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节约了吗

发布于 2021-10-11 19:2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节约,反对铺张浪费。10月11日,我校黄清贫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做了题为《今天,你节约了吗》的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今天,你节约了吗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在物质不富裕的过去,需要勤俭节约;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源不断富足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在号召我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品格发扬光大。
  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被历史印证了的正确选择。纵观我国历史,有数不尽关于勤俭节约的历史典故和事件。从节俭力行、赐而不受的春秋时期名臣--晏婴,到东汉末年勤俭廉洁的“一钱太守”--刘宠,从唐朝的一代名相--魏征,到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再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们勤俭节约的故事无一不是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的有力诠释。“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正是毛主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年轻的共和国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甩掉了一穷二白的帽子,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由时代现实决定了的必然选择。也许有人会说,以前国家穷,我们不得不勤俭节约,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富了、腰包鼓了,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的理由。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们不能逾越,人口众多的现实我们一时不能改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逃避,那么,直面现实和矛盾,试想,如果人人都能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将能省下多少资源,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
  发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行游客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而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在全社会正掀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着实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了,它更关乎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家,更存在于一个大家,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如果每个人都不负责任地浪费资源,那么有一天,当人类仅剩的一滴水是地球的眼泪,仅剩的一抹绿是地球的记忆时,恐怕我们谁也逃不过自然的惩罚,那时,谁还敢说浪不浪费是个人自由?谁还敢摆出事不关己的姿态?
  老师、同学们,回想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爱护公共资源,是否注意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是否你在不经意间已造成了诸多浪费---吃饭多有剩菜剩饭,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白天的教室里紧闭窗帘却亮着灯,从早到晚不停地开着空调或电风扇,卫生间水龙头哗哗流水,洗个澡或冲个凉时水流不断,随意踏踩攀折花草树木,随手丢弃垃圾杂物于地上......
  古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学校再次倡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小事做起:

一、践行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我们要选择做文明并推广之人,将厉行节约和倡导文明放在一起。做到:

1.就餐时人人有序排队,避免喧哗;

2.时常对食堂员工友善地道声“谢谢”,是给他们最好的支持;

3.进餐中注重行为举止,尽量不大声说话;

4.将食物残渣放在餐盘中,保持餐桌的整洁;

5.尽量吃光盘中的食物并将餐具餐盘放到指定的位置;配送到教室吃饭的话,可以考虑先将吃不完的饭菜匀给其他饭量大的同学。
  有句广告语这样说:“你的挥霍,也许正伴随着别人的饥饿”。让我们积极践行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

二、践行节能节水,融入低碳生活。

去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3月15日,习主席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反观近几年来因气候异常造成的极端灾害事件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无不意味着: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迫在眉睫,而最有效手段就是---节约资源、能源,倡导全社会融入到低碳生活中来。有这样一组数据:少搭乘1次电梯可减少218克的碳排放、少开空调冷气1小时可减少621克、少看电视1小时可减少96克、省1度电可减少638克、省1度水可减少194克碳排放,如果全国14亿人一起行动,每天可减少约290亿千克的碳排放,日积月累后数量惊人啊!因此,实现公众参与、人人有责:1.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办公室、教室等要做到晴天时不开灯,人少时少开灯,人走灯灭;2.在能够使用节能灯具的地方尽可能地更换、使用节能灯具;3.减少教室和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开启和使用空调、电风扇、多媒体一体机、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放学或下班时必须关闭电源;4.珍惜水资源,自觉养成节水习惯,洗刷不用“长流水”,使用容器洗手洗脸,提倡废水利用;5.爱护用水设备,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滴、漏,防止长流水现象的发生;6.办公用纸尽量双面使用,提高利用率,提倡网络办公,减少宣传用纸的数量,合理统筹必要的试卷、复习提纲等印刷数量。
  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一起融入低碳生活新时尚吧。

三、践行环境育人,爱护公共财物。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爱护环境和公物,1.从我做起---小心翼翼地挪动桌椅,轻手轻脚地开门开窗,不要踏踩攀折花草树木,不要随手丢弃垃圾杂物于地上;2.从小事做起---不要在雪白的墙壁上蹬踏留痕,不要把无辜的玻璃撞击得粉身碎骨,也不要让开关面板和教室门窗支离破碎;3.从身边做起---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捡起地上的纸屑和饮料瓶,保持环境卫生;4.对于一切破坏公物的行为,要勇于揭发,勇于制止;对于亵渎文明的一切行为,敢于批评指正。
  爱护公物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希望全体师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总之,节约和环保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一种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雨绸缪,因此,作为八中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厉行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试问:今天,你节约了吗?!

  发言人:黄清贫

  2021.10.11

供稿|蔡建立

初审|王健松  复审|刘小明  终审|章华宝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