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于 2021-10-10 18:39
2021年新年伊始,几内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连续出现埃博拉出血热聚集疫情,埃博拉出血热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疾病,WHO公布数据显示病死率在25-90%之间,它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
—————— 知多D——————
埃博拉病毒是什么样的病毒?
埃博拉病毒致病力强,分为5个型别(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其中扎伊尔型和苏丹型致病力最强,且容易引起暴发,目前已经有针对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埃博拉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和酒精等消毒剂、脂溶剂都可以杀灭它。
—————— 分割线——————
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果蝠和病人,病人只有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该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造成感染,患者的血液、粪便和呕吐物病毒含量最高,传染性最强。不同于新冠肺炎,该病一般不会通过空气气溶胶和小的飞沫传播。
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也有一个进展过程。感染潜伏期为2~21天,病人首先会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疼、咽痛和疲劳症状,和得了感冒差不多,之后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肝肾损害相关症状和出血。病人多死于症状出现后的6-16天,死因一般是体液丢失造成的低血压。
1.如非需要,应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期间避免前往疫区进行旅游、宗教、外事和贸易等活动;
2.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活动时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使用肥皂,食物需彻底煮熟方可进食;
3.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活动时应避免接触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避免果蝠或猴子、猿等野生动物的产品消费;
4.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回国后应留意自己21天内的健康情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不适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将外游史和接触史告知接诊医生,并配合医生接受相关检测和健康监护。
【类别 通稿】
【记者 吴芷明】
【编辑 郑少山】
图片和视频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免责声明:图片和视频所使用字体来源如认为存在侵权,请凭权利证明材料联系作者处理,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