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送外卖,本科毕业摆路边摊 | 到底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收入
发布于 2021-10-12 08:30
正文共:2569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近日给出了新冠疫情结束时间,预测新冠大流行将于2022年年初结束。
长达近两年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和就业形势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在经常上网的同学一定没少看到这种新闻:
疫情使得很多在过去高薪有面儿的工作一片狼藉,而一些不起眼的行业和岗位反而聚集了大量人才。本科、硕士毕业生送外卖、摆夜市、开直播,做一些入行门槛极低的工作,赚的比过去上班还多。
当然赚钱没有错,但如果学历不再是决定收入的主要因素,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收入?如何选就业方向,才能最大化体现个人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人的劳动,在社会中是作为一种商品出售的。
像人才市场、中介、招聘网站、兼职和外包工作平台,做的就是“劳动”这一商品的买卖。
那既然“劳动”是一种商品,就会遵循商品定价的规律。
正常情况下,一种商品怎么定价呢?
这里会有同学说,商品的定价,是制造这个商品的所有成本,加上一定的预期利润。这种算法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叫成本导向定价法。人的劳动显然不能用这种方法定价,因为成本无法计算。
所以在“劳动”这种商品上,更适合采用的是第二、第三种方法:市场导向定价法和顾客导向定价法。
市场导向定价法,简单说就是市面上跟你差不多的人才,他们拿多少钱,你就可以拿多少钱。比如同样的设计岗位,在A设计公司和B设计公司薪水就差不多,因为大家定岗位薪酬的时候也是参考了市场价。
也就是说,你的收入,是由你同行决定的。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B公司开了更高的薪水,招一个会用新软件设计的人(我们假设这个软件叫PS'),而你又正好学过这个PS'的使用,这时你的市场定位,就从“普通设计”变成了“会PS’”的设计,竞争一下子小了,你就可以跳槽了。
这就是“稀缺性”带来的溢价。
“稀缺性”能带来溢价的本质原因,是供小于求。为什么这几年程序员的工资高?为什么养老行业给年轻人补贴?都是因为供小于求。
“稀缺”到了一定程度,市场上同质的人很少的时候,就没办法再用市场定价法,于是第三种:顾客导向定价法发挥作用。
举例来说,你本来在A公司做项目,B公司同级别的人和你工资一样。有一天A公司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大项目,你参与并且做成了。B公司也想做同样项目,但苦于没有经验,于是B想到高薪挖你的团队。
此时C、D、E等小公司听说了,虽然他们不做这个项目,但他们担心你到B公司之后成为他们的威胁,所以也向你提供了其他综合管理岗位。
此时你在市场上的稀缺性达到了最大值。现在你的收入已经不是同行确定的了,而是看你的“顾客”,也就是购买你劳动的B、C、D、E公司愿意出多少钱给你。
所以回到开头的话题,学历与收入到底有没有关系?
学历直接代表的是学术能力,因此在一些强学术的岗位,比如研究员、工程师等等,学历与收入肯定是正相关。
在一些对学术能力要求较低的岗位,比如销售、行政、客服等,学历与收入没有直接相关,但学历代表学习能力、持久力、知识输入输出和迁移等能力,这些能力给你带来稀缺性。
除了”稀缺性“之外,还有什么能影响我们收入呢?
那就要再宏观一点,看我们所处的行业。
我们知道“稀缺性”指的是我们与同类型人群相比更占优势的部分。所以“稀缺”的来源,一方面来自我们的优秀,另一方面来自同行其他人的衬托。
如果你选择的行业,是竞争压力还不大的新兴行业,或者是正在升级的传统行业,那你身边的同行大概率还没有那么优秀。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沉淀,你凸显出独特性的机会就更多。
用今年流行的词来说,就是避开“内卷”的行业,到不那么“内卷”的行业,主动“卷”起来。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硕士送外卖、女硕士做保姆、清华毕业生卖猪肉,都属于这种“主动卷”的案例。
同样的道理,近几年那些岗位需求大、人才供应不上的行业和岗位,只要能达到基本的从业门槛,都比较容易打造“稀缺性”。
科锐国际在今年6月发的研报:《2020人才市场洞察与薪酬指南》中,列出了2020年行业领域主要人才缺口及热门岗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