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风情】毛主席塑像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发布于 2021-10-10 19:15
临到成都解放时,皇城中除了一个实验小学、一个省博物馆之外,几乎全部被私人占做民房。195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迁入作为办公地,所以曾经对皇城前面的三洞城门进行了最后的一次维修,将省博物馆迁至人民公园,将实验小学迁往后子门,同时将居住在内的贫民全部迁出。
1950年,皇城南面的贡院街、三桥正街、三桥南街等街道被拆除,修建了人民南路一段。人民南路一段的北段比较宽,成为一个城市中心广场,也是全市举行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叫做人民南路广场。1950年10月1日,14万成都市民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国庆游行,当时被称为“川西军区空运队”的空军的飞机还撒下了大量的传单。从此以后,一直到1970年,在这里年年举行国庆节大游行,规模达到20万人。
▲ 1959年四川省成都市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的群众在人民南路广场游行
196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从皇城中迁出,原来贡院所剩下的建筑被全部拆除,这些建筑之中最坚固的城墙是在1968年12月1日用炸药炸毁的,大门外的一对巨大的石狮子被打碎。集中全省之力赶在1969年国庆节前在原地兴建了当时全省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创造了四川建筑史上空前的高速度。展览馆的动工时间是1968年11月5日,参加当时称为“敬建”义务劳动的单位共有710多个。与此同时,在馆前兴建了毛泽东的巨型塑像。
▲ 20世纪50年代成都市人民政府在“皇城”里的会议用车
至今仍然耸立在天府广场的这个展览馆与毛泽东塑像留下了当年的时代烙印。从空中鸟瞰,展览馆与毛泽东塑像及附属建筑的平面布局似一个“忠”字,塑像正位于“忠”字“心”的正中一点;展览馆从地面到三个梯形台面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三个梯形台面象征着当时天天高唱的“三忠于”(即“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正面的四根大柱象征着当时天天高唱的“四无限”(即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塑像下有三层台阶,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里程碑;基座宽7.1米,象征着“七一”党的生日;基座四面各有七朵葵花,象征着七千万四川人民心向红太阳;塑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是12月26日。
▲ 20世纪70年代鸟瞰展览馆与毛泽东塑像及周围建筑
▲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告别家乡仪式
1979年,“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1983年,人民南路北段两侧的东鹅市巷、永靖街被拆除,建成了一个广场,并被正式命名为人民南路广场。1999年,人民南路广场又在扩建之后更名为天府广场。2006年,天府广场全面改建,面貌一新。同年,四川省展览馆也改为四川省科技馆。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图片来源:网 络
图文编辑:汪 洋
图文校对:南波万
技术支持:毛声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