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低碳机构实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发布于 2021-10-10 13:09
IEA——国际能源署
网址:https://www.iea.org/
L同学分享:
WRI——世界资源研究所
网址:https://www.wri.org.cn/
W同学分享:
我在WRI的华盛顿办公室做过两个月的实习。我们团队的研究主题是有关Net Zero的政策分析,工作有很强的研究导向。实习的时候感觉很像在一个大课题组工作,一个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快”:两个月就需要完成一篇长报告的初稿,一个人手头会有多个项目同时推进。这份名义上“朝九晚六”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第二个是“严谨”:虽然工作产出往往以报告、专栏文章的形式发布,不需要经过期刊编辑评审,但WRI内部有专人负责文章的审查,工作人员对报告产出也有比较高的要求。第三个是“自由”:作为实习生,在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以外,我在课题的选择上有很高的自由度。Mentor只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没有干涉我的选题。最后,工作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团队成员都很为自己所做的事业骄傲,这种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习体验。
S同学分享:
WRI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全球研究机构,围绕水、粮食、森林、能源、城市和气候六大紧迫挑战开展工作,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我的实习在WRI中国办公室气候与能源部进行,主要工作是参与城市交通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另外会做一些其他项目支持工作,比如资料收集、写报告、翻译等,强度不大但需要坐班。WRI的管理偏扁平化,工作氛围轻松活跃,前辈们乐于和实习生交流,当时还是大二小朋友的我感受到了尊重和友爱。
Greenpeace——绿色和平
中文网址:
http://www.greenpeace.org.cn/
实习申请渠道:通过实习僧申请
C同学分享:
我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实习。期间我参与撰写了《中日韩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融资报告》,完成投融资项目分析、RCEP前景解读等章节。此外,我还帮助团队搭建黄河流域煤化工数据库,整理了煤化重点项目的技术与建设细节。
实习期间,我感悟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专业”。绿色和平作为国际闻名的环保NGO,运作专业化程度很高、内部高手如云。与WWF、TNC等环保组织不同,绿和所有的资金均来自个人的捐款,不接受基金会和其它利益群体的资金,使得它需要“更讲究”地花钱。也因此,绿和倾向于招收小批行业精英,并多以小兵团作战的形式自主开展调研,而非向高校等机构大批外包项目。我所接触到的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战斗力很强。组织内按议题分为气候能源组、生物多样性组、海洋组等部门,在各个部门中都有牛人:宣传组有podcast的头部主播加盟;海洋组有搭乘“彩虹勇士号”云游世界的侠客;气候能源组有从联合国和外交部归来的高人…我的supervisor也在海外摸爬滚打多年,具有丰厚的金融工作经验,也让我这个绿色金融领域的“萌新”学到了非常多东西,让我明白了要在这一行业工作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关键词是“自由”。绿色和平是一个非常自由、扁平化的组织。绿色和平各国的办公室不受总部的上下级管辖,甚至可以因地制宜保留一些不同的观点;办公室成员之间也乐于交换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创意。从诞生之初,绿色和平就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战斗精神,在其他NGO同行看来,有一种“独立、不低头”的独特气质。这段实习经历让我看到了NGO工作者热情洋溢的工作状态,体会到了这份工作能够给予他们的自我实现的价值。绿色和平的工作方式也非常自由,我大部分时候都可以远程进行实习,单位内也并没有严格的上下班和工时规定。每个成员对自己手上的项目都有足够的决定权,这也对应了先前提到的“专业性”:大牛们总是能运用自己的各种才能和资源,做出有创意的成果。
最后,在绿和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认识到了行业从业者有趣的状态。绿和的员工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人来到这里,是因为已经经济独立,想来此“打卡梦想”;有人则是想要未来更上一层,借机锻炼自己,接触资源。似乎没有人安于把这里看作人生的归宿,但所有人又似乎过得游刃有余,享受着绿和工作的每一天。比起我所听闻的充满焦虑的传统职场,这一点就显得非常特别。也许在Green的同时,我们享受Peace也同等重要吧!
ICCT——国际清洁能源交通委员会
网址:https://theicct.org/
J同学分享:
ICCT是一个旨在推进交通行业清洁低碳的非盈利国际机构,作为一个中立机构推进相关政府在清洁交通领域的决策,在ICCT的实习体验感非常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ICCT对待培养实习生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程序,而不仅仅是打杂活的小黑工。在签署实习合同后,入职时有正式orientation,还有welcome lunch,我的supervisor会为我制定详细的work plan,实习也会配专属电脑,并且有自己的工作邮箱和打卡系统,会与正式员工一起参与monthly check-in。在我的视角中,ICCT对待实习生更多的是在“培养”,而不是在“使用”。
(2)在ICCT实习大多数做的是研究类工作,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研究体系。在这边几乎没有做什么行政工作和杂事,有非常nice的办公室管理人员处理软硬件设备问题,所以只用focus到研究上即可。在学校的研究更多的是去解决一些research gap,强调创新性;在这边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政策上的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结论的准确性。自己的大多数时间中追求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会过分地在意创新性,而对很多结论的准确性拿捏不准。由于模型研究的特点,很多结论即使算错了可能也不太能发现的到,因此通过实习不断地打磨几个关键数字,培养自己对行业关键数据的敏感度,对自己在学位论文研究质量的提升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3)参与ICCT报告撰写真的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在交通清洁低碳领域,ICCT报告的质量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在实习中自己主要负责了海南省电动汽车进展汇报,supervisor给予我非常大的自由度和信任让我为主推进这份报告,不过指导和帮助可一点都没少。亲身参与后更是体会到ICCT的报告在数据、结论、语言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在不断打磨中保证结论准确,并深入探索对政策的一些启发。
WEF——世界经济论坛
网址:https://cn.weforum.org/
G同学分享:
1)专业技能:在我看来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来源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都来自其与其他高级别机构的联系及合作。以我最近参与的报告为例,我们需要采访国际领先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可持续发展投资部门负责人等,了解该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领域的战略和实践,具体访谈的机构包括亚投行、法国巴黎银行、星展银行、中国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接触到制定战略和看方向的人,增强对宏观图景的了解;我们的知识合作伙伴通常是一些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普华永道等,报告的实际撰写工作大多由他们来承担,我们主要负责与他们讨论提出框架和针对其草稿提出反馈意见;其他合作单位包括诸多国际组织、地方政府、行业智库等,依据项目和会议而定。总体而言,这里不会对你进行具体的洗数据、建模型的锻炼,更多是对宏观动态和全景的掌握,个人觉得如果已经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确定的方向,来这里会是很好的拓展平台,否则可能会在频繁的会议和报告中失去一些落地的支点。
2)议题拓展:世界经济论坛有一整套自己的软件管理系统,你可以随时学习各个团队的知识成果,参加各种公开会议,同时联系全球任何你感兴趣的同事。世界经济论坛目前平台基本覆盖所有的国际主流议题,且各平台都有行业经验极为丰富的专家,因此如果愿意探索,这里会提供丰富的跨专业交流的资源。
3)职业探索:我之前在部委、金融机构、联合国等机构实习过,我认为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是我目前接触的最扁平的机构。整个北京代表处不到40人,只有4个级别,实习生和首席代表可以经常一起吃饭聊天。这是一个流动性很高的组织,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同事都有丰富的职业经历,日常交流可以学到很多经验,现实点说,很多同事也愿意直接推荐你去之前的部门实习/工作。从工作而言,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你可以去支持不同团队的工作,体验不同“工种”,我认为是很丰富难得的职场塑造机会。
UN——联合国
Z同学分享:
联合国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牵头部门和权威机构,职能包括:为成员国的环境谈判提供秘书处服务,汇编环境科学研究成果、环境数据,评估全球环境状况,促进立法、政策制定,动员多种利益相关方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建设示范项目,宣传教育等等。环境署有总部、区域中心、国别办公室等多个层级,各有多个部门,工作内容多种多样,就好比政府有多个层级、多种司局、多种工作。
我所在的团队工作内容是筹备环境署的科学-政策-企业论坛。这是环境署主要的多种利益相关方论坛,在每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前举办全球论坛,此外还不定期举办区域论坛、研讨会,邀请学术界、政府、商业界、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代表一起探讨全球环境治理重要议题,共商对策。意见和成果提交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环境署以供参考。
联合国是个站位高,视野开阔,信息丰富,国际关系、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实习生、初级员工手头的工作多半是基础乃至琐碎的。需要自己驱动自己,怀有创业者和外交官的心态,做一个“entrepreneurial internationalist”,自己多观察、多搜集信息、多学习、多思考,主动、有艺术地和领导、同事交流,可以主动提议、主动做事。此外,还要留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Y同学:
实习形式:围绕行业低碳/零碳项目的申请-实施-评审阶段提供技术咨询支持。
实习内容:每周2天以上工作量;日常性事务-协助同事策划和组织会议;技术支持-参与项目申请、项目评审,主要负责项目低碳技术、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编写。
实习收获:有很多和前辈大佬们交流学习的机会,前辈们的指导比自己试错再改正要高效得多;能从行业以及项目落地的角度对低碳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个人接触到的UN,整体氛围比较轻松,对diversity的包容性比较强。
GIZ——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GIZ中德能源合作项目招聘实习生/Looking for a project intern!
H同学分享:
GIZ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简称,是一个德国的国企,但在国内是以NGO的形式活动。GIZ的国企性质决定了它与德国政府(和我国机关)的合作相比其他非政府组织而言更为密切。
GIZ在全球主要做发展援助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部分领域非常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它与我们的合作更多是互相学习(而非单方面援助)的关系。它主要做一些中德合作的发展项目,例如我所在的组做低碳交通规划,其他组做可再生能源、固废等。也会定期与德国相关部门开会。
工作环境而言比较有严谨讲流程的德国风味,而同事也基本上是德国人和会讲德语的中国人,我当时是办公室唯一一个不会讲德语的同学(惨)。但这个也分组,如果有的组的负责人更习惯讲英文的话对德语的要求就不那么高。总体而言是一个学德语、与德国文化交流的很好的环境。
W同学分享: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是致力于在全球开展创新合作的综合服务公司,GIZ受德国联邦政府委托,主要在中国开展及推动符合中德两国利益和意愿的合作项目,专业领域则包括了气候、环境、能源、自然资源等。
我实习主要跟进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旨在推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促进减少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反思塑料——循环经济应对海洋垃圾项目”,旨在支持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塑料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转型。GIZ还有关于生物天然气、交通类的项目,也欢迎实习生参与。
我实习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偏专业类的项目方案转写、项目报告总结等;二是偏业务类的项目合同预算、项目宣传采访;三是偏语言类的中英报告、中英新闻稿等。工作可以让你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一个国际项目从构思,到开展、推进、总结、推广每一个流程的细节。
暑假期间我保持每周4-5天参与,开学后若太忙每周2天左右也可,GIZ的考勤不会很紧张,大部分工作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
我是在刘晓博士的团队工作,同事们超级贴心,悉心指导,年轻活泼,还可以蹭德语课。公司在使馆附近,同事们常带着吃各国美食,闲时一起逛三里屯XD。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Z同学分享: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企业和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水和森林资源。环境信息披露是CDP最重要的工作部分,目前CDP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全面的企业气候变化、水和森林相关风险的原始信息。
Afric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
L同学分享:
是巴塞尔公约下的非洲区域中心,位于南非的行政(加粗)首都比勒陀利亚。人很少,只有十个左右,但协调了化学品公约和联合国、GEF等机构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工作。由于区域中心人很少,它的办公室在南非环保部大楼内部,因此也是难得的感受南非的机关氛围的机会。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它成员国的汞公约下面做国家库存等项目的规划和结题报告,并提出修改建议。这份工作让我开始真正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情况。因为毕设需要,还麻烦同事带我去了郊区的ASGM(artisanal and small-scale gold mining)的矿。那里真的蛮危险,是来自旁边国家的移民,他们甚至不相信汞会对身体有害,尽管他们时不时就有人突发大病然后被送回家。
环境非常好,楼里面有Rooibos机(每天喝很养生),但是比勒陀利亚本身并没有太多亚裔,走在路上还是会作为特殊的面孔被友善的南非朋友搭讪。
总之很幸运我能有这个机会过去实习,我们做的“全球项目”真的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很幸运这段经历提醒我,时刻保持悲悯。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气候中心(现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网站:http://www.cityghg.com/
M同学分享:
气候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等。我在实习期间主要参与了长三角达峰规划等政府规划项目,及参与搭建中国2020-2060年CO2排放路径(CAEP-CP1.1)等模型,主要工作包括文献搜集整理、报告撰写、模型搭建等,非常综合全面。其他实习生的工作还包括图表绘制等,团队主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LEAP、ARCGIS、R、VISIO、TABLEAU等,成果会整理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近期还开始制作气候科普漫画。部门长期接纳实习生,曾在暑期组织实习生文献阅读分享等活动,实习生在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很大自主决定空间,老师会频繁进行讨论和指导,团队氛围非常友好亲和,(食堂也很好吃)。总体来说,在实习期间可以学习到如何系统完成政府项目,并一定程度上自主进行科研实践。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X同学分享:
实习任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研究一些欧洲国家的能源结构转型过程,第二是对我国未来的电力需求量进行预测。实习性质比较偏向个人研究,团队成员的工作也都是自己做研究为主,节奏可以自己把握,整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研究机构。大家都非常友好,也非常愿意带实习生,实习体验感觉很不错!
Z同学分享: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网址:
http://iccsd.tsinghua.edu.cn/wap/index.html
X同学分享:
商务部贸司贸易便利化处
S同学分享:
我实习的单位是商务部外贸司贸易便利化处。目前部里有双碳办公室,我们处室是牵头处室。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事务性工作,包括跑文、传真、复印、文件归档、传达信息、打电话(地方商务部门、商会等),以及在双碳问题上做一个活的百度知道。第二是调研类工作,主要负责收集资料、初稿撰写、文字校对等,也会参与到报告结构的讨论。第三是草拟来函回复,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口径。
调研类工作和专业结合最为紧密。目前处室主要调研内容是双碳目标下的贸易影响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影响。我主要负责了两篇报告,关于锂资源和碳达峰对贸易的影响。这里的调研和科研不同,它不要求有fancy的方法和独创的见解(甚至最好不要太有),但是对数据的可交互核查性、权威性要求很高。
关于工作环境。这次实习完全打破了政府实习节奏慢、不硬核、官气重的刻板印象。至少在中央层面的部位都是很拼的,而且从身边的同事来看这种拼是一种自驱的行为,从而形成了很好的环境。同时也都很年轻,而且领导是真的很开明也很有水平,所以并不是死气沉沉的画风。
FECO-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网址:http://www.fecomee.org.cn/
L同学分享:
实习任务:较为简单,主要协助同事处理日常工作,包括项目评审、国际合作贺会议策办等。
实习产出:无。
团队氛围:氛围较好,压力不大,实习生可参与单位内部活动。
实习投入度:每周五天的全日制实习,可准时上下班,早饭和中饭可在食堂免费取用。
实习体验度:8/10,主要以感受单位氛围为主。
Carbon_Neutrality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