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成果展|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研室党支部——抓“课程思政”主线,筑立德树人“战斗堡垒”
发布于 2021-10-12 19:2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研室党支部
抓“课程思政”主线,筑立德树人“战斗堡垒”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党支部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2个教研室13名教师党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新入职青年博士1人。自2019年6月获批西北政法大学首批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以来,支部全体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标“七个有力”,确立“强党建、促业务”建设思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打造“三个同步”模式,搭建师生交流融合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形成围绕贯彻落实学校和学院重点工作任务,凝心聚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良好氛围。
支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一、“七个有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规范政治理论学习与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步推进,夯实理论建设基础。支部始终把党员教师理想信念建设、用党的最新思政教育理论指导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提升教师党员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激发党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开展“课程思政系列活动”“微党课比赛”“党内法规知识竞赛”等与学科特色相结合类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互帮互学。二是组织“七一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照金、薛家寨红色教育学习”“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现场教学类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用身边事、典型事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融合。
2.注重在高层次人才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与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同步推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支部委员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机制,指导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引导他们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新党员刘帅博士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并获三等奖;入党积极分子哈冠群博士承担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获批为学校“长安青年学术骨干”。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培育高水平成果同步推进,建设课程思政战斗堡垒。支部培养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党员教师,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课,党支部逐渐成为凝聚课程思政高层次人才的战斗堡垒。康鸿副教授编写30多万字的政治学理论教案,建构课程思政教学的示范课堂,同时承担多个全校公选课的讲授工作,获评学校首届“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及“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侯学华教授带领师生党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撰写论文《面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学专业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探索》,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外国际关系安全》《中国政治思想史》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支部日常政治理论学习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1.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让课程思政走得更“实”。支部组织教师围绕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撰写课程思政相关会议论文11篇,获批省级课程思政1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3项。完成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网络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以政治学专业为例》《政治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校级课程思政立项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加强党史党建科研类项目,让课程思政走得更“深”。支部始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融合,逐渐聚合了协商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党史党建等研究领域。支部所在教研室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招标重点项目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法制化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团结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陕西省网络空间战略研究》《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治理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政治学会2020年度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奖项,陕西省2019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支部党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
三、与学生党支部交流是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平台
1.建构网格化课堂。结合课程自身的政治性,不断创新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以教师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第三课堂——网格化课堂,建构“三合一”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实现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网格化互动三者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形成“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2.组织“正惕”读书会,开展考研指导。组织成立“正惕”读书会,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专业经典、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开展学术沟通交流,目前已指导学生撰写12篇专业课程论文,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国际政治教研室教师党员积极与学生建立考研指导日常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考研目标院校,首届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28%。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支部通过学院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会服务,师生共同参加了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主办的“思政大讲堂”活动,撰写《韩城市新城街道乔南社区:创建社区治理“六大体系”有效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等案例。
支部党员参加学院缅怀先烈集体活动
四、支部书记带头是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支部书记刘文沛同志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探索价值、责任、素养三维育人教学模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受到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挖掘战“疫”鲜活素材 以课程思政培根铸魂》的专题报道,积极参加我校陕西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相关工作,是团队主要成员之一。荣获学校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课程思政教学骨干”等称号,获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革命性研究》党史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内在逻辑、政治场域与革命精神》《网络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机制构建——基于〈选举与政治〉在线教学分析》。
供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
责编/姜禹轩
审核/李君 樊丁
基层党建成果展丨党建统领谋新局 凝心聚力促发展——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建“1235”工作模式概述
基层党建成果展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以党建引领中心工作,促进基层党支部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