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发布于 2021-10-08 13:50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背诵课文时,一会捂住双眼,一会走来走去,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叨能不能安静坐下集中注意力,可怎么说也没用。




看着这个孩子学习时坐立不安的样子,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也细数起了自己孩子那些屡禁不止的小动作:

上课时东张西望,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时不时通过扔小纸条、说悄悄话、拍拍同桌胳膊等方式,来撩逗旁边的同学。

回家写作业,更难以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会玩橡皮,一会咬指甲,要么就是不停地要喝水、上厕所。

即使坐在那什么都不做,也是小动作不断,抠鼻子、揉眼睛、挠头发……都是常有的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看着孩子这些表现就来气,觉得站没站样,坐没坐样。不仅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会非常影响学习成绩。

小的时候不管教,长大了更难以改正这种坏习惯,因小动作多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已经成为了普遍的问题。

据一项调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
2000多名大中学生中,只有58.8%的学生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7%的人可以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
而上自习的时候,有超过20%的学生经常走神。

于是,家长和老师想尽办法,让孩子从小养成认真专注的习惯,却发现越强行阻止,孩子小动作越多,就像故意作对似的。

有时情绪被激怒,便直接上手了,可问题没解决,却反而容易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究竟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小动作不断呢?

孩子“多动”的原因

小孩子总是小动作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性的原因。

① 触觉太敏感。

触觉敏感是触觉失调的一种,多数由于触觉经验刺激不足所造成。

例如有一些剖腹产的儿童,大脑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前庭功能也即大脑前额叶掌管注意力的器官可能会受到些许影响。

还有一些儿童因为爬行不够、过早使用学步车、活动空间少等,导致触觉学习短缺,触觉刺激有所缺失。

这类孩子过滤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对任何信息都会急着去做反应,大脑总是动荡不安,所以注意力难以集中到一个点上。

②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有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同,幼儿期只有5~15分钟,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30分钟。

在上课、写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进行的事情上,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难长久持续。

而且低幼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去进行多空间探索,于是非常好动。

③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也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这类孩子智力大多正常,但是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

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多动、情绪也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难以与人相处。

二是环境造就的结果。

① 不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发育。

比如经常糖果、薯片等掺杂太多添加剂的事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注度。

睡眠不足则会导致大脑工作变慢,容易产生冲动、易怒等负面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

一次性玩耍的玩具过多,拥有的东西超过孩子的可接受度,就容易使他三心二意。

还有电视、平板等电子产品,让孩子习惯于多感官刺激,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父母出于关心,总是喜欢在孩子学习或玩耍时,有意无意地打断他们,甚至恨不得在孩子睡觉时,都想叫一声看睡着了没。

这些无意识的干扰,使得孩子信息反馈多,处理系统紊乱,久而久之,就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③孩子习惯通过无意识的动作缓解焦虑等情绪。

有些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不知所措,又不敢多言,于是会通过拽拽衣服,挠挠头等动作来缓解这种迫于待在安静气氛的不安全感。

尤其幼升小的孩子,需要一个过渡期,当感到不适时,便会通过习惯性肢体动作或者去拨弄别人通过交友来缓解不安。

孩子在某些时候有小动作很正常,但如果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则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有儿童教育的机构通过研究得出:
孩子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会引起感觉障碍。
他们长大后,更容易闹事,会出现打架、逃学、早恋等多种青少年问题。

应该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

试试这几招

帮孩子坐的住

①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要孩子一有不合适的行为,就开启“河东狮吼”模式。强行纠正,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父母的情绪上,而完全搞不清记不住自己错在哪里。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互动,建立起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才愿意听提出的建议。

给孩子讲清纪律。尤其对于处在学龄过渡时期的孩子,需要多次讲明纪律,并给他们一个逐渐适应的时间和过程。

②是收起做“雷锋”的心,还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当孩子在学习、玩耍时,给他一个安全舒适的角落,让他尽情地做喜欢的事情。

收起自己的“不放心”,孩子才会集中注意力,真正养成让父母放心的性格和习惯。

另外,跟孩子做好规划,让他有个“完整”的时间概念,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并引导他遵守规则,这样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③是给孩子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在饮食方面,给孩子多吃高蛋白、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零食。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良好的睡眠,杜绝熬夜现象。

在需要专注做一件事时,把其他的干扰因素去掉。比如在书桌前不要放玩具等影响学习的物品,当孩子玩玩具时,只让他选择一两样,以免选择太多难以集中精力。

④是带孩子参加一些静态的项目。

可以通过阅读、画画、写字等静心又需要专注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能在同一件事情上保持较长的时间。

当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可以约定一过一段时间根据需要休息一会。

⑤是用“做”代替“不”,引导孩子走向对的方向。

据科学研究,大脑不识别“不”字,越是让孩子别走神,别做小动作,他越做。成人也是如此,越让你不要想某个画面,越是不经意间脑补想象那个画面。

同样的事情,换一个说法,给人的感受会立刻不同。

比如,将“别来回动了”改为“我们安静坐好”,把“不要三心二意”改为“我们这十分钟只做这一件事好吗?”

另外,对于多动症等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要及时就医,听从遗嘱。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专注力。80%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专注力上面。

收起孩子的“小动作”,需要身边大人很多“大动作”的积累和配合。

放下急于求成的心,循序渐进,给孩子调适的时间,他才会形成长久稳定的注意力。

End

编辑:星小
作者:多丝剑,多愁善感又喜欢在必要时挥剑斩情丝,一个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职场二胎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星海科学育儿
我是星海,某知名早教公司CEO,与你分享科学育儿干货。接触过百万孩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32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