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抑笔手法解读
发布于 2021-10-08 02:28
一、引言
二、关于《五猖会》的主旨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及相关教材分析资料所述,《五猖会》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这真的是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吗?在我看来,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其理由是:少年的鲁迅对父亲有着无可比拟的敬与爱。我们可以从《父亲的病》,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拔何首乌的情节,以及从鲁迅学医的初衷中看出。那么《五猖会》结尾“至今想起一想起,还诧异我父亲……”这又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这不是含蓄的批评,而是用抑笔手法写就的一首父爱的赞歌。
三、何为抑笔手法?
在杂文写作中,鲁迅先生喜欢运用反语,以增其批判挖苦厌恶之感,在散文里,鲁迅先生会经常使用一些抑笔手法,运用抑笔既可以增强褒扬之情,又能使文章文气起伏,节奏顿挫,章法变化,侧重点突出,可读性加强,抑笔手法其实就是一种巧妙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朝花夕拾》中的抑笔手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关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作者连用两个“不必说……也不必说……”这一句式将鲁迅儿时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百草园里,色彩缤纷,生机勃勃正如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而“单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其实便是用抑笔写就的百草园的核心乐趣。 2.《藤野先生》, 从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以及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牵挂,都无处不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无比感激和怀念。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两个非常精彩的写作技巧,一是似褒实贬的反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憎恨。一是先抑后扬,展现了藤野先生质朴宽宏的崇高形象。也就是抑笔手法。
3.《范爱农》追述了在日留学和回国后,跟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场景,开头先写自己与范爱农势不两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为之后展示他的亲切做了伏笔,表达出了作者对范爱农的同情和哀悼。 4.《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写尽了长妈妈的种种不好,还踩死了自己心爱的隐鼠。看似先前的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极其厌恶,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用的一种欲扬先抑的抑笔手法,从"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的震悚起来"表达了我如获至宝终于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的喜悦和震惊,更加突出地刻画了长妈妈看似迷信却又朴实,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形象。
四、结论
现代文学史家王瑶:"《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我不反对鲁迅先生利用作品调侃了某些人,但评论家们过度强调了鲁迅先生文章的批判性,把鉴赏鲁迅先生杂文的一些方法简单的移植到对鲁迅先生的生活散文评析中去,是僵化了的极端错误的不可取的读书方法。
之前,我读周作人先生《秉烛后谈》,对二先生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的爆料文章的观感就是,周作人先生的冲淡特征其实就是人品不够。很多情况无非是以二先生之心度大先生之腹罢了。看来,读书要正,要品,要悟。既不能受太多的官方解读影响,也不能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
《朝花夕拾》,与其说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倒不如说是鲁迅先生对儿时的甜蜜的一种追忆,对自我成长过程一种诠释,而其捻笔即就的抑笔的手法便是他的这部成熟的抒情叙事散文集的写作风格的个人特质展现。也是我们深入品读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一把钥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