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些年心理学到底有什么收获

发布于 2021-10-12 16:59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一堂文化心理学小组课上,老师让我们一一自我介绍,然后每个人说一下自己学心理学的理由。小组课自我介绍来打破一下沉默我早就习惯了,但是要说自己学心理专业的原因,挺少见的。我把电脑合上,很认真地听起来。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怀着社会责任感、善良和无私的美好品质,不是从小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是希望可以做咨询师来帮助他人。冬季的暖阳穿透钟楼的旧玻璃窗,教室里洋溢着圣洁而又祥和的光辉。
不料,这一切还是被一个坏人突然打破。我站起来:“我是因为,我一说学心理学,别人都觉得我好牛逼。” 行吧,光辉没了,全教室只剩一片哈哈哈哈。

(以前的笔记)

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回答,但从那堂课以后,我就开始思考。我当初想要通过心理学解决的问题,最后解决了吗?

从小,我对于事物的变化就比较敏锐。而且发生了什么事,我倾向于向内去寻找解决方式,也就是自己瞎寻思。寻思多了就觉得,我得去学点心理学去治愈自己了。
确实,我们的笔记、PPT、论文、实验内容,无一不是讲心理健康的内容。甚至很多时候我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会去特意选焦虑症的课题写论文,这样我就能去看更多关于缓解焦虑的文献。
毕竟,既然要学、要背、要用的材料都是关于心理健康的,那我随便挑一句出来用一用不就好了?
然而,一切都没按我想象中那样推进。
不知道是不是学校和心理学系觉得这个专业的人比较容易崩溃,上课的PPT第一页、系里隔三差五地群发邮件提醒我们,学校有免费心理医生的咨询服务,有需要的可以赶紧去看看……
不仅仅是我,我身边所有同学,就算获得了更高学历,也并没有因为读心理学而不焦虑和困惑了。特别是期末考前夕,学校论坛经常有类似的帖子说:“就是想问一下,在期末考现场,可以大哭吗?”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临床心理学的老师也曾经说过,也会有咨询师需要心理咨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一些连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执念、固定认知和防御机制。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愿意转变悲伤痛苦的情绪,而是选择带着惯性沉溺在痛苦中。
那治愈不了自己,我是不是一无所获呢?

其实接触心理学以后,我还是有很大变化的。学心理学的人,都能够比较平等地看待一切。就像是众生平等,或者是佛教说的“不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因为知道人思考和行动的共性,就更明白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每个人都有脆弱和无助的时候。也因为了解个人差异的不可忽视,所以不会轻易去评判什么是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除非个体自身想去改变,其他人都不应该用主观的爱憎去引导他人取舍。

除此之外,接触心理学的经历也增强了我的共情能力,或者说同理心。共情能力就是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他人处境、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也是“高情商”的前提。能不能在不同人面前说合适的话、能不能在安慰伤心的朋友时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看不看得懂文艺作品的隐喻和角色意图,这些都和共情能力有关。进化心理学认为,共情能力或许是人类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所以这种能力每个人都有,而且它突破了个体差异的限制,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紧密的联结。

这段经历也让我逐渐明白,心理学其实是一种思考方式。比如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其实还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存在吗?这个假设或是描述,是正确的吗?批判性思维,是心理学乃至任何一门科学发展和前进的基础。心理学中,每个症状、心理特征、人的行为表现都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解读。不同的派系、理论甚至会有完全冲突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但理论本身并没有完全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在特定情况或是特定个体上,才有会适用与不适用的区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疗法、卡尔罗杰斯的案主中心治疗……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向心理健康之路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就像是手机里的滤镜,根据每张照片的不同去搭配或叠加适合的滤镜。心理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只是选择透过从某个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去看世界。
心理学带给我的东西,好像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概括完的。而且它对我的影响,都是比较抽象和潜移默化的,甚至很多我都没有注意到。这门学科没有带给我什么特别具体的收获,所以我在生活中偶尔还是会焦虑、沮丧,但它好像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把钥匙。我非常笃定这把钥匙能带我走向更广阔的地方,但它具体能打开哪扇门,我还并不知道。



平静练习簿
一起练习平静地生活吧~|缓解焦虑|个人成长|心理学科普|
4篇原创内容



写留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