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大数据驱动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问题面向、运行机制及其技术逻辑
发布于 2021-10-09 09:20
【关键词】大数据;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运行机制;技术逻辑
作者简介:
李春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区已经形成了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和内容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能够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但与社区居民日益复杂和多样的需求相比,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供给主体的一元化与破碎化,供给知识的单一化与碎片化,以及供给内容的低质化与内卷化等问题。大数据及其技术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精准识别、内容精准供给和结果精准评估,实现了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大数据+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了复杂的技术逻辑,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技术化识别,零散化社会事实的数据化连接,稀缺性公共资源的算法化配置,以及异质性服务主体的计算化整合。
技术治理方兴未艾,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深度转型,逐渐从总体控制向技术治理转变。在超大规模的治理负荷下,国家如何实现对基层的有效治理始终是关键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各种基层社会事实数据。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及其扩大在生产,摆脱了过去因“基数不清,底数不明”等信息模糊引起的公共服务供给偏差问题,拓展了社区信息监控的覆盖范围和深度,提高了信息流动和处理的效率,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精确化和精准化,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实现了社区的有效治理。
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驱动的社区公共服务是依赖各种数据化的社会事实及其计算的,对于很多无法进行数据化,或由于数据化而被过度简化的社区服务需求及其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实,往往难以纳入社区服务的算法模型,也会容易造成公共服务供给偏差的问题。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优劣利弊,正视“大数据+社区公共服务”的成本投入、技术要求、应用领域、落地限制和潜在风险,对大数据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更好地推动大数据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应用。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论文已经发表在《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下载原文阅读。)
本期编辑:刘羽晞
第一时间了解学科资讯
欢迎广大学者交流与荐文
荐稿邮箱:
121000213083@sjtu.edu.cn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