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桃源县一中怎样管教师、石门一中怎样管学生......
发布于 2021-10-07 11:52
桃源县第一中学课堂规范细则十条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新课改精神,全面落实“情感教育·生本课堂”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体”的双主体思想,尊重学生思维权、表达权、演练权、总结归纳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严禁满堂灌、一言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坚持手写教案,严禁无教案进入课堂上课。
二、预备铃响后,带齐教案、教具等按时到达教室候课,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致意。若发现缺席学生,教师要及时询问并处理。听课教师应提前到教室听课。下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下课”,并与学生互致“再见”。
三、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课、下课,不得旷课、迟到或早退,也不得提前下课(体育课可提前5分钟)和推迟下课。第二节课的教师下课后要及时督促学生整队出操,第三节和第五节课的教师要督查学生做好眼保健操,眼保健操结束后师生才能离开教室。
四、教师用普通话上课。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清晰、精练、生动,语速适中,音量适当,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教学板书用字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清晰。
五、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亲切自然,得体大方。须用站立姿势上课(特殊情况经年级批准),不准坐在椅子上(或桌面上)讲课。
六、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不得处理与本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任何事情。不准在课堂上接打电话或接待家长和客人,不得中途离开课堂。
七、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做到举止文明,仪表端庄,穿着得体。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异发型,不穿拖鞋、背心,不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不吸烟,不戴墨镜,酒后不进入教室。
八、教师必须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始终,课堂上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切实落实“后劲生”的四个优先权,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准以任何理由将学生赶出教室。
九、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讲究教学卫生,重视教学安全,规范操作各类教学器材与设备,杜绝各类教学安全事故。
十、禁止教师在课堂上宣讲与政治大局不相宜的言论和对现实不满的牢骚话语。
石门一中学生学习习惯18个必须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学生,这其中的秘诀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件很强大的事情,日积月累的坚持,就能把习惯转化成一种坚实的力量。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在学校一个学生要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所以要想学习好,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学校埋怨老师。
2.以学为先的习惯
在一个优秀学生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3.随处学习的习惯
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4.讲究条理的习惯
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文件袋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曝十寒。
5.学会阅读的习惯
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6.合理安排
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
7.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8.学习互动的习惯
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9.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10.专心上课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11.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
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12.善做笔记的习惯
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
13.作业规范的习惯
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考试,作业工整,书写规范,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14.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方式,做作业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15.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16.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复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
17.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疑问或是容易错的地方随手记录下来,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算合格。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18.自我调整的习惯
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从一点信心都没有逐渐到有了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
石门一中
2020年4月27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