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家长怎样用哲学”系列
发布于 2021-10-07 12:11
(43)“家长怎样用哲学”系列
关于敏感期
人的发展中,不同时期的特殊性,早已被人们注意。尤其是关于敏感期的研究,更突出了每个阶段鲜明的特殊性。敏感期的阶段特点是:
一是在敏感期感受最敏感。
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期内接受外来的影响,感受得最为敏感、强烈。所以称为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动物不仅对自己的妈妈可以发生‘母亲印刻’,如果自己的妈妈在生产后就离开了,小动物也可以对其他类似的替代动物发生‘母亲印刻’”。
二是在敏感期培养效果最佳。
从培养的角度看,敏感期“这个时期某种特定的行为和能力,最适宜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其发展速度也最快,会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又叫最佳期。
心理学家李惠桐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的研究中,发现“成熟早期”(指10%的小儿在自然条件下达到该项动作的年龄)作为这一项动作早期训练的学习敏感期,这一原则对于学习语言、训练适应性行为、个人与社会行为等都是适用的。
三是在敏感期受损害以后不能补偿。
例如,动物行为学家哈洛(H.F.Harlow)在研究恒河猴的社交行为时发现;恒河猴出生后的头60天至90天内被完全隔离,然后放回猴群中生活,其社交行为不受严重影响。如果生后被隔离长达6个月,则他的社交行为不正常,但所受损失以后可以补偿。如果出生后的头两年被完全隔离,则不但其后社交行为不正常,而且所受损害以后不能补偿。这就是说,恒河猴生后的第4个月至2岁前是他们获取正常的社交行为能力的“敏感期”。
再如“狼孩”现象。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地发现的两个狼孩。其中的卡玛拉活到17岁。经过几年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学会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数字概念,学会了50个词汇,能讲一些简单的话。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根据卡玛拉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认为她17岁的智力只达到了3岁半儿童的水平。说明在敏感期受损害以后不能补偿。
[图片]
(网络下载照片:印度狼孩)
我国东北“猪孩”王显凤自幼与猪为伍,动作行为颇似猪。经过众多人的悉心关怀与教育、训练,她各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接近于70正常人的最低水准;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但此实验却再次证明了智力发展以及言语学习的敏感期错过之后,就不可能逆转。
四是敏感期具有突变、转折的性质。
“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一个从许多小的质变构成一个大的质变的过程。每个心理过程或个性特征都要经过几次大的飞跃或质变,并表现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个质的飞跃期,叫做关键年龄。”
我们曾经对初中孩子“开窍”现象进行过探讨。发现88%的孩子认为“开窍”现象在自己身上明显发生过;对于开窍发生时间的分布,孩子和家长的看法一致:最高峰在初二下学期。“开窍”表现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一个“浑不懂事”的孩子,突然变得懂事了,前后判若两人。这是因为“ 在自身和外部子系统之间尚未协同时,表现为无序状态(如初二);一旦协同,通过突变形式(开窍)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系统发展的各变量中,自我意识是促进协同起主宰作用的‘序参量’(它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决定着演化结果出现的结构和功能)。”
“北京有几所学校做过追踪调查,发现初三毕业报考高中的品学兼优孩子,前一年仍有变化,但是高一到高中毕业,在品学两方面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升入大学后,高中品学兼优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如此。调查的结果说明,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心理现象,明显的差异在可塑性上。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与否的标志。成熟前的人的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养。”
不尊重不同时期的特殊性,例如急于在敏感期之前过早地进行训练,其实是劳而无功的。
心理学界还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中,双生子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生子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
由此看来,过早的训练和敏感期内的训练一样,儿童最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但早期训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更要紧的是,这种训练和学习,可能因为成效微小,而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学习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家长要想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中小学十二年不同的特点,也就是每一年级的阶段特殊性必须掌握。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