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越久,离佛越远”,你也是这样的吗?

发布于 2021-10-10 08:59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

经常会听说这样一句俗语: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

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这似乎表示

学佛的时间越久,离佛就越远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有部分学佛者

学佛修行的时间越长

反而对佛法、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佛不得法

学佛是要有方法(法门)的,佛法有三大语系,三藏十二部典籍,佛陀留下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对应着根机不同的修学者。对于学佛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门,然后一门深入,精进坚持。

可是对很多的学佛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佛方法,又没有善知识做引导,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一些错误的学佛方法可能让学佛者与成佛的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修行道心退转

很多人在学佛之初勇猛精进,对明心见性、开悟的境界很是向往,觉得指日可期,而且也能在学佛的过程中,减少烦恼,增长智慧。但日久之后,仍觉得烦恼未能根除,反而感受到障碍重重,业障、魔障、病障层出不穷,于是失去信心,认为解脱烦恼,转凡成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学佛的初心逐渐就退转了,离佛也越来越远。

学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断修行的事。许多学佛人在初学佛时,即使有很坚固的誓愿,但时间一久,或是遇到了挫折、逆境、违缘,就忘了,这便是多退初心。

所谓“学道不负初心,成佛有余”学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大信心、大诚心、大恒心、大智慧、大毅力,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努力修学,让菩提心一点点增长、广大,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修学流于表面

作为学佛人,不仅要闻思,更重要的是要实修。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流于表面,连基本的皈依、发心等道理都不懂,或者只学习理论,而不愿意下功夫去实修,虽然学佛的时间不短,读诵的经文也不少,但实际上满腹都是贪嗔痴。这种在学佛中不求甚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学佛方式,自然是学的时间越长,离佛也就越远。

 

我们学佛,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通病就在于,说得多,做得少。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感到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鸟窠禅师,怎么是如此平常,于是笑言:“这三岁孩儿都晓得!”禅师回答说:“三岁孩儿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们作为学佛者,不仅要精进努力地学习佛法,还要积极地去实践佛法,将佛法用之于现实人间的日常生活,平时的做人做事当中,解决生活中的烦恼、矛盾。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佛一直就在我们眼前。

缺少正确发心

很多学佛人,走上学佛的道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心和动机,也不是把成佛、解脱烦恼作为追求的目标。大部分都是因为在生活上或事业上遇到了困难、挫折等,虽然各人学佛的因缘不尽相同,但都带着一颗跟佛菩萨做“交易”的功利心,希望佛菩萨可以保佑、帮助自己。

 

这样的学佛者,很容易把对佛教的信仰变成一种迷信,一旦发现自己的现状没有改善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去对佛法和佛菩萨的信心,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离佛越来越远了。

 

所以,学佛者要有正确的发心,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保持精进心不退转,才能够最终解脱烦恼,得大自在。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

当我们拥有虔诚的发心

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坚定成佛解脱的目标

并精进地为之努力

佛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微信改了规则,不再按时间线推送,有些朋友们可能会错过更新。不想错过,可以这样:
3、常读:这是最重要的,多看咱们的文章,微信判定你喜欢,“金华金莲花”就会自动进入你公号列表的顶部,这样我们就不会失散了。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
及各位读者,善根增长,往生极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热门文章

1、每日诵戒---诵戒加持文

2、地藏经(45’60’70’三个版本)

3、地藏经(80’90’120’三个版本)

4、拜忏动作分解及要点详解

5、拜忏(21.31.60三个版本)

6、地藏禅+西方发愿文+赞佛+念佛+追顶

7、因果故事合集1-41

8、中华德育故事【全集视频】

9、教孩子的学问系列全185集

10、活着1-3集

     活着4-6集

11、俞净意公遇灶神记1-3集(历史真人改命故事 共8集)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4-6集(历史真人改命故事 共8集)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7-8集(历史真人改命故事 共8集)

12、了凡四训 (电影)全集

有学修当中的心得、感悟等文章发:

投稿邮箱:jinlianhua2012@qq.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