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的六大谣言,你信了吗?
发布于 2021-10-12 18:06
随着酱酒越来越热,交流酱酒心得的酒友也多了起来。
在很多酒友心中,“12987”早已失去了神秘光环,变得耳熟能详。但以下这些关于酱酒的谣言,仍不时传播于酒席之间,值得警惕。
谣言一
“酱酒越黄,年份越老”
辟谣:陈年酱酒确实会呈淡黄色,其酒体的色泽微黄程度主要与贮存时间有关。
按照传统12987工艺酿出的酱酒,呈无色透明。随着储存时间变长,酱酒中联酮类化合物缓慢增加,使酒色呈微黄。
年份越老的酱酒颜色越黄,但不能以此为单一维度来判断。要谨防不良商家以添加色素等多种手段,让酱酒变黄、以次充好。
谣言二
“酒线越长越细,酒质越好”
辟谣:酱酒火了后,这个谣言出现得格外频繁。事实上,能否拉酒线,酒线能否拉得又细又长,和瓶子和倒酒手法有关,跟酒质关系不大。
拉酒线这个花活,属于典型的外行看热闹。作为酒桌助兴环节,拉酒线可以活跃气氛,但如果正向推理又会陷入误区:酒分子与水分子结合紧密,酒体自然老熟后变得粘稠,确实容易可以拉出好酒线。但劣质酒如果瓶口采用了滚珠设计,一样能拉出好酒线,而好酒用了广口瓶,却很有可能拉不出酒线。
因此,如果有酱酒品牌单纯采用拉酒线手法教你判断好酒,不可轻信。
谣言三
“酒花越多越密,酒质越好”
辟谣:拉酒线、观酒花都是相当具备观赏性的白酒助兴活动,但如同拉酒线不能证明酒质好坏一样,不同的酱酒也不能单凭酒花形状、大小及消失时间就判定质量高低。
酒业专业人士曾用陈年名酒做过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同一企业、同一品牌的不同酒样,可以得出正相关结论,但不同厂家的酒体间没有可比性与正相关性。
谣言四
“挂杯的酒就是好酱酒”
辟谣:挂杯与酒精度、酒液的张力作用有关。好酱酒挂杯,但挂杯的不一定是好酱酒。
挂杯这一概念源于葡萄酒,酱酒风味物质越丰富,口感越醇厚,挂杯现象也会越明显。但很多时候,酒精含量高的酒挂杯时间更长。中国酒业协会曾表示,没有找到白酒挂杯与品质好坏间的必然关系。
谣言五
“加水变浑浊的才是纯粮酒”
辟谣:酱香酒的产品宣传中不仅重视纯粮酒概念,还重视坤沙酒概念。这让很多人更加注重酱酒品质。因此,当加水变浑浊这个不靠谱的方法流行后,酱酒也不能幸免。
白酒加水变浑浊是因为酒里含有高级脂肪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它们溶于酒,不溶于水,如果往酒里添加这几种添加剂,加水就会变浑浊。当有些不良商家大肆宣扬白酒加水变浑就是纯粮食酒这种营销时,不少以食用酒精为主体的白酒中添加了高级脂肪酸乙酯,这种方法已经帮助他们洗白了,也会冤枉一些真正纯粮白酒。
谣言六
“酱酒越老越好,可以无限期保存”
辟谣:酒是陈的香,但不是越老越好。
经过较长时间储存后,好酒会变得香醇,这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发生了酯化反应,即产生香味物质的过程。酒的酯化反应相当缓慢,所以酱香酒要五年才出厂,也是为了香气浓郁、酒味醇厚,但酯化反应到了一定程度后,会趋向平衡甚至停止,此时如果再继续贮存,会使酒精度减少、酒味变淡,酒体加大挥发损耗。
此前我们讲过酱酒的黄金饮用期和收藏价值,虽然理论上酱酒50年内都可饮用,但综合考虑,出于口感及价值最大化,一般会在6-15年内饮用,15年以上酒体多用作勾调。
一杯好酱酒,不能只以颜色、酒线、挂杯度等单一维度来判定,还应以更全面的酱酒知识来判断,才能得出结论。您还听过哪些关于酱酒的谣言?欢迎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