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太油会导致脱发吗?
发布于 2021-10-10 04:09
不是没洗头,只是头皮爱出油!
头油,当代年轻人最讨厌的问题之一,一缕缕秀发透着油亮的光泽,还伴随着阵阵味道,严重影响个人颜值和气质。
最可怕的是,许多人还发现,头发一油就变得格外容易掉,这就让本就贫瘠的发量雪上加霜。
那么,头发出油到底会不会导致脱发呢?欢迎和小叮当一起探寻脱发的秘密~
头发太油会导致脱发吗?
头发出油量大,很容易让大家想到脂溢性脱发。
其实,脂溢性脱发是过去的说法,在还没研究清楚的时候,人们一度认为它是由于头皮油脂分泌过多导致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脂溢性脱发。
后来研究发现,脂溢性脱发其实是因为头皮毛囊对雄性激素敏感而导致的毛囊萎缩变小,于是头发的生长周期变短、最后直至变秃顶。所以,这种脱发类型又被命名为雄性激素脱发。
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头皮的油脂分泌也会加快。所以,脱发的同时头皮出油也会变多,让人误以为是头皮出油导致的脱发。
简单来说,头皮出油和脱发都是雄性激素脱发的表现,两者同时存在,并不是因果关系。
掉多少头发才算脱发?
另外,大家也不用觉得头发出油就得了脂溢性脱发,要知道,脱发也是有“门槛”的。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毛发每隔5年就要全部更换一次,只因头发的更新是分期分批进行的,所以不易觉察。
头发的生长速度受年龄性别、季节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年轻的长得快,年老的长得慢;女性快,男性慢;夏天快,冬天慢;粗发快,细发慢。
正常人的头发,平时一边脱落,一边生长,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若平时有少量脱落,无论是生理性或季节性的脱发都属于正常的新陈代谢。
女性妊娠期间,头发的寿命就会延长,分娩以后那些"超期服役"的头发也会纷纷"退役",于是就会出现脱发现象。产后脱发一般在半年后即可长出新发。
有些人掉发比较“离谱",大把大把地掉,几天以后变得稀稀拉拉的,这可能与神经因素、营养、内分泌障碍、感染等多种原因有关。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脱发?有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可以参考:
用手轻轻抓住一撮头发,轻轻地拉,连续在头皮不同部位重复 5~6 次。如果每次只有 1~2 根头发脱落,粗略估计每天脱发数<100 根,代表头发基本正常。如果每次都超过 3 根,那每天脱发数很可能>100 根,很不幸你可能已经加入脱发队伍。
常见的脱发类型
常见的脱发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因也各不相同,了解清楚之后大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哦。
1.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脱发)
由基因、激素水平导致的雄激素性脱发,也叫男性型脱发。男性90% 以上的脱发为雄激素性脱发。
别看雄激素虽然姓“雄”,但男女体内都有它,而且它与毛发生长相关,所以女性也会患病。
在这类脱发患者头皮内,双氢睾酮水平增高,破坏头发的生长周期,每天脱落的头发更多,脱得多长得少,长此以往导致秃头。
男性主要表现为前额发迹线上移,后期发展到头顶秃发;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和额部脱发,但发际线不受影响。
2.斑秃
斑秃,也就是传说中的“鬼剃头”,往往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头上就秃了一小块,一般是硬币大小的圆形,可以向外扩展。斑秃是可自愈的,但常可复发,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听起来很可怕对不对?斑秃的出现与自身免疫状态、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遗传因素相关。
对于年轻人来说,抑郁、焦虑、重大事件发生,都可能是斑秃的诱因,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压力再大,也不能脱发!
3.休止期脱发
某些内分泌疾病、感染、产后、药物、营养不良、精神压力等,可能导致毛发生长的“生物钟”紊乱,使大部分毛囊进入“休止期”,也会引起脱发。
休止期脱发也可以自愈,通常 3-6 个月停止脱发,再3-6 个月毛发再生,但达到正常状态需要 12-18 个月。
如何预防脱发?
既然脱发这么可怕,那么在生活中如何预防脱发呢?
1.保证充足睡眠,熬夜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
2.适度洗发
洗发太勤或太少对头发的保养来说都不好,一般隔天洗一次即可,洗发水温以40℃左右为宜;洗发后,最好让头发自然干,如用吹风机,要注意吹出的风温度不能太高,过高温度不仅对头发不好,而且损伤头皮。
3.重视梳头
经常梳头可以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头发供血。
4.减少染发、烫发
经常染发、烫发,会破坏头发的光泽和弹性,甚至使头发变黄、干枯。染发、烫发间隔时间至少要3~6个月。
5.避免过度压迫、牵拉头发
束发时不要过度牵拉头发,也不要将头发绑得太紧。戴帽子、头盔时,发际处的头发易受帽子或头盔压迫,所以戴帽子和头盔的时间不宜过长。
脱发如何调理?
头发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食品,蛋白质是生成和营养头发必需的物质,此外还要多吃些含维生素A、E和铁、钙等食品,如核桃、莴苣、卷心菜、花菜等。
生发食物
宜补充植物蛋白,多食大豆、黑芝麻、玉米等食品。
宜补充铁质,多食黄豆、黑豆、蛋类、禽类、带鱼、虾、熟花生、菠菜、鲤鱼、香蕉、胡萝卜、马铃薯等。
宜食含碘高的食物。
宜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
宜多食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苋菜、菠菜、枸杞菜、芥菜、金针菜、黑芝麻等。
宜多吃含黏蛋白的骨胶质多的食物,如牛骨汤、排骨汤等。
——顺芝堂——
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