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试解读

发布于 2021-10-10 19:00

老子《道德经》王弼版本全文及注释朱金忠        

第一章(此道德经,本为无解,世人偏偏欲之,本人愚钝,勉强为之)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字】道: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行走在路上。恒:恒久不变。有些版本作“常”,文景之治时期,因汉文帝名为“刘恒”,避皇帝讳改“恒”为“常”。始:胎儿尚未成形。母:母子分离,新生命的诞生。徼:边界,引申为轨迹。眇:“眇”字,由“少”和“目”构成,大意为不用眼睛去看,视为内视,冥想之状。玄:1.北方。2,紫黑色,肾水。3.变化莫测。道是什么?老子的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宇宙的生生之元。

【解释】道是可以言说出来的,但不是永恒的那个“道”,这个“非常道”,就是要用我们的个体生命去实践去感悟,才会得到你的那个非常道即你的“恒道”。名是可以起名并叫出来的,但这个名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名,会随着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推移,变化而变化。“无”是天地产生之前,万物皆无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样一个状态呢?谓之以“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甚至包括天地都没有形成的一个状态,空无未知便是开始。“有”是产生了万物的名字,同时,“无”和“有”是相互生化的,第一个“有”便是万物的母体。所以我们从“无”中去观察“道”的玄眇,注意这里是个“眇”字,不是用我们肉体的眼睛,而是用心去感悟体察,往往甚得其妙,窥得端倪。我们常从“有”中,用眼去观察“道”的运行轨迹,有一定的局限性。岂不知这有和无的来源,他是同一个体,同一个道体。是因为一个是用心于内,一个是用眼外观,一个是内在,另一个是外在,那么,两者从“道”中分开出去就有了不同。在变化中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是研究所有万事万物的一把金鈅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