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一位育儿博主分享着自己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喜欢上看书的。孩子从对汽车卡片产生兴趣到绘本漫画、童话故事,甚至渐渐学会给妈妈回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
但这位妈妈昨天更新的推文却引发了无数人的声讨,甚至不少人看完这篇用红心分段的文章后第一反应都是“太恐怖了” “感到窒息”。
说唱歌手3Bangz也评论自己回忆起了童年被掰碎奥特曼光碟,至今都无法忘怀。她在文章中写到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的旧物换购活动中带回了一册很小的漫画书《阿衰》。
每天爱不释手的捧在手里翻来覆去看,边看边哈哈大笑。
翻看完大概内容后,这位妈妈觉得漫画的有一些谐音词语、恶搞歇后语。以不太适合词汇量不太大的低年级孩子看为由把书放到了书架最高一层的隐蔽角落。当天孩子放学后依然找到了这本书。家长却以孩子成绩为A但有两处粗心大意的错误借题发挥,疯狂的撕碎了漫画书,一部分扔到垃圾桶,一部分扔到马桶冲走。即使孩子哭喊着不要撕他的书。这本2002年诞生的漫画在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年代从北上广辐射到偏远乡村。街角附近的报亭最显眼的不是某城市的晚报,一定是三原色封面的《阿衰》,和正在连载它的《漫画Party》。某种意义上讲,很多人青春里印象最深的名字除了周杰伦就是阿衰。而阿衰这本漫画能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原因也很简单:它足够好笑。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已经不记得笑点在哪里,但依然记得捧着漫画书憋笑的那种感觉。
与周星驰最擅长的题材一样,《阿衰》是部小人物漫画。虽然家境、长相、学习成绩都不如其他角色,除了舌头特长没有任何特长的阿衰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内心世界的精彩,小人物也是世界的主角。看到这位妈妈的推文后,让我震惊的是这部用词早已过时的漫画居然还能让一个2014年才出生的小朋友爱不释手。十几年前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的阿衰依然可以带给现在的小朋友快乐,这部作品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但她却以词汇量不适合小孩子看,从A评分考卷中找茬疯狂撕碎了孩子喜欢的书,甚至还要把碎片冲进马桶,是我无法理解的疯狂。
从孩子写的日记里不难看出,他并不是不记得阿衰,只是相信妈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我很抵触有些家长觉得给孩子看的东西一定要有教育意义,恨不得功夫片里把反派一顿揍还要问问小孩子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
记得小时候还有一部现象级动漫《蓝猫淘气三千问》,那部动漫实体碟片很贵,有次考试拿到满分后我爸终于给我买了新版碟片。但别人得到的都是蓝猫淘气星际大战,蓝猫淘气恐龙时代。
别人小孩家的蓝猫和淘气在太空开飞船,被恐龙追着跑。我满怀期待打开碟片后,这俩怂货居然换了身衣服带着眼镜给我当老师呢,给我一顿讲硬核科普知识。我当时气的拿拳头锤电视机里的小人儿...从此以后我再也没看过蓝猫淘气,转头喜欢上了奥特曼。让一个孩子变得判若两人的不会是80年代的武侠小说、90年代的电视机、如今的互联网...甚至是亚文化。而是来自家庭中近乎霸权的不可抗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不停追寻各种事物的答案。当心中真正的答案与家长个人视角的想法差异过大时,矛盾就此而来。
同样,成年人世界中产生的压迫和反抗同样来自不可抗力。只有一个极端才能产生另一个极端不是吗?由于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几近飞跃,你会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象。由于价值观的严重割裂,老中青三代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当老一代人还对贫穷保持着恐惧与自卑感的同时,中年人对人情社会羁绊中的铺张浪费已经司空见惯。
青年人无法让父辈现在这个时代汗水跟“颜”相比有多廉价。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方向与自我能力的合理判定,而不是一门心思的艰苦奋斗。
如果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会模仿漫画里的情节,做出对自身以及他人极其出格的事。那他二十岁以后八成会因为玩剧本杀走火入魔说要杀了他妈。
这个时候你应该带孩子测测智商,顺便给自己也测一测。而不是把漫画书撕了,或者去告整个剧本杀行业。
我不觉得撕毁一本阿衰把它冲进马桶里,孩子就不会再喜欢阿衰了。他只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疯狂寻找可以阅读这本书的机会。
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只有你撕书时他恐惧、哀求的心情。和答应他会再买这本漫画给他,最后却杳无音信的失落以及不信任。
比起这些更恐怖的,是家长们对孩子近乎偏激的控制欲。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规划另一个人的人生,而任何一个想要反抗枷锁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都会被灌下一副叫做为了你好的汤药。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