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捧气贯顶法

发布于 2021-10-12 15:36

 

怎样练好捧功(1)

怎样练好捧功(2)

怎样练好捧功(3)

     捧气贯顶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其中蕴含着传统功法  中的很多奇妙功法与诀窍,练之得法,可以直接进入高级层次;即使按照常规习练,也可以很快取得第二节中所述的练功效果。下面,我们从运用意识与练功动作两方面阐述练好捧气贯顶法的窍要。

 

Ⅰ、正确运用意识

       要想充分发挥运用意识的效果,一是提高对捧气贯顶功法的重视程度,二是加深对外混元练法的认识,三是结合练功正确运用意识。

一、提高对捧气贯顶功法的重视程度

(一)功法中蕴含着高层次内容。捧气贯顶法不仅集聚了传统功法中采气、贯气之特长,而且功法细腻,周到全面,动作正反相需,充分利用了人体的气血流注规律。本功法着眼于十二皮部(经络学说的一部分),因为无论正气还是病气,从外界进入人体都从皮部开始,而后进入孙络、络脉、经脉、脏腑。本功法的全身导引、贯气是把正气贯入体内。另外,本功法中还寓有九宫十三门的秘密功法。它在传统功法中是一种特殊练法。九宫十三门有三种:头部九宫十三门(也有十六门的说法),周身九窍十三门,以及本功法的躯体九宫十三门。九宫十三门的位置:上有天门(头顶),下有地户(会阴),身后有玉枕、身柱、命门,身前有印堂、膻中穴上玉堂穴下、肚脐,两则有大包与京门;另外有一中宫点,此点是一活点,可上下移动,上界在印堂与玉枕的中央,下界在肚脐与命门的中央,通常可固定在混元窍的位置。本功法中虽然去掉了传统九宫十三门功法中的繁杂内容,但贯气时却保留了这些穴道的位置。练功时集中精神对这些穴道贯气,不仅可加速练功的进程,而且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想的效果。

(二)功法中蕴含着高层次练法。练本功法时多强调与虚空相合。它虽然是智能气功开放性的根本内容,但它是从传统功法中的“以虚空为炉”、“以太极为鼎”的上上乘功法脱胎而来的。我们暂且对传统之上上乘功法置之勿论,单就意念和虚空相合这一点来说,若能真正做到,就很容易进入练功的高级层次。因为虚空是一无所著的,如果意识与之相结合,即可诱导意识进入一无所著的空灵状态。在此状态中,意念微微一动,即可引动混元气的明显变化。古人所说的“一吸则天地与之皆吸,一呼则天地与之皆呼”的“天地一橐箭”的景象,就是于此中体验的。如果于此景象中返照自身,则可直接体察意元体自身,即古人所谓“直指本源”。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过,若能于此反复琢磨,认真领会,对功夫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三)功法中蕴含着高妙的采气之法。本功法中有各种拉气、推揉动作,如能使两掌掌心的吞吐与意念的开合紧密配合,则是聚气、采气、养气的高妙功法。尤其是意念和虚空混元气结合,则属采气功法中的最高法门。对此,有成就的古气功家多有论述。青城丈人曾指出:   

“采补之道,非房中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亦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    则我之化亦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则我之命亦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命亦常新矣。”(转引自《道家养生概要》)

黄元吉亦曾指出:

“大凡修道,必以虚灵之元神养虚无之元气。此个元气,非精非气非神,然亦即精即气即神,是言精气神为一者也。然要修大道,非得此真虚元气不能也。”

又说:

“此气乃空中虚无之气。生天生地生人者,此也。唯能存心于虚无一气,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气相往还,所谓神气合一,烹炼而丹者也。”(《乐育堂语录》)

由此可看出,意合虚空,实是与虚空混元气相合;采虚空之气,实是采气之无上妙法。

二、加深对外混元练功方法的认识

(一)外混元练法是建立在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基础上的,它只是把人固有的自为进行的外混元过程的规律加以自觉运用罢了(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因而它易

于显现出对生命运动的强化、优化效用。

(二)外混元练法尤其强调外气内收。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在练功时,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想象虚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一种质地均匀、无形无象、透明无碍的混元气。经常注意把这种外气收归体内为己所用。

(三)练外混元要注意加强自身的通透度,加强周身的开合能力,要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使外气直入深层、直至中线去;不仅是意念把气从外向里引,而且意念要在里面主动地牵拉。这样练,有的人可通到中脉而入高层次;即使不能直接进入高层次,也可增强周身的通透与感知能力。

(四)要充分重视练外混元时对神气并重练功方法的应用。关于神气并重的练功方法,前已述,这里不覆赘。

三、练功时要正确运用意识

       这里主要讲述练功前的八句口诀的意识活动,具体功法中的运用意识将结合练功动作讲述。练功前要念八句口诀。念口诀时要边念、边体会,而且要认真体会它的意境。它是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使之符合练功要求的重要措施,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八句口诀的解释详见下面的Ⅱ之一。

 

Ⅱ、做好练功动作

       练动功必须按照动作的规范要求去做,而在练功的不同阶段,要求又不尽相同;初期按书本上的规范动作去做,练一遍在17分钟左右;当动作熟悉后,做动作时要注意与意念活动配合好,要把前述的各项意识活动与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动作与意念活动能熟练结合后,又需把动作向更细微方面发展。譬如做开合、推揉动作时,在往来过程中要加上掌心的含与凸(也叫吞吐);肢体在运行过程中,可加入蛇形蛹动的内容等。下面把练每一个动作的具体注意事项作一简要的介绍。其中,每一式的动作过程在这里叙述较少,应与功法部分合并起来研读。

一、预备式和八句口诀

(一)预备式的身形

      预备式要求两脚并拢。这是智能动功异于一般动功之处。因为两脚尖和两脚跟并拢使腿也靠在一起,可以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地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的作用。肾有先天之气,可直指本源。同时,下肢并拢连为一个整体,周身气机就整了。

       周身中正。首先是头部,要按《各部身形要求》去做,要顶头悬,从头到脚放松,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脚掌,用头顶百会带动身体微微前后晃动。这样,即可以使身体放松、平衡,又可以把练功者周围的气场调动起来,对练功极有好处。

目视前方天地交合处,上下眼睑慢慢匀速闭合,目光回收。这是收神的过程。意念合着目光收到和百会穴垂直处,重合一起。这里是传统功法的玄关祖窍;意念合着目光引虚空混元气到这个部位,统一了神和气,进入练功状态。当上下眼睑闭合时,面部应呈似笑非笑状,使肌肉得以放松。以上是形体要求。

(二)八句口诀

      在练捧气贯顶法前,要默念八句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这八句话,主要强调运用意识,意在作好精神准备。从整体上讲,是要练功者和大自然界虚空连为一体,形体放松、精神安静地体会其中意境,从而进一步调整形体状态、精神境界及周身气机,进入练功状态。

       立地:脚往下一踩,就踩到地球那面的虚空;不能想脚是站在土地、地板、洋灰地上,稳稳当当、实实着着;那样,就会把练功者的意念局限住,人体的气就会滞留在地上。人生活在地球这个实体物上,而地球是被大气包托着的。唐朝王冰所著七篇大论中说,地球为什么能在虚空呆住,是“大气举之也”;地球是被大气托举着的,乃“虚空一细物”。练功者必须是站在地球的立场上去想象,那样,周围就都是大气虚空,就可以通过意念把人体的气和虚空的气联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我们练“人天浑化”才有基础。打个比喻,鸡蛋里边有蛋黄,蛋黄的上下左右都有蛋清;人在地球上,好比在蛋黄里呆着,蛋黄被蛋清包裹着,好比地球被大气层虚空包着。如果练功者把自己当成蛋黄就自然地和蛋清混化一体了。会这样想象运用意识之后,头顶天,脚踩地,也就不局限于天、地,而自然和天地的虚空结合为一个整体了;或者也可以想象自己的头在云的上面,脚踩入地中。这么一想,身体晃晃荡荡,气感就强了。练智能功,虽然不讲阴阳、天地之气,但人是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这个物体相联系的。我们练功,要采撷外界最原始的混元气。地球里也具有这个层次的混元气。地球上的物质都是从这个层次的混元气演化来的。我们练功前与天地结合成一体,也就和整体最现实的东西结合了,所以一开始就要“顶天立地”。

       形松意充。形松是形体放松,意充是意念向周围充斥。形松意充的内涵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中有全面论述,这里仅结合功法简单谈谈。

       形松:要求皮、肉、筋、脉、骨、内脏等都要放松,而这又是以神松为前提、为引导的。还可以借助意念想象把皮肤的毛孔松开张大,把肌肉的纹理放松等,这样便于气的内外出入。

       意充:有两层含义。1.意念充斥于形体。随着形松,意念充实到形松的部位(往往是意念为先导,引导其放松),意充则气也随之充实(这是意为气帅,意到气到之故)。2.意念向自身以外的空间充斥,即把意念充斥到天地六合(上、下、左、右、前、后)之内。这往往需借助于想象,如想象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自己的身体膨胀充塞于整个空间;也可以想象自己的意念充满天地之间。这样,实际是把自己的心念扩大,使之能包容天地,便于使自己的意念和虚空混元气相结合。 

形松与意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意念充斥在自身之中与形松的关系更加明显:有形松而无意充则松松垮垮,有意充而无形松则紧而僵;唯两者同时并举,才能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和柔、灵活状态。

做好形松意充是练好捧气贯顶法的关键性的一步。它不仅可使心安神静、气机和畅,而且可增强练功者的通透度。其过程是松、透、充。在形体放松的基础上,意念主动透入放松部位;同时,气也就随之充斥其间。当神气充实于形时,对形的感知能力也就随之增加,就可以体察到人体内部的状态(内景)。

       外敬内静。“敬”字有尊崇、仰慕、敬肃,不怠慢或戒慎之意,是对人对事崇尚恪守于内的心理状态。“静”字指精神的专一、集中。练气功者大多知道“静”是练功的重要内容,对“敬”多有所忽略。实际上敬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静的状态的实现。试想一下,当你见到自己非常崇敬的人的那一会儿,心中还有杂念吗?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那种热血沸腾的激动变化,不就是在敬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吗?用气功的理论来分析之,敬可以导致精神集中(也即静);而对生命活动的激发,在《管子》中多有描述。如“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自定”、“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宋朝之程伊川也说:“人道莫若敬,敬以直内”。这都说明练气功需要有一种肃敬的心境。古气功师要求弟子敬师,其实弟子在敬师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修炼。智能功反对搞个人迷信,不要求用古人那样的形式敬师。但我们每个练功者,应该敬重气功科学,敬重自己的练功;只有敬重、不敢怠慢,才能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入气功态。

       心澄貌恭。“澄”字是清澈透明之意,“恭”字是对他人的敬重之貌。恭与敬稍有不同,敬字主要是自身内在的情意,恭字则主要是这种心境在体态、外貌表现。这句话是对“外敬内静”的进一步延展。澄是静的延展,是心静如止水、清澈透明;表明脑子里不仅没有活动,而且如水之清、如镜之明。这样就会增强意识的灵明度。恭是敬的延展,敬之心理状态从内而达外,使人的身心内外都处于敬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加深了气功态的程度。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这两句是一个意思,是在前面敬、静的基础上,要求练功者心念专一,不要起任何杂念,但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管。鉴于常人难以做到一念不起,于是要练功者把意念与虚空(太空)相结合,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无所著的虚空中。这么做不仅不违背练气功的根本观点(内向性运用意识),而且是高层次练功方法(如本节中所述)。为了使大家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故再详细讲述之。

       智能气功是开放性功法,要求把自己的身心和周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两句口诀就是通过意识把人和大自然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有效方法。传统气功认为,最上乘的练功方法是以天地虚空为炉,以自己的身心为鼎,以自己的精神为药材(一般功法或以身为炉、心为鼎,或以腹为炉、头为鼎,或以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鼎等等)。所谓以虚空为炉,以身心为鼎就是用虚空的混元气来冶炼自己的身心,把精神活动(药材)炼得纯而又纯。这种练法的关键,就是不能把意念放在自己的身体上,要放到自身以外。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气为己所用,逐渐使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即古人所谓“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古人练功直接走上人天浑化的途径。这种练功方法属“忘精神而超生”的范畴(丹道功多属“见精神而长生”)。当然智能功的这种“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以及神与虚空相结合的外混元练法,与古人所说的上上乘功法并不等同。实际上,古人能实  行以天地虚空为炉鼎者,亦并不常见。我们的“神注太空”,是把精神和蔚蓝的天空,和空空悠悠的、无滞无碍的空明景象结合到一起,以使心中无染无着而虚灵明静。

       神意照体,周身融融。是在神注太空的基础上,把意识从虚空收回来,观照自已周身上下。由于意识与太空相结合时,和虚空混元气紧密连成了一体,所以当收回神意观照身体时,虚空中的混元气就自然而然进入自己的身体;致使自身的混元气更加充实、和畅,,从而出现周身融融的感觉。

        为了能更好地把意念从虚空收回,并能带回更多的混元气,可以念口诀“空、青、来、里”,也可以念“唵、蓝、来、里”。念口诀,一是利用音符振动起作用;一是借字意来引发作用,其字义内容是使虚空中的虚(实际是无色无味)之气来到自己的躯体里。念这一口诀,有助于意识从专注虚空而回照自己的躯体。

        综观这八句口诀,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功法;它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练功过程。可以使人从不练功状态,通过调身、调心,进入精神专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练功状态。这种状态,在传统功法中已是很好的境界了。然而,智能功是要更加积极地完善自己的身心,不满足于这种近乎消极地等待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已创造的人和大自然和谐的条件,进一步主动练功。所以采取了主动地收神意来照身体,使神形相合而继续练功。这样可使自己在练功时保持“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人天浑化”状态。

二、动作

(一)起式。

       翘掌下按拉气。动作要求是,手心从体侧由小指带动转向体后,再以腕为定点,把掌指向前翘起来;转掌时,要连着胳膊和肩,整体地转,手与臂转一个四分之一的圆。下按拉气时的一推一拉,开始学练可以是直来直去,前推15°,后拉还原到体侧;熟练后,推、拉的动作就可以划成弧形的长圆圈,并带有微小的起伏,使掌心一凸一含,一紧一松。往前推时掌心下按外凸,推到极点,掌心内含回收;往回拉时掌心下按外凸,到体侧掌心内含回收,形成有节律的按→收、按→收,即呈椭圆形状。加上意念,往下一按就到了地下的虚空,把自身的气引出来和地下虚空之气接上,身体放松;往回收时手微微一拧,通过这个小小的圆弧把地下混元气兜回体内。单从动作看是推、拉,实际上是通过推、拉和收、按起到了一开一合的作用。随着开合,身体外涨、内收。

       三个推拉后,松腕转掌这个动作不能轻易一带而过。动作的要求是用小指带动从翘掌再转四分之一的圆,使手从掌心向下还原至掌心对体侧;要连着胳膊和膀子还原回来,这样全身的气就整了。当手往下一松,意念要直插到地下的虚空,把气捧起来,手里珍重地捧起个很薄的气球,还拖着个大气“尾巴”。当手微内扣、回照肚脐时,意念中要把手中的气球送到脐内,借此把地下混元气源源不断地往肚脐里贯,往里想到命门。这样,地下的混元气就穿透丹田,丹田的气就足了。

       然后,仍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臂随着转;手沿肚脐的高度,向外向后展。转掌展臂的动作要柔和、连绵不断,不要有棱有角。转掌展臂走的是地盘。手按着地,捋着天地交接处外展,把人放到天地之中,整个天地虚空之混元气随时往身体里边收。两手展至背后要往回微收,配合两肘稍向外弯曲,手保持与命门等高。回照命门时,要从命门往里想。接下去是两手回收到腋下,中指点大包穴。大包穴是个关键部位。人体每条经脉有一个络脉,一个络穴,共有十五个大的络穴,大包穴是脾之大络。我们练混元气就必须把全身的络脉打开,点此穴,周身络脉就张开了。因此点大包穴时,要精神专注地用两手中指往里按,也可用指尖从后向前划个小圈再点按,似乎中指尖在体内碰上了,气就把络脉冲开了。届时络脉之气和畅,全身会有酥酥的感觉,直通内脏,有时从里往外冲,有时从外向里冲。两臂前伸时,两手如托物,以此承受天之气,两臂之间要用意念把它连接起来,似乎有物连在一起。回照印堂的动作,初学者可以掌微内扣,熟练后可用中指末端向印堂一翘,动作越小越好,把手中之混元气球收至印堂,这时,两中指尖如两条线汇合于印堂,印堂内就会有胀、紧的感觉或跳动感,甚至耳根部会有动感。气进头里把上丹田打开,敏感头内关窍,利于开天目,导引意识感知。

       以后的肘臂外撑动作,由掌心向上微微一转,掌斜着往外撑;力点在于用肩带肘撑拉开。初学者按此拉开即可。熟练后可体会三种力量:一是用背膀往外挤,会感到挤不动;二是肩带肘拉,感到两臂内有吸力,拉不开;三是两臂之间像有个大气球似的胀开,臂内充满了气。肘臂外撑时手掌捋着天边走,把内外之气连在一起,气就整了。两臂将至体侧成一字时,用小指带着手掌向下转四分之一圆,使掌心向下,接着转掌心向上。这个动作是在掌臂从两侧划弧上升的同时连续完成的。这样,动作圆活,连绵不断,气才不会断。转掌时,意念放在天边,随着手的转动把气搅起来,手臂在虚空中沿天穹向上捧气;胳膊要直而放松,两手如托物。这时,会觉得两臂上举时沉而费力,这是承受了天地之气,两臂之气充足的表现。往上捧至头顶的过程中,两掌臂带动虚空之气向天中聚拢,意念要引导此气沿天穹至天顶端最高处的中央(也叫天心)处相合。随着两手在天的中心相合,空中聚拢之气,将从天穹直对头顶下落;意念要引气入体。随着掌臂下落,掌根将至头顶时,再移到面前下落,肩放松,肘放平,肩胛骨圆撑,腋窝不能挤实而要空虚,落到胸前呈合十手。掌根小臂不低于心口,拇指约在膻中至紫宫穴的位置,大臂前斜45°,肘臂内像有个气球撑着,这就叫合十手当胸。此定式不仅可使双手之气如环无端的流通,而且可收到收摄心神之奇效,故宗教界特别崇尚此作揖之动作。

       起式看来简单,实际上是走了地盘、人盘、天盘,遍及天地人三才,故也叫“三才式”。从翘掌拉气,回照肚脐贯下丹田,为地盘;点按大包穴是向中丹田贯气;转掌照印堂是贯上丹田走天盘。头顶两手相合是向百会、天门贯气。胸前合十落到中丹田,落到人盘,把上下统管起来。智能功收混元气,虽不讲天阳、地阴之气,但可以从不同层次去理解体会。

(二)捧气贯顶法第一节,前起侧捧气。

       接起式合十手,先将掌指转向前,平推出去,不是斜着推出。分指时,从掌根、小指、四指、三指依次分开,拇指与食指仍连在一起,立掌后形成一个三角形(练功长久后可眯缝眼,从三角形内看气或看到其它景象)。然后食指、拇指依次分开。分拇指时,两指间似有吸力与撕拉感;拉开时要慢,拉至与肩宽,进行推揉。

在做推揉动作时,要用意念的出入带动气的出入,只管意念不管气。推时意念放在天边,不要想气怎样流到天边,。气随着意念就出去了。收时意念想身体内,气随意念收入体内。意念一动气就动。这就是以意引气。通过推揉拉气和意念导引,引动内气外放与大自然界混元气结合,使练功者周围形成人体混元气的浓厚气场;当意念配合动作一收,想体内,引外气内收,引归大自然界混元气人体,使人体内的混元气增多,充实起来。

      做推揉动作时,要先放后收,不是胳膊伸平了就收,而是意念带着气放出去与外界混元气连上再收。往回收时,用膀子带着,肩臂的动势如火车轮子的传动连杆;肘要放松并微微弯曲;手腕放松但不能耷拉着低于肩的水平线。掌内含,意想拇指与小指在前面10厘米左右相合,但不合住,好像拿着东西手里又没有东西。回收时,肩在放松的基础上向上、向后转半个圈;推时就向下、向前完成下面这半圈,正好用膀子和肩划了一个整圈。推时用肩膀直推到腕,腕要坐住,把位于豌豆骨与尺骨关节部的神门穴撑开,立掌用神门穴带动推出去,掌心外腆,指尖回翘。

整个推揉动作不宜过大,像在天边推揉一个有弹性的球,动作大会使球掉落;动作要小而慢,柔和并带有波浪形。这样可使内外气粘合度大,不会形成两张皮而不好调动。前、侧的推揉都应掌握这一要领,渐渐手臂会有气感与阻力。

       平拉气。开始练时,要求开合不超过15°,动作不要大;掌心外突,指尖往回翘,可使外放之气又环流回来,熟练之后,开与合也不是直来直去的,应该有个掌心含→吐→含的过程。一个开合有四个小动作:开到中掌心外腆,开到尾掌心内含。这一腆一含要划一个带有横∞字的小圆弧,手上的气感强;身体也跟着开合的突含而一放一收,使全身内气外放、外气内收。每做一个动作都有这样的意念,收的气就多了,身体就更加健康了。平拉气之后,立掌外撑外展,气就跟着胀大了;手捋着天地交合处外展,意念随着就把人与虚空之气掺和在一起了。当一字平肩两掌向两侧推揉时,意念与动作要领同向前推揉,唯应特别注意收气。上下立拉气的要求与平拉气一样,开始要求起15°,落与肩平。待熟练并有了气感以后,也要有收一按一收的小圆弧,以便用掌心的含吐引导气机的收放。开始练功对此不要着意追求,勉强做反而没有气了;等到练功逐步深入,手和身体能够放松蛹动了再这样做。这是练功的层次问题。

      松腕转掌,是掌指往下放,意念应想着五个手指如立在天边的五个气柱子一样落下去;将落平时转掌,像舀水似的转半个圆圈一拧,从地底下把气舀起来。松腕转掌的一沉、一转、一舀,就在天地交合处捧起一个整的气。这时注意肌肉要放松,以大椎作力点把掌臂沿天边往起抬,胳膊会觉得像被几十斤的大气压得酸痛,这是有了气感的表现。沿天穹向上捧气,意念和起式中这一动作相同,一开始就不断往身体里贯气,而不是到了头顶后才贯气。手到头顶上方,掌微内扣,约与肩等宽,气就像从天上降下的大气柱子一样,从头顶整个贯入体内;这时要想会阴和涌泉,不要想气走的路线。停留贯气一个自然呼吸长的时间,身体随着一呼一吸放松,气机下降,意念随着手往下导引,把气贯入体内。手经面前时,应像五个大钩子似的,从身体里面把气挠下来,以增强身体的通透度。手到胸前转掌心向内,但不要碰到皮肤,离身体一厘米左右从外面向下导引;意念引着气从里面走,往里通透到皮肤、肌肉、骨头。中指点按肚脐时要想命门,把气引入体内,和从头顶贯入体内的那股气碰上,敏感的人会有“嗵”地一声的特殊感觉。这是智能功的底层的中心,要在这里奠定根基。此乃关键之处,过去叫它为“立命之基”。有了这个‘点”,就能逐步体会到里边的虚无是在当中的空点上,这个地方也叫“玄关”、“中点”。在练功中,可用意念导引气慢慢体会,不可着意追求;否则即使出现这个交接点的动,气也不纯正,气到了这里就托住不往下走了。

       中指点按肚脐之后,沿腰带的部位,连着里边的动点向后导引。手的回环动作要自然,要连续,不能抖擞;否则易把带脉之气抖擞断了。往回环转也应如此。点命门时要放松,把气送到肚脐。从臀至腿后向下导引,拇指与其它四指要分开,虎口张开,拇指-在腿侧,其余四指在腿后,把腿的经脉全管上。导引时要用手感应着腿里,一层层地往里透气,渗进去越深越好,最好是渗到正中线,一摁似乎摁到骨头里去了。能通透进去,慢慢就可以感觉到肉什么样、骨头什么样、血管什么样,手一导引似乎就可以摸到、看到它了;什么地方有毛病不正常,正常组织与不正常组织的区别,也可以感觉到,就不用开天目去诊病了。

       屈膝下蹲时要自然,不要僵硬,不要叫劲;头不要抬起来。两手敷于足面下按时,两膝要并拢,脚跟不能离地;脚跟离地头后部不舒服,气也不稳。下按时掌心外突,脚心放松,身体的重心前移,上身贴在大腿上;上提时重心后移,掌心微收,脚心也往回一缩。下按意念要透过地层到下面的虚空,上提想身体里面。通过下按、上提的推揉,意念与地下的混元气结合而引归人体。

       拔地气的动作是两手分开到脚侧,意念从地深处像拔萝卜似的一抠一拔,然后两手沿腿内侧向上导引(意念活动与下降相同)到肚脐。从里面走的气是借助手的运动用意念导引着走的。因此,当拔地气时,手有拔的动作,脚心收缩,随着意念就把气引上来了。此时应注意,动作和意念都要慢而匀,这样气就不会断。这股气从脚心贯上来顺着腿骨的中线往上走,敏感者会有感觉;练功时间短的人可能还感觉不到从脚心上来的这股气,就先用手导引着气往上走。中指点按肚脐,天地混元气在肚脐汇合,人体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在肚脐沟通,人与大自然就融为一体了。

(三)捧气贯顶法第二节,侧起前捧气。

       这节的动作与第一节前起侧捧气的动作,比如推揉、拉气、外展、合拢等是一样的,只是行走的路线相反。第一节是从前边开始,到体侧把左右虚空之气捧起来贯顶;第二节是从体侧开始,到前面捧气贯顶,故不重复讲解。

       当两臂从体侧上起的时候,动作要求是以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掌指放松地拉起来,好像手是被肩肘拖起来的一样;靠躯体近、离心脏近的先动,不要像做体操一样直着起。意念想手在地下虚空带着气起来。两臂起平放松,用小臂的轻重感衡量两臂是否抬平;再以中指带动立掌,这样就会端正而不偏斜。推揉拉气后,掌心外突沿天边向体前合拢,意念要让手与天边之气粘合住,用肩往里合,把周围一圈的气都收进体内。当手从前面捧气时,意想背后面也有两只手臂和前面一样向上捧气,把前后之气相合而后贯入头顶。随着贯气两手下落,至头前,用中指点按印堂;气从这里进,意念引气深入,与在百会垂直下落之气相碰,敏感者会有“哗”地一动的感觉。这是智能功的上层中点,是头里面的一个重要关窍,传统功法中叫“元神祖窍”。捧气贯顶法第一节是两股气在肚脐玄关窍相碰,第二节在头里面元神祖窍相碰。传统功法认为上面这点是“性”,下面这点是“命”。上下两点通了,练功的性命双修就有基础了。实际上先天性命本是一体,性命分开就属于后天了。智能功不讲这些,往身体里贯气自然就起作用,找不到这个点就按外混元一步步地练。

点按印堂之后用中指引着,沿眉弓向后至玉枕骨下点按。点按时要透到里面想印堂处。有人可能在点玉枕骨时气从里面走差路而出现幻觉,不必理会,继续练功。两手沿项部向下导引时,手像钩子似的连肉带骨头往下挠,为的是通透到身体里面去。两中指集中点按第三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这里也是个窍位。意念把气往下送,最好超过肩胛骨。不着不必勉强。两手绕肩经腋下至体后,拇指张开,虎口对体侧,掌心朝背,不要向外,意念把气接住引至命门点按。其它与第一节要求相同。

(四)捧气贯顶法第三节,侧前起捧气。

        这节功是继第一、二节的前起侧捧气和侧起前捧气把两侧和前后(即古说的“四正”)之气,都贯入顶之后,再把“四隅”  (即四个斜角)之气捧起来贯顶。开始时,是指尖向下,手指像带着五个气柱子似的,从地下深处捧起一个拖着大气尾巴的大气盆子;随后,虎口向上,两手斜相对,沿天边往上捧气。往上捧,是用肩往起抬,腋窝撑开,手掌微往里扣。当手臂将抬平时,以阳掌为主沿天穹继续向上。渐渐向里收气到头顶。意念想着身背后也有两只手收拢四隅之气。在头顶停留贯气时,自然呼吸要深细匀长。贯气后经耳侧下落,转掌向前,立在肩前;掌要正,肘放松,尽量往回收。

       回气。两手坐腕(神门穴撑开)向前推出时,臂尚未伸直就松腕转掌。这几个动作要自然连贯。松腕时要求指掌下落如五个气柱子落在天边,转掌捞气时手呈半阴半阳状;转动上体要以腰带动,体现腰为主宰,胯基本固定不动;肩放松。手由前捞气至体侧90°,拇指掐中魁,继续向后捞气。这时上身是以腰为轴转至体侧,当腰转回正前方时,掐中魁的手顺势绕肩摸回,中指点气户穴。做此动作应圆柔连贯,一气呵成。转体时,应像甩鞭杆带鞭梢那样,鞭杆回来了,鞭梢继续完成被甩出和收回的动作。只有把主要动点放在腰,肩放松,才能使腰、肩、肘、腕成为一体。

       这一节动作简单,主要是配合意念想着背后相对应的部位也有手,甚至想着有一圈手,从四面八方在天顶交合,向头顶贯气。因为这一套功法意念向外,在练功者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气场,回气就是把练功时意念向外布起来的气场收归体内。回气中有拇指掐中魁,过去叫“玉清诀”。中魁穴在中指中节。手有24节,中魁属手的正中央。拇指掐住中央就把手上的穴道都打开了。拇指往这个中心一掐,掌内含,气就进入体内。从经络上讲,拇指为肺经,中指为心包经;肺主气,心主血,掐诀可使气血相合。从内脏讲,拇指指腹属脾,中指中节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诀可使神意相合,稳定心神,帮助回气,使气机升发。气户是气出入之门户。中指点气户,意在引气入体,务必点准确。点按气户停留三个自然呼吸长的时间,吸气时掐中魁的中指轻轻地往体内点按,呼气时放松;随着呼吸一张一合的运动,把肺和胸腔的气机扩展开。因此,要求点气户时大臂不要压贴在身上,应向外圆撑。下一个动作是手腕向前推,指尖向外展开,使手心向上转莲花掌;意念随着动作,十指尖沿天边转一圈;从掌根开始合拢,指尖收着天边的气两手胸前合十。

       到此为止,三节功的三个贯气法贯了三个丹田。第一个贯气法前起侧捧气贯下丹田;第二个贯气法侧起前捧气贯上丹田,也照顾了下丹田;第三个贯气法侧前起捧气贯中丹田。两手点气户后在胸前交叉,两手是收着气的,在胸前交叉处气最多,正好集中在膻中穴中丹田处。这三个捧气贯顶收了天气、地气,再加上人的混元气,把三气就合上了,三个丹田也贯满了气。在贯气时要有气贯丹田的概念,经常这样练,功力就出来了。智能功的三田贯气与丹道功炼精化气的“三田反复”不同。我们是基于并借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这几个重点,利用的是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直贯上、中、下三田,使之内外合一。

(五)最后的收式是把大自然界之混元气和练功中身体周围形成的气场再一次收归体内。不要认为收功式就可以马虎,它有整顿全身的作用。由于智能功着重练上、中二丹田,因此收式的合十手是从中丹田沿体中线升到上丹田再至头顶向上,还要尽量上拔,使两侧的少阳、清阳之气容易上升。把气往上一领,手似乎触到天顶,像把天分开一样两手沿天穹两侧下落,尚未落平就转掌,沿天边向体前合拢,回照印堂,收气入上丹田。松肩坠肘手往后抽,点大包,初学者中指一点即可;熟练后,在此用中指沿前à上à后à下à前顺序划个小圈,再一点把气送入中丹田。手向后伸别低于命门,沿天边外展收气贯下丹田。这个收式又是一个“三田贯气”。然后,静养片刻,两手还原体侧,两眼慢慢睁开。

       练捧气贯顶法,可以把动作如推揉、贯气、导引等,分开单独做,动作可以做慢些,以体会意念活动,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意念。千万不要想气是怎么进出、有什么反应;否则,后天意识的干扰容易分神出毛病。正式练功则按正常速度,集中精神去做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