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发布于 2021-10-07 15:57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本章核心思想和阅读要点:
[1] 本章讲述自然无为的太和一气(注释者名为“清空一气”)的无极:它包罗天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蔽;化育万物,养育群生;即充满宇宙,而又天人相应地落实到人体——即由一而二地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性命。我们如能一本自然无为的修持,由穷理而尽性至命,则会无限受益。
[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是什么?“道”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清空一气。天地未开以前,此气在于空中;天地既辟以后,此气寓于天壤。是气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灭也。天地既得此气,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矣。惟天地能抱此气,故运转无穷。万年不蔽者此气,流行不息、群类资生者亦此气——一气相通也。圣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何极,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坚,道能贯之,不亦刚乎!然闻之《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巳。”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柔莫柔于此矣。虽然,天地无此气,则块然而无用;人物无此气,亦冥顽而不灵。有之则生,无之则没。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以无气则无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尘埃毫发,无不包含个中。不惟至柔,抑且无有——非孔子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遣者欤?夫何相间之有?顾物至于极柔则无用矣;惟道之至柔,乃能撑持天下之至坚。物至于无有又何为哉?惟道之无有,乃能主宰天下之万有(西方以道为“万有能”)。
[3]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究无一民一物不被其泽,非由此气之弥纶而磅礴也哉?其在人身,浩气流行,不必搬运(指一些邪道气功,搞外导、沉气、贯气人为运气者,违背生理之自然),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发,其获益良非浅矣。此乃无为之有益。
[4]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之一事,古人以身教,不以言教。是有教之教,诚不若无教之教倍真也。夫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不言而天下化。无为而治,无为而平成自治者,不同一辙耶?故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状道之无为自然,包罗天地,养育群生,本此太和一气,流行宇宙,贯彻天人,无大无小,无隐无显,皆具足者也。是至柔而能育至刚,至无而能包至有。以故一通百通,一动群动,空谷传声,声声相应。道之神妙,无有加矣!非圣人孰能与于此哉!
[5] 如何修道:若在初学之士,具真信心,立大勇志,依法修持,自浅而深,由上而下,始由勉强,久则自然,方能洞彻此旨。总要耐之又耐,忍之又忍,十二时中,不起厌心,不生退志,到深有得,居安资生,左右逢源,乃恍然于太上之旨,忍苦、耐烦、奋发、有恒,则会苦尽甘来,祛病康复,起死回生。至于修炼始基,古云“精生有调药之候,药产有采取之候”。先天神生气,气生精,是天地生物之理,顺道也。若听其顺,虽能生男育女,而精耗气散,败尽而死。相生相爱,生男育女,咸为福矣。不知相生即含相克,相爱即含相害,以致福兮祸倚。岐伯把这逻辑名“害生于恩”。当然这不是无原则的倡导禁欲,而是就已衰已老病者的养生溯源的结论。太上悲悯凡人,流浪生死,轮回不息,乃示以逆修之道,反本归根,复老为少,化弱为强,致使成仙证圣,永不生灭。太上示以逆修之道,是继承“岐黄”,而后形成“黄老”。作为养生修真,即以逆修为原则的颠倒之术,是由广成子总结上古天真而传给黄帝,帝请岐伯阐述而载之《外经》,留传后世的。始教人致虚养静,从无知无觉时,寻有知有觉处。《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后天之精有形,先天之精无迹,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所谓玄关一动,太极开基也(开基即“感而遂通”的通,并由小通到大通的飞跃),自此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回光返照,观其一呼一吸之气息,开阖往来,升降上下,收回中宫(脐下虚无窟子“牝”),把思想沐浴得干干净净地温养。少倾杳冥之际,忽焉一念从规中起,一气从虚中来,即精生气也。此气非有形也——若有形之气,则有起止、有限量,安望其大包天地,细入毫毛,无微不入,无坚不破者哉?是气原天地人物生生之本也,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为什么说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因为它是肾中含的先天之气,必有此气上供后天脾胃之气,才能使其它各脏腑得到给养。这是就生命而言;如就修持而言,此气即真人之息,采之即长生种子的丹。)虽至柔也能御至坚,虽至无也能宰万物,古仙喻之曰药,以能医老病,养仙婴也。故曰“延命酒、返魂浆”,又曰“真人长生根”,诚为人世至宝。古人谓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半忽也。凡人能得此气,即长生可期。然采取之法,又要合中合正,始可无患。若有药而配合不善,烹煎不良,饵之不合其时,养之不得其法,火之大小文武,药之调和老嫩,服之多少轻重,一有失变,必如阴阳寒暑,非时而变,以致天灾流行,万物湮没矣。学者能合太上前后数章玩之,下手兴工,方无差错。吾点功至此一诀,诚万金难得,能识透此诀,则处处有把握,长生之药可得,神仙之地无难矣。
相关链接
解读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
解读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解读 | 《道德经》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解读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
解读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解读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解读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