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 康震解读《苏轼》

发布于 2021-10-11 17:15

 


【讲坛】

康震解读《苏轼》

苏东坡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东坡一生曾两任杭州,如今走到杭州,无论哪个角落,他的影子无处不在。杭州人感念苏东坡,不单是因为他主政杭州造福民众,给西湖添加了苏堤春晓这道浓墨重彩的美景,更要紧的是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
(一)少年成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二)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坎坷呢?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年轻气盛的苏轼官场第一站便遭遇寒流,那么面对苛刻严厉的上司,他到底该逆来顺受?还是应针锋相对呢?

(三) 大难临头

苏轼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抨击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京城的日子呆不下去,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离开这是非之地。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做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

 (四) 潇洒东坡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狼狈赴鄂。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但是他并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温饱。从苏轼到苏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凝聚了他达观的态度和超然的内心。

 (五) 东山再起

上一集讲到神宗皇帝觉得新、旧两派人物应该同时启用,而且苏轼人才难得,不忍埋没,亲自下令把他从安徽的黄州调到京城开封附近的汝州任团练副使,这似乎意味着苏轼的仕途有所抬头。此时,苏轼决意要见昔日的政敌、已经不是宰相了的王安石,苏王二人在政见上水火难容,苏轼到底是怎么想的?王安石执政期间曾让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两个人见面后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随后,苏轼应召回京做官,从宦海飘摇到东山再起,那么,苏轼的升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背景?

 (六) 知难而退

上一集康震老师讲到。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轼的职位一跃为三品大员。但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很难,所以就上书朝廷,请求退出官场。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步入官场是其一生的追求,对于苏轼而言,苏轼现在在仕途路上选择的不是进,而是退。那么,苏轼在朝中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

(七)天伦之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风流才子总要配多情佳人,那么,苏大才子将会与家人唱出怎样的欢歌呢?

 (八) 手足之情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姐妹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民间盛传,苏轼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妹妹,名叫苏小妹,兄妹俩之间还发生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

 (九) 东坡印象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

(十)苏轼之死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讲到,苏轼为了避开朝廷里纷繁复杂的洛蜀党争,主动请求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职,虽然不如在朝廷那么风光,但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此时的苏轼心甘情愿,如鱼得水。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苏轼在他的第四个知州定州知州任上准备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突然降临。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它的意外到来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吗?

 

———————————————————

雅之声古筝艺术中心

古筝教学 I 音乐考级

地址:人民路159号(教育局对面)

———————————————————

       
                                     
      ∩_∩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