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 庄珺:规划制定“3+8+X”硬核科技攻关方向
发布于 2021-10-12 18:07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有哪些战略布局亮点?“三思派”邀请深度参与规划研究的相关专家撰写系列解读文章,与大家分享。
顺应趋势,把握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发展的脉搏
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活动进入高度密集期,创新周期不断缩短,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和转化更加迅速。新技术和新产业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精确化、定制化、智能化成为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多技术融合驱动研发,多领域融合推动应用。数据成为加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再提速,新型材料加速引领行业变革,能源领域走向清洁化和可再生化。伴随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
使命导向,一批硬核科技代表性成果值得期待
《规划》的硬核科技攻关的谋划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第一考虑因素,坚持使命导向的任务布局。无论是“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8(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X(脑机接口等若干战略前沿技术领域)”的硬科技布局体系构架,还是每个具体领域内细分方向与目标任务的组织,《规划》始终遵循“四个放在”的要求来定位思考:
在战略使命的引领下,《规划》基于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念,在关键领域体现政府战略意志,支持开展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同时,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对“十四五”期间的攻关方向进行识别和突出。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将在上海陆续问世,并有望将研发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例如,在三大重点领域内,生物医药领域的表型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库、国际一流的糖类药物资源库、贴近临床特征的重大疾病模型,人工智能领域的AI算法评估平台、AI技术标准和检测评估平台、人机共融流程制造智能系统。而在八大重点产业方面,国内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输电电缆示范工程、基于数据定义的工业大脑、固定场域L4自动驾驶、新一代智能工厂、低轨商业卫星智能化装配集成与自动化测试试验流水线、5MW级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海洋综合试验场等等都是诸多值得期待的上海“十四五”硬核科技成果中的代表。
着眼长远,为中长期的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规划》锚定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劲动力源。在硬核科技攻关的“3+8+X”架构中的X部分体现了《规划》为未来产业培育和扩增所作的前瞻谋划。文本中列举了脑机接口、扩展现实、氢能技术等15个具有先导性的领域方向,既是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大潮中找出上海的当前蓄力点,为“十五五”“十六五”上海的经济增长打伏笔,也是抛砖引玉号召更多有志于新兴科技领域(所谓X,即不限于文本已列出的15个领域方向)研发攻关的创新创业者聚集到上海共谋发展。
《规划》在基础研究的部分既体现了加快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的目标追求,也照应了上海中长期的硬核科技的研发需求。文本中在“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小节以战略竞争(支撑提升创新竞争力)、民生福祉(提升人们生活健康质量)、长远基础(累积知识为推进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服务国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任务能力)为基点,抓住具有强牵引、高渗透、广支撑的十个基础科学前沿领域作了规划部署。
例如,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着重在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物质科学做了谋划,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有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生命过程调控与设计等基础研究领域的部署,而对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则有数学科学、量子科技、核心算法与未来计算、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此外空间科学的基础研究连同其他几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将为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的未来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助益。
《规划》的发布吹响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建设的号角,也照亮了上海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未来5年前进的路途。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一定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嘱托转化为更多、更突出的硬核科技成果。
庄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 朱学彦: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 张宓之:规划指标设计,从注重“应试”转变为注重“素质”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