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② | 《规划》带来科创“红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发布于 2021-10-12 08:44
上海科创中心
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
上海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
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
达到12%左右;
全球规模最大、
种类最全、
综合能力最强的
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将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
★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连串实实在在的“硬数字”、高投入、新产业,吹响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号角,进一步激发了上海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规划》即将释放的创新“高光”,
给科研人员、硬科技从业者
以及上海市民带来哪些科创“红利”?
科研人员:犹如吃到“定心丸”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庄珺博士看来,在上海做科研是越来越幸福的事。未来五年,不仅全社会研发投入接近发达国家,上海还将会是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工作平台。“根据规划,坐落于上海的国家实验室和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将进一步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将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
不仅是在光子、生命科学领域,在能源、海洋、空天等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的领域,上海也在积极加快谋划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的建设。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平台将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落户上海,连同本市科学与工程研究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和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构建起了完善的科研基地体系。与此同时,新型高水平科研机构也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良机,包括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中央在沪机构都将为科研人员在上海开展科研提供机会。
同时,“全球-国家-上海”梯次接续的基础研究项目支持犹如“定心丸”,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庄珺指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深度参与重大科学问题攻坚突破的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为上海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精神将在上海与国家的战略需求更好地结合,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上海前瞻布局项目的支持,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
“硬科技”从业者:核心技术觅赛道
普通市民:享受更智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规划》用“科学神笔”描绘了上海市民在“十四五”可以享受到的智慧、安全、低碳和健康生活,亮点纷呈。例如,自主协同的智能交通系统给城市交通带来弹性。“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发应用将为解决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混行难题提供方案,自动驾驶离市民生活越来越近。”
再比如,作为“十四五”重大平台建设的亚太台风研究中心,让市民对每年来沪的台风多点深入了解。“上海年年会经受台风的影响,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建设后,上海将开展台风预报预测关键技术国际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发起并牵头组织台风外场观测大科学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的台风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到那时,上海及中国台风预报准确率和有效预警提前量将实现全球领先。”
来源:新民科学咖啡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