  结构并存

冷库资源的收购、定制与预制并存,这不仅是资产和硬件层面的,也将涉及不同的运营运作方式。

目前国内冷链市场处于本土生鲜农产品与进口生鲜农产品并存的格局,各自对冷库的需求存在对冲状态,即存在上下游关系。

进口生鲜农产品的规模化存贮需要以高标仓为特点的仓储资源,但由于规模大和周转慢,会影响单价水平;

本土生鲜农产品,依托以销定产的产业链体系,由于规模小、周期短,对单价和库区品质要求不高。

图源:pexels

因此保有两种资源是有必要的,即通过收购部分正处成熟运营,规模小、区域化的冷库与园区,同时预制化现有干货高标仓园区的部分库房,以形成对上述两种冷链产品生态的需求把控和客户引进与平衡。

与此同时,发挥收购资源的运营能力,覆盖两种资源的运营,以达成在同一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对冲式协同。

定制化,主要针对互联网与新零售商超和高端的医药流通仓储需求,以有资源有客户为优势,吸引谋求与第三方冷链服务商的运营合作,并逐步培植自己的深度运营团队,尤其是医药流通领域。

从而,整体上形成“收购”、“定制”和“预制”并存的格局,及其运营模式。

#02  运力融入

即有意识地在多建制的冷库及园区条件下,引进车辆运力资源使得园区成为干线冷链运输与冷链城市配送的交互点。

对区域型低端冷库资源的收购,实质是在搭建一个融入运力的运营体系,因为这些区域型低端冷库才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干配枢纽”,让这种优势向目前现有和新开发的高标仓园区延伸,一方面放大运力在更多资源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则对区域的多等级冷库形成运营和收益的再叠加。

#03  运营创新

从软硬件多角度融合包括:金融、贸易、运力等运营项目,形成立体的运营创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客户对冷库资源及基础运营的粘性。

收购与定制,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杠杆模式,实现资源改建、升级和运营整合。

适度参与贸易,通过货权关系与让渡流程,实现更为紧密的运营合作关系和深度业务合作,拓宽更广泛的供应链业务空间。

由点到面地逐步建立由区域到全国的运力平台,依托区域园区和冷库的驻车优势,从硬件上开发有利于驻车、转运、驳运和生活的配套条件,并在软件上开发自有与合作的运力互联网平台,以联动更广泛的园区资源和运力资源。

免责声明:

2021上海内部物流及过程管理展览会/CSRW2021亚洲冷库建设与运营论坛暨展览会精彩回顾

  • 盛大启幕 | 2021上海内部物流及过程管理展览会在申城拉开帷幕!

  • 重磅 | CSRW2021亚洲冷库建设与运营论坛暨展览会精彩开幕!

  • 展商风采 | 专访捷象、和进、隆链等物流大厂,听听他们的展会首日体验!

  • 第一届亚洲冷库建设与运营论坛暨展览会圆满收官

  • 2021上海内部物流及过程管理展览会完美收官,让我们一起盘点那些精彩亮点吧!

2022年4月7-9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内部物流及过程管理展览会,

CSRW亚洲冷库建设与运营论坛暨展览会

期待再相见!

 可查看2021年上海内部物流与过程管理展览会现场精彩照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